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潜力巨大丨车市新趋

南方+

在广州白云一家4S店,陈女士正在选购一辆代步车,她只有两个简单要求:小巧方便停车、设计炫酷。

诉求简单,只为喜欢便掏出钱包,陈女士并不是孤例。

如今汽车消费中,一股“她力量”正在崛起,大方地为自己喜欢的产品买单,已成为市场新的增长极。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至60岁女性人口基数已经突破4亿,女性消费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10万亿,几乎顶得上德国、法国、英国零售市场的总和。波士顿咨询公司一项研究显示,超过60%的中国家庭消费由女性主导,女性可谓是整个消费市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她经济”在汽车市场的崛起,实际上是消费的逐步分化,一票通吃包打天下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只有差异化,才能从红海市场突围而出。正所谓:越专注,越有市场。

不懂车,女性买车看重什么?

4S店销售李先生透露,这几年来买车的女性消费者数量在不断增加,他简单地估算了一下,来店看车的女性已经达到了40%。

与男性客户关注性能配置不一样,女性客户则更关注外观颜值。“只有价格是双方都会考虑的因素”,他介绍,一般情况,女性是不会主动提出试驾,最多坐到车里感受一下。“很多首购客户只要价格在预期内,外观内饰又比较满意,就会直接订车。”但是男性客户基本都会提出试驾要求。

同时,李先生介绍,相对于来购车的男性,女性对车的了解可能没那么多,需要工作人员做出更详细的说明,但是这不代表着她们对产品的要求低,“有些需求可能是要‘抠’到细节里的。”例如,女性客户一般会要求储物空间要足够,仅仅储物空间大是不够的,还要设计合理,小物件也能收纳起来。

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机动车驾驶人达4.81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44亿人。从驾驶人构成看,在性别上,男性驾驶人3.19亿人,占比66.32%;女性驾驶人1.62亿人,占比33.68%。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女性驾驶人1.48亿人,占32.43%,到2021年提升了1.25个百分点。

上述占比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汽车市场潜力正逐步被激发。据可查数据显示,女性驾驶人数近几年都在持续增长,从2014年的23.5%提升至2021年的33.68%,6年间上涨了10个百分点。

现今,女性经济独立与自主、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她经济”已崛起,在过去以男性为主力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已成为增长的新动能。

取悦,不仅仅是粉红色

庞大的市场前景,开始吸引越来越多车企开始深耕其中。并且,基于女性用户对新能源车接受程度更高,“新能源”与“女性”两个名词的组合正在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

以国内两家车企为例,长城汽车旗下品牌欧拉超过70%的车主都是女性客户。五菱宏光MINI EV在一份用户调查报告中也显示,在已购车的用户群体中,女性车主占比高达60%。

不过,想要真正抢占女性消费者用车市场,市场仍有一段路要走。南方+记者发现,车企攻入“她经济”的方式,要么在外形上就设计成女生的“梦中情车”,要么以粉嫩的颜色装点,再配上“蝴蝶结”和“蕾丝”等元素。然而,这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愿意为此买单,也有消费者便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

“我就不喜欢这样的设计,感觉太‘娘’了。”开头提到陈女士说。

欧拉汽车总经理董玉东分析道:“没有人规定汽车只能线条硬直、棱角分明,符合女性柔美气质的圆润造型、优雅弧线,其实也曾经是某一个时代标志性的审美。”

一直以来,男性造车思维主导着汽车市场,设计师们更关注动力、性能与操控等产品“硬实力”,而在舒适度、智能化和人性化等“软实力”上欠缺考虑,恰恰后者是女性消费者最为看重的

由此可见,靠“闭门造车”打出的颜值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取悦到女性消费者,审美符合女性的消费期待,依然是流于表面的,内核还是要贴近这一群体的个性化诉求。事实上,女性消费是一个宽泛概念,趋于理性也趋于感性,从品牌角度,深层次地对受众和产品进行挖掘,才能掌握市场的“流量密码”。

“她”崛起,背后是个性

“她经济”在汽车消费市场的崛起,实际上预示着汽车个性化消费的到来。人们在买车时,不再单单聚焦于它的基本功能属性,而是加入了更多欣赏和玩乐的因素。

汽车,过去是交通出行工具,未来更多是个性表达的载体

目前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已经是90后,数据显示,当下90后汽车用户占比已达到41%。物质充裕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年轻人独特的消费理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趋于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兴趣需求。

而新生代独特个性和生活方式开始深度融入到汽车消费中,如何满足这一差异化需求,成为市场角逐关键点。为此,可以看到,除了专门针对女性消费的车型,还有复古车系列、皮卡越野,甚至有游戏联名款、动漫联名款、运动品牌联名款,等等。

image.png

尽管这看起来十分小众,但各自却拥有着不少“忠实粉丝”,这便是个性化市场的逻辑所在:小众也能出圈。

毋庸置疑,个性化是消费增长的重要趋势,未来将激发出更大的消费潜力。对于车企来说,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打法固然能在市场中快速突围。不过爆红后,还要避免昙花一现。只有保持高速成长,才能让品牌的调性更上一层楼。

【主笔】黄晓韵

【采写团队】魏泓泉 拱千舒 黄晓韵

【视频剪辑】许蕾 实习生 吴嘉桐

【统筹】郭小戈 邵玉梅 许蕾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