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湖蝶变!仲恺高新区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

南方+ 记者

干净清亮的水面,时而还能看到游过的小鱼……很难想象,这条让人赏心悦目的陈江河,曾是仲恺高新区污染最严重的黑臭河涌之一。“原来的水好臭,都不敢在旁边走;现在水清了,平时经常来这里玩。”带孙子在河边玩耍的张阿姨笑着说道。

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群众心里的喜悦,更是对仲恺高新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展潼湖流域污染整治最好的肯定。仲恺高新区内省考断面自2019年7月份以来已稳定达到或优于V类水标准;11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内河涌水质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特别是陈江河、水围河、甲子河等重污染河涌,水质已达到或优于V类,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区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

治水新高度

专家把脉问诊 部门协同攻坚

潼湖流域以湖、水而兴,这里水体清澈、水草丰茂,居民们打鱼、种地,靠水吃水,相互依存。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采石兴起以及非法养殖兴旺,加之配套的治污设施没有跟上,潼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体发黑发臭,居民反映强烈。

潼湖流域污染整治,是省人大、省政府为保护东江水质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省重点督战整治的流域。潼湖流域涉及仲恺高新区面积约为443平方公里,省内最大的天然内陆淡水湖泊——潼湖,就位于仲恺高新区内。“潼湖治理较为复杂,涉及惠州、东莞两市和潼湖军垦部队,难度非常大。”惠州市生态环境局仲恺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2019年起,一场专家“把脉问诊”、部门协同作战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在仲恺打响。

区委、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长、副总指挥长,主动认领区域污染最重、治理难度最大的甲子河河长、陈江河河长,高位推进污染整治工作落实、把牢水环境治理方向;各“河长”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加强巡河和督促整治工作落实。

与此同时,仲恺高新区委托华南环科所水环境治理中心对全区水环境质量“把脉、问诊、开方”,全程指导,每周研判一次水质形势,对每条河涌整治方案实施专家评审,有力指导水环境治理工作。

破解“九龙治水”困局,仲恺高新区各相关部门在指挥部统一领导下,严格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按照方案分工,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纪委、党群部门全程参与,协同推进整治任务落实,督查部门建立工作任务清单,编制年度建设计划,确保任务到位、责任到人,并采用“笑脸”“地雷”标识预警倒逼进度。多措并举之下,仲恺水污染防治工作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治水新局面

补齐欠账源头 严格执法监管

在水污染防治的整体视野下,大江大河被视作“大动脉”,河涌则是“毛细血管”。“大动脉”是由无数“毛细血管”汇聚而成,河涌与大江大河彼此关联,“小的水体治理不好,大的也会受到污染。”惠州市生态环境局仲恺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铺设截污管网、实施源头雨污分流是黑臭水体整治中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针对水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欠账,仲恺以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负荷率双提升”和“污水不入河”为目标,努力实现污水管网和污水设施“双全覆盖”,2016年以来,全区建成污水管网约488公里,清淤修复管网共约1200公里;6座污水处理厂全面提标,新增污水处理厂全部按照准Ⅳ类标准出水;建设18座一体化和70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同时,落实源头截污。自2019年来,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实现截污从“末端治标”向“源头治本”转变,共完成商住楼盘79个、城中村和独栋居民楼共24800个雨污分流改造,完成2752家餐饮经营户和171家洗车场排水整改。源头上的控制、污水设施数量上的增加、质量上的提升,使全区纳污、集污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污水收集率达96.5%以上。

坚持铁腕执法。仲恺严格环保准入,对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重污染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开展“利剑”系列环境执法行动,仅2019年,淘汰关闭重污染企业19家,淘汰关闭数量是以往4年的总和,减少污水排放量约300万吨/年,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14410人次,检查企业(污染源)3364家(处),立案183宗,罚款金额1690.3万元,查封、扣押23宗,移送公安行政拘留5宗,涉嫌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案件4宗,完成1077家“散乱污”企业整治,执法力度为历史之最。

治水新成效

流域作战多措并举坚持目标倒逼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说起水环境治理,这一句话切中要害。

仲恺高新区落实流域作战,把流域水系放在全区协同治理的大格局中系统谋划,推动建立高效协同的流域统筹工作机制,由指挥部统筹协调,同步实施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整治,每条重污染河涌系统规划一个治理方案、指定一个业主单位、由一个水质达标兜底整治单位的方式实施攻坚,克服了原来治理过程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工程完工、水质没有改善”现象,有效破解治理过程中职责不清、调度不畅、推诿扯皮等难题。

同时,深入开展“五清”行动,累计“清污”销号445个入河排污口,“清淤”12条河涌,“清障”20处,“清违”94处,“清漂”44.18万吨,各河涌均已落实常态化保洁;全面落实“禁养”要求,2016年以来养猪场67家、生猪约4.36万头,369户、411万羽鸽子和589户、300多万只鸭子全部清退,并开展了军垦农场4个粪便塘生态修复工程,极大减少面源污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对初雨期农业面源污染,在东岸涌附近租用30亩鱼塘作为生态调蓄塘,在种植面积最大的水围河区域设置了3个生态塘,有效降减平时水围河总磷超标问题;同步实施沟渠整治,对全区46条沟渠开展清淤疏浚和截污工程,减少入河污染。

在仲恺,全区河涌布设有18座水质自动监测子站,每2小时自动反映一次河涌水质现状,并形成预警、反馈、核查、整治、上报的完整工作机制。这张实现区域河涌全覆盖的监测网既为科学治水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源头严控、过程严管、结果严惩”挂图作战提供保障,最大程度倒逼整治工作落地。

如今,南塘渠建成碧道,摆上石凳,成为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马过渡河经过生态修复措施变得生机勃勃,成为一道美丽风景线;东岸涌满河道水浮莲的“绿草地”不见了,呈现鱼翔浅底、清水绿岸的美丽画面;还有潼湖平塘,已成垂钓爱好者的天堂……接下来,仲恺高新区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早日实现高新仲恺、生态潼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记者】卢慧

【通讯员】惠环宣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