端午节,你吃粽子了吗?东莞的粽子,连蔡澜都赞不绝口:
蔡澜先生说:
我喜欢的是东莞的道滘粽,道滘的粽子自古以来就很好吃、很有名,那个馅里面包着一块浸过糖的肥猪肉,而那块肥猪肉,经过蒸制以后,整块肥猪肉溶化在糯米之中,又香又甜又咸,的确是美味,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粽子。
▲蔡澜先生点赞道滘粽
东莞地貌多元,习俗多样,由于制作方法和馅料的差别,风格迥异的粽子超过二十种。
道滘粽,全称叫道滘裹蒸粽,选料十分讲究,馅料也是甜咸兼备。
道滘裹蒸粽俗称道滘粽,分为咸粽和灰粽两大品种。
▲除了必不可少的糯米,其它的馅料的选料同样讲究(来源:魅力道滘)
大部分人认为的道滘裹蒸粽,其实是道滘粽里面的咸粽,这也是蔡澜先生所说的同款。而粽子用料十分讲究,选用晚造糯米、精选绿豆、上等咸蛋黄、五花腩肉,配以佐料蒜蓉、沙姜、五香粉等,用泡软洗净的上好青竹粽叶包好,加以东莞咸草绳捆绑密实,经沸水浸泡,明火滚煮。
▲用粽叶做成一个漏斗形状,再裹上馅料(来源:魅力道滘)
然后用专用的粽叶包裹,用正宗的东莞水草捆扎。裹粽的技术较高,粽子必须裹得密不透风,里面的米不能漏出来,煮浸的水也不能渗进去。放入铜鼎或不锈钢桶锅内用实木柴煮上四个小时。
▲《寻味东莞》片段
道滘裹蒸粽之所以成为道滘头号美食,在于其最大的特色是味道浓郁、馅料丰富,切开时色香味俱全,卖相极佳,吃起来香软可口。
▲道滘裹蒸粽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来源:龚名扬)
裹蒸粽要趁热吃才香,解开粽叶,用刀切开,再撒上一层白糖粉,那种口感,真叫人回味无穷。
▲道滘粽(来源:魅力道滘)
而道滘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便是灰粽,是碱水粽的统称。以前农村土法取碱,是用禾秆草灰浸水后隔灰,作碱水用,故称灰粽。
▲苏木碱水粽(来源:龚名扬)
做法是纯用糯米,不加馅及味,吃时切开沾上糖浆(蜂蜜更佳)调味。一种是:用豆沙、莲蓉再加白糖等一类作馅,变成一种纯甜的灰粽。更有一种用道滘的特产枣红糯米来制作的,更是灰粽中的名品。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东莞各地的粽子也因为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
虎门人专属的“林旁粽”更是因其造型多样,而频频抢占风头。
林旁粽,因“林旁叶”得名。旧时在虎门,有山,有树,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林旁。它的叶子纤长柔韧,背棱和两侧长了一排锋利小巧的刺。
▲“林旁叶”(来源:虎门太平)
勤劳的虎门人用新鲜割下的林旁叶,拿小刀轻轻削刺,再分削细条、洗净,光是处理叶子,就花上半天的时间。
▲光是处理叶子,就花上半天的时间(来源:虎门太平)
编织成菜篮、鱼篓、虾迳、枕头、神靴、凉鞋、笔架、狗头八种不同形状的容器,虽然工序繁复,但仪式感十足。
▲做好了造型再填入馅料(来源:虎门太平)
做好了造型,将糯米、红豆、眉豆、花生、沙姜等泡发好的材料混合油盐以及五香粉搅拌均匀作为馅料,填入预留的“小口”,最后封口完成。
▲切开后的林旁粽(来源:虎门太平)
林旁粽的蒸煮也大有考究,必须用传统的柴火。在水沸的时候把新鲜包好的林旁粽放进去,经过7小时,叶子的香味与馅料融为一体。粽子的清香随着蒸气被带出,顺着呼吸渗入人心。
别看林旁粽形状各异,实则每一个造型都取材于生活,饱含寓意,为林旁粽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林旁粽的造型有特别的寓意(来源:虎门太平)
林旁粽奇特的外观,并不是它的全部,为什么选择林旁叶?更深层的秘密在于,天然林旁叶富含与大米相同的芳香成分。七八个小时的蒸煮,能让粽子唱起一曲“稻香”。剥开粽子,叶子的绿色都渗到糯米里,颜色可喜,清香味也十足。
而靠海吃海的虎门新湾人,包的粽子自然少不了“海的味道”。软嫩弹牙的瑶柱,加上一大块腩肉,点缀虾干的丰富口感,简直是绝配!
▲新湾网友供图
▲新湾网友供图
在著名的香蕉产地——麻涌,当地民众因地制宜,用蕉叶裹粽,造就了特色的蕉叶粽。
▲蕉叶粽分咸甜两种口味(来源:美丽麻涌)
应节必尝美味,麻涌的蕉叶粽有咸甜两种口味,咸的有咸蛋黄、五花肉、栗子等馅料,甜的有水晶粽、碱水粽等。咸粽的口感丰富,甜粽更有风味,不如两种口味的粽子都尝尝,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的胃。
▲用蕉叶包裹馅料(来源:美丽麻涌)
在盛产香蕉的麻涌,人们喜欢吃蕉叶包成的香粽;枣红糯米包制的枧水粽,色泽通透,口感细嫩。
▲包好的蕉叶粽(来源:美丽麻涌)
时过境迁,东莞人已经不仅仅在端午前后吃粽子,有时候喝着早茶,嘴馋了,也会点上一份。
而粽子的馅料也在随着大家的爱好而变化,除了在咸粽里加鲍鱼,变成鲍鱼粽,还有的把糯米换成西米,变成西米粽。
来源:东莞发布,综合《寻味东莞》、“蔡澜花花世界旗舰店”抖音号、魅力道滘、虎门太平、美丽麻涌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