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遂溪县港门镇西坡村,北部湾汹涌的波涛声不时滚滚而来,在近岸十多公里,大地像一张硕大的绿色地毯倏然铺开,暗紫的番薯地、翠绿的玉米地、深绿的辣椒地、绿中冒白的冬瓜地,欢跳着扑入眼帘,尽情展示着这个沿海农村欣欣向荣的发展生机。
群策群力 村容村貌换新颜
“我们修建进村道路,占用了不少承包地,按照当前市场价格,光占地补偿就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但是群众没有要求一分钱的补偿。”介绍时西坡村委会主任谢土生自豪说道。
谢土生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在西坡村所在的港门镇,他耕耘种养业近30年,培养了一批致富能人,流转了家乡的土地,搞活种养业,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消费市场,逐年提高群众承包地的价格。
群众的大力支持,让村干部力量倍增。西坡村委会的15个自然村之间的道路达到30多公里,国家只补助了一小部分,其余1000多万元,都是村民自筹的。为了乡村建设,群众都没有怨言。谢土生如数家珍:“现在村里巷道尚未完全贯通,还需要2000多万元,但是经过村里干部群众多次会议商量,只要政府支持一份,村里就自筹一份,尽早把村内巷道全部铺好。”
为了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维护工作,西坡村聘请了11名群众为清洁工,还聘请了一位退休干部管理清洁工队伍,在上级财政保障基础上,村里增加了部分资金,每人每月发放2100元工资,由那位退休干部负责安排和检查,较好地保持了村里卫生,还在周围乡村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
督查组到达西坡的坑口自然村实地察看,虽然新旧房子混合在一起,高的有两三层,矮的只有一层砖瓦房,但是总体十分整洁有序,巷道宽阔笔直,每栋房屋前后间隔一致,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红砖瓦房,墙体干净朴素,古色古香,整个村子无论纵看还是横看,都很整齐干净。
流转带动 幸福生活节节攀高
“主干道修通以来,全村无论哪家哪户,大车小车都能便捷进出,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谢土生说。
近几年,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下,特别是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长期稳定,推动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和土地流转增值创造了重要条件。谢土生抓住这个改革机遇,把在外省经营积累的资本抽回来,投入到西坡村发展种养业,他先后承包了2000多亩耕地,利用海水养虾,利用海边沙土种植番薯、花生、玉米等作物,多种经营并举,年收入近2000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在西坡村像谢土生这样的种养大户还有6户,流转土地面积和经济实力都不相上下,在周边农村很有影响力。
“我们村种养大户较多,土地都流转到大户,一般大户流转到手都有上千亩,虽然农业风险大,但是现在交通和电信发达,省市县各级大力扶持,我们与全国各地的商会和市场都有联系,把番薯、玉米、冬瓜、生蚝、对虾等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市场,西北最远的到新疆内蒙古,东北到黑龙江吉林一带,发展形势稳定,可以说全国10000斤番薯有9000多斤是来自港门和北坡一袋的,群众也跟着不断增收。”谢土生介绍。
西坡村3300多人7868亩土地,除了年轻人在外地工作,剩余1210多名劳动力不用外出打工,在本村种养大户家务工每天就有120至150元的工资,他们能够操作机械耕地、平地、施肥等,参与田间管理,收获季节从事线上销售,也到城里驻点销售,村妇女主任介绍道:“出去的村民都留恋西坡村,能够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工作稳定,收入稳定,生活稳定,还有广场舞、三八妇女节等集体活动,在坑口村文化广场有三幅大照片,就是20世纪60、70和80年代出生的外嫁女回村过节时的合影。”
求新求变 特色产品踏出致富路
在与村干部深入交流中发现,他们没有满足于当前发展状况,因为他们很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通过土地流转、种养发展实现农民相对富裕起来,但是从长远看,要适应时代特点和规律,就要立足当前实际,引进农产品加工行业和中高端服务业,高起点谋划三产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土地增值,才能让西坡村跟上时代步伐。
为此,谢土生经常与村民拉家常,讲村子发展想法,贵在用好乡村振兴这个国家性发展战略,建好基础设施,做好供水、排污、垃圾收运和卫生清理,推动乡村环境美化亮化,实现宜居宜业,才能吸引更多更大更强的产业资本进驻西坡村,把相关加工业和服务业都做起来,实现更高质量更多层次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就业。村民往往无不信任地说:“书记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谢土生告诉笔者,通过经常参加港门镇、北坡镇、遂溪县和周边县(市)的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推介会,包括荔枝、菠萝、甘蔗、番薯、对虾、金鲳鱼等特色产品的推介活动,对国内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有了初步了解,下一步要组建自己的业务团队,做好市场分析和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争取把西坡特色农海产品都纳入到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中去,依靠国家发展战略实现更加长远更高质量的发展。
谢土生的想法也得到群众呼应,在督查组发放的150份乡村振兴工作知晓度、支持度和满意度“三度”问卷调查中,没有得到村干部任何提示,群众给出的答卷都是满分,对各级表示支持。问卷调查刚刚结束,村干部在村里大喇叭布置村道两边杂草清理任务,村民带上铁锹、铲子和扫把等工具,不到10分钟就集中到村委会,按照村干部安排,分头到各个村内道路开展清理工作。
【记者】陈思亮
【通讯员】陶庭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