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中国资源报”
引言
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差干镇沿松溪河北上,莽莽崇山中一条逾1600年历史的古道蜿蜒于此。这条出广东、通江西、接福建的松溪古驿道,曾是粤赣闽三省“盐上米下”的必经之路,它不仅促进了周边地区繁荣,还曾见证过一段苏区红色历史……
南粤古驿道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见证,影响着岭南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的诞生、形成与发展。
古道与岁月一起沉淀,它曾见证过历史,也曾被遗忘于山林。如今,在活化利用行动中,古道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挖掘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古道 承载家国记忆 见证千年变迁
驿道是古代传送公文及商旅往来的交通路线,类似于今天的国道。驿道上设置驿站,以京师为中心,以地方首府为重点,逐级扩展形成网络,发挥着政令通达、财货转运的作用。
西汉时期,南越王赵佗修筑了一条从梅岭北上江西、南下广东的通道,连接长江与珠江流域,成为梅关古道的雏形。
唐代开元年间,宰相张九龄辞官返乡,亲自设计了一条宽一丈、长30华里的新道。这条沟通南北的重要孔道缩短了珠江与长江联运的距离,加速了南粤“崛起”。
唐宋以来,随着南粤古驿道的不断开拓、完善,岭南纳入国家大一统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广东由羁縻之地最终成为“内地十八省”之一。
南粤古驿道作为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在不同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商贸流通、族群迁移、文化交融之路;它也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与近代广东开埠通商密切相关;它还是革命先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红色之路……它是广东文明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国家记忆。其中,纳入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的南雄梅关古道——珠玑古巷段(中站村段),是广东省历史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之一,曾被评为“2016中国十大古道”。
南粤古驿道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见证,影响着岭南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的诞生、形成与发展。因此,有人曾说:“踏上南粤古驿道,可以走入广东的心魂。”
遗产 走出尘封岁月 呼唤价值回归
2016年,广东省政府开展全省域的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该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将南粤古驿道打造为“开放的、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对其沿线历史和自然生态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
“散布在南粤大地上的古驿道和沿线遗存,是被人们遗忘在荒野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曹劲感慨道。
几年前,曹劲作为广东省第一批投身古驿道保护和修复的“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人员,实地考察了各地的古驿道遗存,看到的大多是破败和凋零的景象。
西京古道遗存
“许多古桥、古道、凉亭因为年久失修或人为破坏,早已残破,甚至被泥土掩埋。这些文化遗存背后牵连着许多让人荡气回肠的人物故事,而今已湮没在岁月中,令人心痛。”曹劲说。
2019年3月,纪录片《航拍中国》广东篇的播出,让西京古道这条开凿于汉代,而今藏身在南岭深山的古代“高速公路”受到关注。
西京古道是南粤古驿道中具有代表性的路段。据考证,西京古道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汉武帝时期岭南各地通往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的必经之道。相传,唐时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也与这条古道有关。
近代以来,广东省内的古驿道由于交通方式的变迁而逐步走向衰败,被人们渐渐淡忘。有些已在工程建设中消失,有些则隐没于偏远山区。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现存古道本体共计233条,其中,秦汉时期古道遗存32条,隋唐时期古道遗存7条,宋元时期古道遗存7条,明清时期古道遗存187条。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曹劲表示,古驿道是一条项链,沿途的村镇则是一颗颗珍珠,它们曾被历史埋没,如今被重新唤醒。
据了解,在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中,广东提出要在做好古驿道本体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抢救、保护好古驿道沿线传统风貌的村镇,体现岭南特色,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扶贫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规划 人文与自然并重 保护与利用并举
2017年11月,《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出炉,对南粤古驿道线路的发展目标、空间结构、线路布局、设施配套、功能引导、实施机制等方面作出了规划安排。
该规划提出,要打造6条古驿道线路和4个重要节点,贯穿全省21个地级市、103个区县,串联1200处人文及自然发展节点,全长约11230公里。其中,人文节点959处,包括古驿道相关遗存、历史文化城镇村、文物古迹;自然节点248处,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旅游景区等。
同时,广东省还规划了24处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区域作为南粤古驿道线路的重点发展区域,包括18处重点人文发展区和6处重点自然发展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户外运动、都市休闲等功能。
“小切口、大变化,花小钱、办大事。”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负责人说。近年来,广东完成了覆盖18个地市31个县(市、区)共18条总长1280多公里的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网络,修缮驿亭、驿站、古桥等重要历史遗存近300个,新建各类服务配套设施1600多个,完成沿线5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1500多公里古驿道排水设施修复。
南粤古驿道沿线仍保留着许多富有岭南特色的古村镇。
同时,串联古驿道沿线104个特色村,整合原本分散闲置、低效利用的250个自然和人文节点,开发自然教育、研学、红色旅游等活动,形成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文化科普空间。
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还挖掘并修复了数十个红色爱国资源点,规划建设了韩江南粤“左联”之旅、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推动西京古道等线性遗产入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韶关梅关古道、汕头西堤公园、汕头樟林古港、台山海口埠先后获国家和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逐步形成。
为了规范各地各部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广东省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广东省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广东省古驿道示范段建设标准研究》《广东省古驿道房车营地规划建设指引》《南粤古驿道维护管养工作指引》等,从各个角度规范引导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
广东厅还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水田垦造、生态修复、遥感测绘、地质地貌、森林植物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将南粤古驿道打造成体验式、全开放、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科技助力也让古驿道焕发现代活力。广东厅利用无人机航测和倾斜航飞等遥感技术,对古驿道和沿线村落进行正射影像和实景三维模型数据采集,采用全景摄影技术制作实景影像地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南粤古驿道VR虚拟展馆。
此外,广东厅还建立了古驿道实景三维地图服务系统及移动端古驿道地图服务系统,关联相关人文历史与地理空间数据,纳入到广东省民生综合服务平台“粤省事”,为公众在线提供南粤古驿道时空演变、交通指引、导览服务等,展示古驿道的文化内涵以及时空演变。“游客不仅可以实地踏访,还可以在VR虚拟展馆对南粤古驿道进行虚拟漫游。”广东厅相关人士说。
活化 融合“红”“绿”元素 让古道“活起来”
广东厅通过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农业等生态产业体系的绿色要素融合,高质量做好山水绿色大文章,促进了古驿道沿线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对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及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重大战略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已从“保护修复”为主转为“活化利用”为主,从“巩固提升”转为“提质创优”。
提升整体品质,使环境更“美”,乡村更宜居。从试点先行到重点线路保护修复,再到巩固提升、提质创优,广东持续多年深入推进,在古驿道本体修复、连接线建设、历史遗存修缮、标识系统建设和服务配套建设等方面积累了成熟丰富的经验。同时,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坚持原生态、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保护好历史遗存的真实载体和古驿道沿线的生态格局,倡导“不留痕迹的旅程”,促进沿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
随着活化利用项目的推进,古驿道上的游人络绎不绝,带动了沿线文旅产业的发展。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艺道游学·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在珠海市会同古村举行。
文旅体教融合,使人气更“旺”,村民更富裕。广东厅会同相关部门支持省内1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全方位开展“古道学”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并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开展文体旅教相融合的系列活动,为乡村带来客流、资金和全新观念,有效带动民宿经济、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
打造红色之旅,使红色更“艳”,人民更欢迎。广东厅在确定重点线路时,注重串联红色资源,保护革命遗址,打造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南粤“左联”之旅、中央红色交通线之旅、梅州平远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粤赣古道红色纪检文化之旅等红色线路,使古驿道成为开展党团活动、思政教育的基地。
传播古驿道文化,使文化更“活”,百姓更自信。近7年的实践,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激活了历史文化遗产,使沿线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以及英烈成长之路在空间上得以展示,并融入城乡的现代生活中,成为大空间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生动、成功实践。同时,激活了一批传统文化和技艺,提振了村民对家乡文化和族群历史的自信,使南粤古驿道成为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目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积极参与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工作,先后成立了古驿道研究中心或实践基地,形成了一批遗产保护、文化挖掘、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创新性实践成果。
发展 沿线百姓致富 保护治理走深
今年,广东省政府再次将南粤古驿道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强古籍文献、非遗项目、华侨文化资源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传统工艺、传统节日振兴。强化红色资源保护,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中央红色交通线广东段等的开发利用。
数据显示,在南粤古驿道两侧各5公里范围内覆盖贫困村数量为1310个,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60%。近年来,通过不断丰富的文旅产品供给,沿线村民年户均旅游收入达2万元,占年户均收入21.6%。2021年2月,古驿道沿线贫困村和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连续5年举办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吸引了37个国家及地区超200万人次、5000多个村民家庭参与,为贫困村、古村、古镇创造了3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产值。
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广东已完成保护修复的古驿道中约有1000公里分布在森林公园、保护区、郊区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周边,成为野生动物栖息迁徙的生态廊道。
据统计,当前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周边共有动物138种,其中鸟类110种,两栖爬行动物21种,兽类7种。黑鹎、沼蛙、隐纹花松鼠是古驿道重点线路周边分布面积最广的物种。古道沿线有许多珍稀濒危植物物种,都具有特殊保护价值。
如何继续保护、挖掘、规划、活化、利用古驿道?
曾获“南粤工匠”称号的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田中认为,对古驿道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的修复需按照完整性、真实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开展。在挖掘与保护古驿道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结合现代人的需求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田中建议,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要注重与村、镇发展的结合,注重不同人群的需要,将已修复的古道充分“用”起来,真正“活”起来,让沿线老百姓“富”起来。
“随着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行动的持续推进,新思路、新模式、新实践不断涌现。”广东厅国土空间规划处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广东省将继续挖掘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持续提升服务配套设施水平,大力改善古驿道沿线的交通接驳功能,并对沿线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在古驿道沿线开展石漠化治理、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工作,帮助地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加强对重点线路周边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防治,持续深入打造岭南魅力体系网络,打造最美南粤古驿道品牌,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原文发布于2022年05月23日《中国自然资源报》第1051期,作者为祝桂峰,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