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广州市增城区以“打造非遗年度名片 绽放非遗绚丽色彩”为主题,创新非遗活化新路径,筹建增城区第二个非遗生活馆。
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新塘镇瓜岭村和广州吾乡美地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新塘镇非遗生活馆已完成建设,这是增城区第二个非遗生活馆。目前,该馆正式对外开放与广大市民见面。
看视频▼
多功能布局激活非遗文化
新塘镇非遗生活馆位于新塘镇瓜岭村,约22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经过精心设计,非遗产品展示区、非遗传承学堂和非遗直播工作室等功能空间一应俱全,集展示、体验、交流、培训等功能为一体,采用静态展示和动态学习,传统图文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手法,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融合了瓜岭村文化创意园、文旅融合、产业开发等板块,盘活和利用瓜岭村古村和历史建筑(宗祠、碉楼)、传统街道、自然风貌、农创园地等特色资源,集中引入增城本地非遗项目。
15项非遗项目进驻推动保护和发展双赢
龙头雕刻、剪纸、木雕、灰雕……市民、游客可以在新塘镇非遗生活馆,饱览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目前,新塘鱼包、正果兰溪濑粉、正果黄糖头菜、石滩澳海老土酱油、石滩五柳菜、正果腊味、小楼荔枝酒、派潭凉粉、派潭毛茶、正果竹升面、榄雕、木雕、篆刻、新塘剪纸、增城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等15项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经进驻新塘镇非遗生活馆。
看视频▼
在记者采访当天,非遗榄雕传承人吴俊凯就在展示室,向市民游客展示他与父亲吴明南创作的作品《红船》,而这件作品就运用了镂空雕、透雕、阴文文字和拼接式雕刻等多种技法。
同样是非遗榄雕代表性传承人的卢庆强,从事榄雕制作已经46年了。他表示,每一件榄雕作品就是一个故事,做好手工艺就是讲好增城故事。
在生活馆二楼的非遗传承学堂,非遗新塘鱼包代表性传承人也在现场邀请市民、游客学习并体验鱼包的制作过程。
公益课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目前,新塘镇非遗生活馆积极开展公益培训,创新非遗活化新路径,推动非遗项目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城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何丹凤,受邀担任第一堂非遗文化公益课的导师,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她就可以剪裁出千姿百态的花蝴蝶。
看视频▼
30年来致力于传承和创新剪纸艺术的何丹凤,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她结合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虽然只上了一节课,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技法和要领,更用手中的剪刀创作出心仪的剪纸习作。
在这堂公益课中,何丹凤还鼓励孩子们多了解和感受身边的人、事、物。她认为,从4岁到90岁的人都可以拿起剪刀去创造出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剪纸艺术作品。
非遗公益培训班采用了静态展示和动态学习,传统图文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手法,为市民、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
记者了解到,每逢周六或者周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就会轮番上阵,在公益培训班亲自授课,让广大儿童青少年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享受到增城本土非遗技艺教育与文化熏陶。
据介绍,新塘镇非遗生活馆建设,将有力促进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让更多市民认识和了解本地的非遗文化,推动增城非遗事业更上新的台阶。
下一步,新塘镇非遗生活馆将联合区、镇等各级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非遗传承课堂、非遗制作工艺直播等创新的方式,让非遗文化看得见,体验得到,进一步扩大增城非遗影响力,同时以非遗市场化运营的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双赢。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新塘镇党建办(宣传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