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坝镇委书记黄作林:用工匠精神建设现代新型乡村

南方+ 记者

让农民在山清水秀、恬静优美的乡村中,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现代品质生活,这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作为博罗县的农业大镇,石坝镇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乡村风貌和肌理保留相对完整,如何健全新型乡村生活体系,让农民过上更具民俗文化内涵的现代新型乡村生活,成了石坝镇乡村振兴面临的新课题。

工匠精神,是石坝镇用行动书写的“解题”方式之一。“我们坚持因村制宜,挖掘乡土特色,不搞大拆大建,保留乡村风貌神韵,唤醒乡愁记忆,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设现代新型乡村。”石坝镇委书记黄作林表示,该镇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努力让石坝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南方日报:石坝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怎样的基础?

黄作林:乡村要振兴,党建是“引擎”。近年来,石坝镇创新推出了“流动红旗”“党性体检”和“智能电子屏”等特色党建品牌活动,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

村落是文化的载体之一。2021年以来,我们聚焦石坝镇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保护和开发石坝阻击战等红色资源,以象岭村申报“红色村”和建设石坝阻击战遗址公园为契机,讲好粤赣湘边纵队英勇阻击国民党军第一九六师的红色故事,传承和发扬石坝阻击战的斗争精神,打造“薪火象岭”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同时,积极盘活当地闲置村屋资源,打造标准化、个性化民宿和农家乐产业,推动“红色+绿色”旅游出成效。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更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博罗的农业大镇,石坝经过多年发展,培育了三黄胡须鸡、黑皮果蔗、优质水稻等农业主导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全镇辖区内没有一家污染性企业,生态环境优越。正是这样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为石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坝有着8家农业龙头企业和8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我们产业振兴的重要根基。近年来,我们探索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在三黄胡须鸡、黑皮果蔗和优质水稻等主导产业以外,陆续发展白莲子、火龙果、茨菇等新兴特色种植业。

南方日报近年来石坝镇在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哪些探索?有何亮点举措?

黄作林乡村建美了,才能把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2021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石坝全面启动美丽圩镇攻坚行动,全面开展圩镇“三清三拆”、“三线”治理、污水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目前,镇文化体育广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已基本完工,石坝大道两侧房屋的立面改造工程加速推进中,“从大街到小巷,把生活过成画”的魅力石坝画卷正在绘就。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我们更注重“镇村同建同治同美”,以美丽圩镇建设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其中,冷水坑村仅用9天就完成了村道改造工程,实现了长13.25千米、宽约6米的沥青主干道“白改黑”;乌坭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也已正式动工。

改造和建设项目不可避免涉及部分群众利益。面对部分人员的不理解、不配合,我们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部门协作”的桥梁作用,发动周边已经完成提升改造的党员业主做沟通工作,变“自己干”为“一起干”,取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在共建共治中,我们不断凝聚群众认同感,营造“党员带头干、群众齐参与”的良性循环,迸发出“1+1>2”的乡村振兴能量。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农村变成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而是对乡村本质和特色的回归。为此,我们着力统筹城乡资源,因村制宜,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努力补齐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短板,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南方日报石坝镇将如何在产业振兴方面发力,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黄作林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用工匠精神打造品质农业,走产业集群化发展之路,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激发农业农村活力。

要实现产业振兴,不能只停留在农业生产上,只有在三产融合发展上做文章,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石坝镇将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分三个方向,向产业的更高端、更远端要更高的产值。

在三黄胡须鸡产业链上,我们将依托总投资超2亿元的惠州众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构建畜禽养殖场模式,打造标准化、流水线式的胡须鸡养殖路线,统一育种研发,统一饲料供应,完善屠宰、冷链和冻库建设,并引领养殖企业、养殖户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建设孵化基地,构建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经营运作模式,提高产业附加值。

在“荷文化”产业上,我们将以三嘉村获评广东省十大特色产业村及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契机,积极申报“3A”景点、开发特色餐饮配套设施,建设观光旅游小吃一条街、特产一条街,充分发掘“荷文化”的产业潜能。

在作为惠州“北大门”的冷水坑村,我们将聚焦火龙果这一农特产品,打造规模超100亩的集经济种植、科研教学、趣味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实现农旅融合、以农促旅。同时,以G205国道路灯亮化工程为依托,逐步提升冷水坑村至河源埔前路段道路绿化美化水平,推动建设美丽乡村。

这些年石坝的发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能单靠“输血”,关键是要“造血”。因此,在致力于让乡村变得更美的同时,我们将继续以产业振兴夯实乡村经济基础,让更多的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增值收益,过上现代新型乡村生活。

【记者】廖钰娴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