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过端午”,端午节,又被称作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作为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古往今来,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亘古不变。
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成了百姓乐此不疲的端午仪式,香糯黏滑的粽子,深受大家喜爱,已成为大江南北端午节不可或缺的必备佳肴。下面就让我们从食疗养生角度来了解一下粽子的价值吧!
作为粽子主体--糯米,又叫江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去壳种仁,是家常食用的粮食之一,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本草纲目》记载:“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糯米具有补益脾胃之气,温胃健脾的功效,能有效的治疗脾胃虚寒、气虚、泄泻等症。
粽子馅料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红豆、绿豆、红枣、板栗、咸鸭蛋等。
红豆,含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等功效。绿豆,清热解毒,与红豆利水湿、解热毒相辅相成,炎热多雨的夏季,人体常为湿热阻遏,二者堪称消夏良药。
红枣,含有丰富维生素,堪称"天然维生素丸",具有健脾养胃、补血强身之效,素有"日食三枣,长生不老"之说。
板栗,味甘、咸、性温,归脾经、胃经、肾经,具有健脾养胃、止血消肿、强筋活络的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症候。
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是一种夏季食补与佐餐佳品。
粽叶,在《本草纲目》记载中,则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之功。
由此可见,小粽子,大乾坤,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各取所需。
既然粽子这么有“内涵”,一身都是宝,是不是多多益善呢?答案是否定的。粽子虽好,但也不能贪吃哦!吃粽子也是要有讲究的。
1.糯米性粘滞,难于消化,不宜一次食用过多,脾胃虚弱者,运化能力不足,不宜多食,尤其老人、小孩或病人宜慎用,以免引起腹胀、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
2.痰湿体质及湿热体质者,不宜多食,以免助湿生痰带来身体不适。
3.患病期间不宜食用,以妨碍药物消化吸收延误治疗。
4.粽子不宜冷食,建议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吃避免加重脾胃负担造成胃肠道不适。
假如,一不小心吃多了,怎么办呢?可以试试以下茶饮。
1.麦神茶:麦芽5g、神曲3g、白术3g、陈皮3g,加开水300ml冲泡代茶饮,具有健脾理气消食之功。
2.乌梅冰糖饮:乌梅5g,陈皮3g,冰糖适量,加开水适量冲泡代茶饮,具有消食开胃,清热生津之功。
3.金桔柠檬茶:金桔1颗,柠檬2片,冰糖适量,加开水适量冲泡代茶饮,具有开胃消食之功。
以上茶饮仅供普通人群参考饮用,如为女性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或有基础疾病人群及特殊体质儿童,建议饮用前先咨询医师。如需长期饮用,建议咨询相关专业医师。
温馨提示:不同体质状况人群,所需饮食各异,如何辨别自身体质及根据体质有效防病养生,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乐昌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运用中医经络检测体质辨识系统与现代医学体检相结合的检查手段,为广大群众有效辨识体质,利用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亚健康、疾病防治与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合理选用中药和针灸、经络俞穴按摩等多种非药物疗法,合理纠正病理体质,改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欢迎有健康需求的群众前来咨询诊治。
健康热线:0751-5560983。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撰稿人:余春凤
编 辑:林喜洪
初 审:李锦恒
复 审:谭伟杰
终 审:罗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