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近
车陂人的龙船情结闻龙船鼓而动
车陂涌又响起锣鼓声
荡起龙舟桨
传统龙舟文化一直在传承延续
飞龙骏水,风调雨顺。5月29日,天河车陂郝氏龙船在番禺上漖村卢再洵龙舟制作造船厂骏水,由专人拖龙船回车陂金东桥。
飞龙点睛,祈求风调雨顺
5月29日上午9时许,对这一天已经期待已久的郝氏族人一早便来到造船厂,开始进行骏水仪式的准备工作。据悉,这次骏水的有翻新维修过的郝氏7号龙船和全新打造的8号龙船,他们亲切地称其为“七哥”和“八哥”。
按照传统,派完龙船饼后,还要进行新龙船骏水仪式,之后再进行龙船点睛仪式。郝氏宗祠理事会副会长郝俊健表示,点睛仪式实际上是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身体健康。
随后,吉时到,伴随着族人的吆喝声,两艘龙船相继缓缓推入水中。郝氏族人纷纷跳上龙船,按照礼俗在河道上来回划行,对造船厂表感谢之意,称之为谢师礼。
“咚咚咚,咚咚咚!”随着龙船鼓声愈加响亮,两条龙船逐渐游近,“扒仔”们的吆喝声传遍涌面。乌黑亮泽的船身、威风凛凛的龙头,郝氏宗祠的新龙船八号飞龙“八哥”初次回家亮相,和“八哥”一起回家的还有七号飞龙“七哥”,刚刚经过船厂维修保养的“七哥”焕然一新,两条龙船在车陂涌上遥相呼应。“我们特意让两条龙船一起回来,好事成双!”郝氏族人笑道。
下午,在岸边等候多时的“扒仔”终于迎来了第七、第八艘郝氏飞龙回家,得闻车陂郝氏新船骏水的喜讯,来自二沙的兄弟老表也扒龙船到车陂涌贺喜。
新建第八艘郝氏飞龙,延续辉煌
2021年,经过郝氏理事会讨论后,为增加郝氏族人的凝聚力,提升族人的精、气、神,决定新建郝氏第八艘的郝氏飞龙,让龙舟文化通过更新迭代的龙船代代传承。
新打造的郝氏8号龙船仿照郝氏3号“英雄龙船”造型,用上乘的青坤木打造,原木色上青油,船长41.33米,约重2.5吨,造价33.8万。郝俊健介绍,郝氏的龙船素有速度快的特点,3号龙船夺得三连冠,多年来也获得不少好名次,如今8号龙船仿照3号龙船打造,就是希望能延续辉煌。
“旧时的龙船用杉木打造,船身薄而轻,划起来速度更快,但是较不易保存。如今选用上乘的青坤木,船身更厚重,但也更易于保存流传。经过精心的保养和维护,龙船可以保存上百年。”郝俊健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一争高下的龙船赛已经逐渐转变为宗族间和谐交流的平台。龙船头尾雕刻工艺项目番禺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崔俊贤是这艘新龙船龙头龙尾的设计者,他表示,龙头可以说是龙船的代表,没有龙头就没有龙船。这次郝氏8号龙船虽然仿照3号龙船打造,但是也做出自己的特色。老龙头较为威武霸道,而新龙头则做得更加慈祥,象征着和谐文明的时代特色。
“要做到独一无二是很难的。从去年10月订货开始到现在,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设计上,前后修改了20多次,龙头的每个位置都有改良,力求尽善尽美。此外,要在传统中做出新的感觉,例如龙头的髻做成卷曲状,相比传统的直髻,这也独具特色。”崔俊贤说道。
代代传承,延续传统龙舟文化
桨声荡漾,锣鼓喧天。下午3时许,郝氏7号、8号新龙船连同3号老龙船由专船拖入车陂涌金东桥,看到龙船现身,郝氏族人响起欢呼声,他们争先恐后地跳上龙船,要一试身手。
“我从小学就开始接触龙船,我们小时候听到鼓声,就知道要扒龙船了,时隔三年再扒龙舟,我们感到非常激动非常兴奋,同时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延续。”90后龙船手郝先生说道。在现场看到,除了有老一辈的龙船手,还有不少年轻的面孔。据了解,得知这次新龙船骏水,上到六十岁的老前辈,下到十几岁的青少年都纷纷主动报名。
新龙船骏水,90后龙船手郝先生颇有感触:“我们每一代人都很热衷这项运动,龙舟是岭南传统文化,现在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也爱上龙舟文化,希望这条新龙船能一直流传下去。”
郝氏长老郝富强表示,车陂龙舟最大的特色,是龙舟文化与祠堂文化的融合,在车陂,扒龙船并非单纯的民间竞技,而是联结宗族文化,感情的纽带。在竞斗夺冠中团结奋进,为族争光,在游龙探亲中延续传统,凝聚情感。
车陂龙舟传统文化深厚,百余年代代传承,从不间断,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车陂龙舟文化传播和保育呈现出新的气象。车陂龙舟文化已有155年历史,58艘龙船为广州地区自然村之冠,郝氏龙船有8艘,可谓车陂龙舟文化的代表。龙舟不仅是岒南文化的见证,近年来车陂更构建了扒龙船民俗的文化空间,更好地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让龙舟文化与祠堂文化进一步融合,凝聚村民之间的感情。
巡游结束后,两条龙船被送入龙船坞。近日,“车陂龙舟景”以民俗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之中。如今,“车陂龙舟景”重现车陂涌,车陂水乡人也期盼着疫情过去,能再泛舟珠江,“以龙会友”,一展昔日的热闹。
素材来源:广州日报、微社区e家通文化车陂
出品:天河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广州天河发布
投稿邮箱:gzthfb@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