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俯瞰博罗县石坝镇,纵横交错的白色长条形建筑散布于各处,最为集中的,莫过于乌坭湖村。这是当地养殖三黄胡须鸡的鸡舍——这些年来,养鸡这一产业不仅改变了乌坭湖村的“地貌”,更繁荣了农村经济。
凭借养殖三黄胡须鸡,如今的乌坭湖村,已培育形成4家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活鸡出栏数量达1500多万只,带动周边3000多家农户参与养殖,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在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中,博罗县石坝镇乌坭湖村凭借三黄鸡产业,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这不仅是一个亿元村的致富传说,也是属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
兴起
亿元村的养鸡传说
在乌坭湖村,养鸡向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却很少有人能讲清养鸡作为一个产业从何时兴起。“改革开放以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村民们总是这样囫囵地描述当地养鸡的起源时间,听起来言之凿凿,却又找不出太多证据。
嘴黄、脚黄、毛黄且颔下有须,独特的“相貌”,让这里养殖的鸡有了统一的名字——三黄胡须鸡。这是当地人民采用散养、喂谷为主要饲养方式培育出来的名优品种,肉嫩、皮薄、骨酥,是很多食客的“心头好”。
走在乌坭湖村,几乎每一名偶然碰见的村民,都能和你郑重其事地讲上一段自家养鸡的故事。石坝镇三黄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伟祥讲述的故事版本,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他的父亲是乌坭湖村生产队的场长,在养鸡场里负责管理养殖。那个年代的乌坭湖村已经有不少村民养鸡,但大多只是三三两两的散养,没有形成规模,更不存在市场交易行为。
跟着父亲摸索出了一些养殖经验后,当年16岁的黄伟祥开始探索规模化养鸡。起初只是50只,黄伟祥一边做着建筑工的工作,一边把赚到的钱用来投资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创业就这样艰难起步了。
养鸡多年的黄伟祥,对鸡肉的品质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材的品质和营养的要求必然是越来越高的。”怀揣着这样的念想,他包下了一个山头,开始了全职养鸡。
从那以后,黄伟祥把养鸡当作事业,也收获了财富——最高峰的时候,他的养殖场存栏量超过100万只,企业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已经成为省级龙头农业企业。
在乌坭湖村,养鸡致富的故事大抵相似。村里另一家省级龙头农业企业——博罗县石坝乌坭湖思源养殖有限公司,是村里最大的养殖企业。这些年来,企业负责人黄文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三黄胡须鸡的品牌推广上,通过品牌推广画册与特色外包装,实现品牌效应。对这份事业同样有着情怀的他,希望让乌坭湖村的三黄胡须鸡名头更响,传得更远。
乌坭湖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文辉告诉记者,村里共有4家三黄胡须鸡养殖企业,均为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每年出栏数量达1500多万只。这些年来,这些企业和村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村民按每只鸡5-8元的押金交给企业,企业统一提供鸡苗、饲料、疫苗等,村民可自己找销路也可让公司销售,最后的收入全归村民。得益于这样的合作模式,最高峰的时候,乌坭湖村和周边村镇有近3000户农户加入养鸡行业。
“我们村很少有人出外打工,因为在村里养鸡就足够谋生了。”黄文辉说,目前乌坭湖村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均是3000多人,因养鸡业来到村里的人,和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数量大致相当,就这样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由乌坭湖起家,又扎根乌坭湖,让黄文辉感到欣慰的是,村里养鸡的企业家们始终把主要的事业放在乌坭湖村,不仅把企业总部定在村里,招聘的人员也大多是本村村民。
转型
疫情困境孕育新商机
“博罗鸡七成来自石坝,石坝鸡七成来自乌坭湖。”一组或许未经准确统计的数据,反映出乌坭湖村的产业规模——每年出栏鸡1000多万羽,年产20多万套种鸡,年平均产值5亿元,利润超过1000万元。
经过多年的运营,三黄胡须鸡产业已经走出乌坭湖村,成为石坝镇乃至博罗县的一张产业名片。2019年,石坝镇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
在石坝,养鸡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生意。这里每年出产的三黄胡须鸡占博罗全县总产量的七成以上,也让石坝成为全国三黄胡须鸡输出量最大的乡镇。
从鸡苗、活鸡、鸡蛋到新近衍生的鸡蛋卷等农副产品,这些年来,石坝镇三黄胡须鸡产业不断壮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地三黄胡须鸡相关产业总产值已超过9亿元。
不同于原来的传统养殖业,石坝镇三黄胡须鸡产业正在引入更多科技要素。黄文辉告诉记者,目前乌坭湖村4家公司已与省农科院、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聘请专家顾问,不断提纯鸡苗质量,提升农业企业的科技含量,实现更稳定的品质输出。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三黄胡须鸡产业仍然显现出了传统农业的脆弱性。“2020年以来是我们养鸡以来遇到的最长难关。”黄伟祥坦言,疫情以来,饲料成本不断攀升,但活鸡销量又不断下行,市场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养殖肉鸡的利润空间大大压缩。从去年开始,他的公司开始养蛋鸡,试图以新的产品谋求新的出路。
“商机往往在危机中孕育。”在石坝镇委书记黄作林看来,低迷的养殖行业现状恰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为此,石坝镇引入正大力发展生态循环产业,以总投资超2亿元的惠州众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通过生态技术把养殖户养鸡、养猪等产生的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变成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升级,反哺种植业,从而打造新的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形成种养结合高端产品示范区。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经济“造血”能力。目前,石坝镇正积极申报石坝三黄胡须鸡地理标志产品,并引进屠宰冷链配送项目,建设自动化流水线屠宰生产线和仓储冷链物流,进军肉鸡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我们正努力把高附加值产业留在当地,向更高端领域延伸三黄胡须鸡产业链,让产业能级实现质的提升。”黄作林说。
来源:南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