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1—4月江门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情况及今年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
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赵炎强介绍,环境空气质量方面,1—4月江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PM2.5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与2021年同期相比改善20%;PM10浓度降至4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5.4%;NO2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3%;SO2和CO持续保持一级优水平,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改善。
水环境方面,1—4月,江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6个地表水国考、9个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比例均为100%,其中有1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率96.6%,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南方+ 郑琦 拍摄
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江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以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聚焦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统筹推进臭氧和PM2.5协同防控,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在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减排方面,江门市今年将建立健全源头替代、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挥发性有机物管控体系,提高VOCs治理精细化水平。积极开展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223台燃气锅炉已制定低氮燃烧改造计划。
在强化移动源监管治理方面,江门将持续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强化遥感监测、黑烟车抓拍等科技手段运用,同时持续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完善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船舶LNG动力改造。
在推进面源精细化管控方面,江门市推进《江门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落地落实,进一步强化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严厉打击渣土车超载、带泥上路等“扬洒滴漏”及露天焚烧垃圾和废弃物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提升扬尘污染的精细化管控水平。
与此同时,江门将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市、县(区)、镇(街)三级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控体系,强化网格化监测、数据分析研判和发现问题交办处理,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切实提升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水平。
持续推进流域系统治理
2022年江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坚持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目标,统筹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重点推进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及重点支流综合治理,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目前已印发实施《江门市2022年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方案》,开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推动生活源、工业源、农业农村源及河流内源等“四源共治”。
一方面,江门市将大力实施潭江分段治理,重点抓好潭江上游恩平段治理,力促上游恩城水厂国考断面、义兴省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实现“交好水”给下游,确保潭江流域超三分之二重点一级支流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另一方面,江门市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名录管理,加强县级以上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以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为重点,巩固提升农村水源水质安全保障。
江门市加快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2022年底全市完成不少于新建80公里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任务,基本完成建成区管网排查和修复不少于10.39公里破损管网。2022年全市计划新增7.62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同时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将黑臭水体整治向县域拓展,今年6月底前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县(市)完成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
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今年将完成苍城镇工业区尾水集中深度处理厂建设,新增工业尾水处理能力1万吨/日;完成月山镇工业区尾水集中深度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全市新建工业污水收集管网18.9公里。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江门将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今年计划新增486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全市累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8.8%,高质量完成其中50个纳入省民生实事的示范村。
江门还将持续推进西江潭江流域跨界重点支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今年完成90%已经排查出来的问题入河排污口整治,启动10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
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
今年,江门市将按照“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系统施策”原则,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到2022年底,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省下达目标要求,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在系统推进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方面,江门市目前已公布了2022年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全市新增土壤重点监管单位13家。生态环境部门将依法督促有关重点监管单位落实自行监测、隐患排查等要求,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进一步夯实。
另一方面,江门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结合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继续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实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管理,严防重金属超标粮食进入口粮市场。
此外,江门还强化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深入实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健全建设用地联动监管机制。把好建设用地准入关口,推进实现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基础数据“一张图”管理,解决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难题。强化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监管,加强信息公开,深化综合治理,全方位规范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行为。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郑琦
【通讯员】江晓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