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职校长|余刚灵:打造“技之城·乐之域”,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教育莞家
+订阅

编者按:

今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施行,这是职业教育法制定近26年来的首次修订,它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也对升学路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内容做出规范化指引。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水平的技能技术人才,这呼唤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将给教育体系带来怎样的改变?东莞的职教学校应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支撑?

值2022年东莞职业教育活动周举办,结合新职教法的实施与“十四五”期间东莞“打造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高地”的发展目标,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围绕“新职教 新未来”,开辟“对话中职校长”栏目,对话东莞10所中职学校校长。

东莞的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360万,汽车产业也是东莞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几乎人人的出行都离不开汽车。但提起以服务汽车产业经济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校长余刚灵坦言,在前些年职业教育未受到广泛关注的时候,学校的知名度并不高。

5月1日,26年来首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下称“新职教法”)施行,标志着国家开始进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新阶段,余刚灵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

前不久,余刚灵带队与学校所在的寮步镇各村分管教育的干部进行交流,将学校的办学情况与新职教法的重点一一讲述。“他们听了都觉得很好,也向村里的‘新莞人’子女、租住的非户籍居民广而告之”,余刚灵说,“招生宣传感觉一下就做起来了。”

实际上,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已经是一所有着16年办学经验的省重点公办中职学校,并取得了就业率达100%、众多优秀毕业生在各知名品牌4S店对口就业、实现“就业有路、升学有望、家长满意、社会好评”的办学效应。

目前,学校以“专注汽车技术,服务产业互联”为专业发展原则,探索开展“汽车专业为主,新工科专业为辅”的特色专业群建设,紧绕“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三大产业市场,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服务与营销、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9个专业,精准对接东莞当前汽车市场产业链岗位人才需求。

新职教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专科已不再是职业教育的“天花板”。

这意味着,未来国家和政府会完善、健全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服务保障的制度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先进产业、先进技术的紧密对接,并指引与促进职业教育自身的进一步改革发展。

如此一来,职业教育可以握住“学历”与“技能”两张王牌,大大增强吸引力;同时也给存在多元智能因素差异性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成长平台。这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与机遇。

南方+: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探索中,学校如何深度推进课程和教法的改革?

余刚灵:学校“十三五”发展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强课程标准建设,以“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指导原则开展专业内涵建设,形成“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社团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我校还与行协、企业深度融合,开展“人培方案市场化、课程建设模块化、技能教学小班化、专业师资双向化、质量评价综合化”的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同时通过企业技能专班、产业学院、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等,从见习、跟岗到顶岗,让学生的技能学习直接面向工作岗位,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经过这样的学习,我校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是很扎实的。近三年平均直接就业人数560人,主要分布在大型主机厂(比亚迪、北汽),东莞区域的各个4S店以及连锁经营的美容维修服务站,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南方+:在学生升学培养和技能人才培养上,学校如何做到有效平衡以及双优培养?

余刚灵:对学生的升学培养和技能培养既是两个问题,也是人才培养这个问题的一体两面。

专业技能是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的特质和灵魂,而职业技能大赛正是一种有效的实训模式。我校借技能大赛的东风推动专业建设,优化专业教学,推进课程改革,将大赛文化融入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和省、市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上成绩显著,例如在2022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参赛选手共取得5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其中汽车技术类赛项连续三年大满贯、3个项目晋级国赛;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制造装备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第一次参加省赛,就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升学辅导工作方面,我校在第4、5学期为学生开设高考辅导班,实行强化“文化+技能”两条腿走路。当然在高考班,我们也没有放松对专业课的教学,这也保证了考生参加本科录取技能测试的竞争力。

2022年,我校共265名同学被大学录取。参加“3+证书”高考的182名同学全部专科上线,本科录取人数15人。除“3+证书”高考外,我校还有83人通过三二分段转段考试,被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东莞“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必然少不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希望广大考生及家长能够结合经济实力、实际兴趣等做选择,来中职一样能成才!

“汽车技术”特色品牌是教育局实施中职学校“一校一品牌”布局调整时赋予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的发展方向与核心竞争力。在余刚灵看来,如何能够让学生凭借汽车方向的一技之长更体面的生活、有尊严的工作是作为一名“职教人”长期的命题。

南方+:新职教法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哪些促进,学校将有怎样的设想或行动?

余刚灵:新职教法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有了“纲领”和“作战手册”,那“战士们”就有信心“勇敢突破,敢打敢冲”了。

目前,学校配建了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汽车整车维修实训中心、汽车钣喷实训中心等6个专业实训中心,以及途虎产业学院、博世培训中心、小虎AI等3个产教培研中心,还有4个市级企业实习实训基地、140多家企业实习教学点,不断深化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校、行、企多元协同育人平台。

此外,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与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机构是一个快速提升职业培训规模最好的方式。共办培训机构,相当于校企双方拿出自身最硬的拳头,组成“双拳”,是可以快速地提升“职业培训战斗力”的。我想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多点开花,齐头并进开展汽车行业全面的培训浪潮,这也会让学校更有动力创新、服务社会,减少资源浪费。

南方+:结合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你认为打通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通道还需要从哪些方面突破?

余刚灵:打通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我的理解就是需要给学生指明一条“宽阔的可持续的高速公路”去奔跑。

“宽阔的”就是学生在就业选择性上要多。例如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不能在未来十年只会修传统的燃油车,而应该具有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的检测能力。

所以学校的技能培养一定要走在行业风向的前面。这样,当学生在职业发展的路上需要切换“车道”时,他就可以具备“超车”的能力,而这就需要学校要准确预测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快车道”在哪里。

例如我校的新能源车实训场所与行业头部企业特斯拉合作;网约车、物流配送车的智能化维护都需要服务平台,我们就开设了智能网联课程;新能源电池方面我们也投入了基础设备,让企业安排相关专家授课……尽量走在行业前面,提早布局发展。

此外,“可持续的”指的是学校要作为一个终身教育机构。对学生职业规划、行业预判的指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他们在校期间,可以通过“校友会”的方式,对我校的学生提供持续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行业信息甚至“汽车行业朋友圈”。

南方+:您期待我们的职业教育能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更好的未来?

余刚灵:社会发展需要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以满足不同人才培养、不同个体发展的需要。就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来说,尽管有不少孩子读职业学校可能是个迫不得已的选择,但我仍然希望通过我们职教人的努力,让每一个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孩子都能成长为一个“有自信、有温度,有理想、有担当,有技能、有追求”的人。

【策划】王慧

【记者】于羽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