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千山画不如|看清寻远②

南方+ 记者

夏阳高照,连州燕喜山中却是曲径通幽、蝉鸣逾静,燕喜亭、吏隐亭等遗址及数十处摩崖石爬满青苔,刘禹锡纪念馆掩映在绿林之中,诗豪当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仿佛就在眼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有中唐“诗豪”之称。张铭然绘图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有中唐“诗豪”之称。张铭然绘图

穿过燕喜牌坊,沿石阶拾级而上,一座刘禹锡的青铜雕像矗立。每逢课间,连州中学师生来来往往,青春学子的朝气蓬勃与雕塑的庄严肃穆相伴相融。千年前,他曾在此辛勤施政,开连州千年之文脉,筑岭南园林艺术之典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燕喜山下,一步千年。

连州这座岭南名城与刘禹锡有着不解之缘。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连州这座岭南名城与刘禹锡有着不解之缘。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古迹寻踪,连州这座岭南名城与一代大文豪的不解之缘,回音犹在。有唐代“诗豪”之称的刘禹锡,一生曾两次被贬连州。公元815年春,他携八旬老母和两个儿子来到这里。

任期四载余,引领千百年。作为连州刺史的刘禹锡践行“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之道,至今仍为后人称道。他为连州开创重文兴教的风气,为当地赢得“连州科第甲通省”的盛誉。风景如画的连州,在他心中是“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

“刘禹锡工作地点虽在连州,但推动了粤北的社会发展,对当时整个岭南地区也产生深远影响。”连州刘禹锡学术研究会会长、刘禹锡纪念馆馆长曹春生说。

相遇“荒服之善部”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有中唐“诗豪”之称,一生留下诗文800多篇。

他出身儒学世家,才华横溢,20岁出头就“连中三元”:22岁时和柳宗元一同考中进士,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

后来,刘禹锡入朝当了监察御史,其才学干练得到王叔文的赏识。时值唐顺宗即位,起用王叔文执政。王叔文联合王丕、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政治改革,人称“二王刘柳”。

与现在“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不同,当时连州所在的岭南是偏远荒凉之地。像刘禹锡这样一位才满京华的政坛新星,为什么会与连州产生交集?

原来,由于改革措施触犯了宦官、藩镇的利益,唐顺宗在位仅140天就被宦官逼下台,革新随之流产。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也未能幸免,被贬边远州郡。

刘禹锡最初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时(今湖北江陵),朝廷觉得:“吏议以是迁也不足偿其责”(刘禹锡《连州刺史厅壁记》),遂将他就地降官,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马。

在朗州,刘禹锡一待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皇帝下令将刘禹锡和柳宗元召回长安。一日,他和柳宗元等当年被贬的“八司马”到玄都观赏桃花。刘禹锡感慨万千,赋诗一绝: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哪料此诗被当朝宰相武元衡认为“语涉讥讽”,随之改变了本想留他在尚书省任职的想法,向皇帝献谗说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横遭此祸,刘禹锡再次被贬到连州任刺史。

公元815年春,刘禹锡由郴州取道入连州。路经连州顺头岭秦汉古道时,他看到这里地偏人穷,感慨京师那些富人一掷千金的奢华,不禁三叹而歌——

“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寄言千金子:知余歌者劳。”

透过千年余音,仿佛还能看到这样一副景象:群山连绵,山路上上下下,人烟稀少,路途遥远,杂草丛生……

王叔文曾说,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以宰相之才为连州刺史,是“函牛之鼎烹小鲜”。刘禹锡在连州没有就此沉沦,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他觉得连州虽地处岭南,但却是“炎地之凉墟,荒服之善部。”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连州是炎热地方的清凉之所,蛮荒之部的首善之地。”研究刘禹锡多年的曹春生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的连州,已被刘禹锡作为成就自身价值之地。

践行“功利存乎人民”

刘禹锡纪念馆。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刘禹锡纪念馆。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连州中学内,刘禹锡纪念馆掩映在绿树碧草之中。走进纪念馆,汗牛充栋的书房内,曹春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概括起来,刘禹锡在连州主要有六大功绩。

一是兴学重教开化连州,二是深入瑶区关心瑶民,三是编写《传信方》济世救人,四是关心农业生产改善民生,五是加强连州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六是将中原园林艺术带来岭南。

“天下山水,非无美好”的连州,让刘禹锡找到一个适宜发挥政治能力和文学才华的平台。到连州上任之后,他即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发展连州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唐代,州郡长官有一个惯例,即到了某州郡为长官,总喜欢以某地的地名及官名为题写一篇《厅壁记》。刘禹锡是一代文豪,他的例行《厅壁记》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刘禹锡对连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情风俗等进行了仔细调查。调查之后,他把掌握到的基本情况写入《连州刺史厅壁记》。

其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连州优美的自然环境。如“山秀而高,灵液渗漉,故石锺乳为天下甲”“环峰密林,激清储阴,海风驱温”,从诗句看,连州的山林景致之秀美、连州地下溶洞钟乳石等景观,都深深吸引了刘禹锡。

刘禹锡对百姓和农业生产的关心,对当时地方鄙视劳动者虚浮风气的愤懑之情,在他的《插田歌》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唐代,民间许多事情会通过诗歌的形式传到朝廷,然后上书皇帝。后来朝廷还设置了专门机构采集民间歌瑶,以此来了解民间的现状和民众的声音。

刘禹锡被贬到连州后,便将地方小吏的丑态“书其事为俚歌”,其目的就是要“以俟采诗者”,以求整治、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

连州处于五岭南麓,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早在隋唐时期就是这一区域内最大的瑶族聚居区和向西南迁徙的必经之路。

刘禹锡在连州曾写下《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篇,对瑶族的狩猎生产情景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描写瑶族的诗人。诗歌中对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质扑、善良充满了赞许之意。

作为一州刺史,能如此写诗赞许瑶族,实际上就已经起到了加强瑶、汉民族团结友好,共同发展的效果。

在连州任职的4年半间,刘禹锡以行动实践了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的心愿:以优秀的前任为榜样,好好整肃官场,做到“功利存乎人民”,这使他得到了人民的敬仰和歌颂。

曹春生认为,刘禹锡“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观,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为政观至今为后人所传颂。

成就“科第甲通省”

刘禹锡任期数年,也是连州人文风物振起之时。图为连州挖掘出版的刘禹锡相关书籍。黄津 摄

刘禹锡任期数年,也是连州人文风物振起之时。图为连州挖掘出版的刘禹锡相关书籍。黄津 摄

在连州曾流传这样一件轶事——

刘禹锡刚来连州之时,当地的青年早闻他是文坛泰斗,于是都拿着名帖来拜见。刘禹锡展开帖一看,上面全都写着“进士”衔,这可把他弄糊涂了,连州一下子哪有这么多“进士”?

后来一问才知道,那些自称“进士”的青年,其实连小学都没有读完,有的念了几句“三字经”就自以为是“进士”了。

连州在历史上与广州、韶州(今天的韶关)一起并称“岭南三州”。虽然生活比较富裕,但是当时读书人却非常少,所以刘禹锡认为,要使连州真正兴旺起来,首先要治愚,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

于是,刘禹锡在湟川河畔修筑了几间精致的草房作为学堂,并亲自执教讲学。他作为堂堂一州长官,居然亲自到草堂教学,引起连州人的极大兴趣,许多青年学生都争先到刘刺史的门下就读,甚至还有来自荆楚、吴越一带的儒生。

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元和十二年间,连州诞生了第一个进士刘景。

喜报传来,刘禹锡甚为欣喜。他作诗《赠刘景擢第》祝贺刘景中进士。诗曰:“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青光。”

之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累官至唐朝宰相,成为唐代“岭南二相”之一。

正是因为刘禹锡在连州大力倡导重教兴学,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走向辉煌。

唐代广东共中进士48名,连州就有12名,占四分之一;北宋一朝,广东进士127名,连州占43名,占了近三分之一,成就了“科第甲通省”之誉。

因此,清代学者杨楚枝高度评价刘禹锡:“连州风物媲美中州,则禹锡振起之力居多。”

刘禹锡任期数年,也是连州人文风物振起之时。

他还在连州建成唐代第一个岭南名园——海阳湖。刘禹锡对海阳湖的挚爱非同一般,他不但亲自为每一处景观题咏,合为《海阳十咏》,而且常常独游赏景,甚至不止一次对友人表示:“海阳之景奇甲一州。”

海阳湖不但是连州最大的风景区也是岭南园林艺术的典范,更是中原文化在岭南的物象载体,引得广州、韶州的行政官员和风雅人士来游,如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马总就曾数次游览海阳湖园林。

传承千年《传信方》

一代“诗豪”也是一代医者。

刘禹锡被贬连州期间,当地曾现“罕罹呕泄之患”。刘禹锡心急如焚,向远在湖南道州的薛景和广西柳州的柳宗元求教药方。事实证明,薛、柳二人寄来的民间药方十分有效,刘禹锡把这些药方称为“救命三帖”。

后来,刘禹锡还认真调查了当时连州的疾病谱,广泛收集常见疾病的治疗药方,不仅推广应用,还将药方编撰成书,是为《传信方》,俱为利于群众掌握使用普通药物与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

该书籍也在国外广泛流传,有说法称,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都收录了《传信方》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千年单方凝聚中医智慧,书中很多方剂至今看来不无道理。

“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殊胜……”刘禹锡在《传信方》记载其曾患湿热痢疾,久治不愈,最终用呵梨勒治好了。清远市中医院鲜药工程研发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甘国兴解读,方中用的是诃子的未成熟果实,也即《中国药典》收载的西青果,以往由尼泊尔进口,经西藏运销各地,所以别名藏青果,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如今的西青果颗粒(藏青果颗粒)是治疗慢性咽炎的常用药。”甘国兴介绍。

书中还记载以海桐皮、牛膝、生地黄等药材治腰膝痛的单方。清远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博士唐明哲表示,现代中医在治疗腰痛—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时,所使用的药方与该方(治腰膝痛不可忍方)有异曲同工之妙,所用药材也涉及海桐皮、牛膝、杜仲等。

“《传信方》的问世是刘禹锡‘朋友遍天下’的缩影。”曹春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刘禹锡与岭南节度使马总关系极好,在诗文上互有唱和。由于两地行政长官加强了联系,广连在经济贸易上能互通有无,特别是在海盐方面连州得到广州不少帮助。

他还与柳州的柳宗元、郴州的杨于陵、道州的薛伯高等诗文唱和、互有往来。连州与各地交流更加紧密,中原一带的铁器农具和农耕技术源源不断地传至连州,进而在岭南推广。

“在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广清一体化的今天,刘禹锡加强睦邻关系的做法还值得进一步借鉴。”曹春生说。

图片

■微访谈

连州市文联主席邱劲松:

刘禹锡文化助推连州

争创“中华诗词之乡”

“我觉得连州文化较为突出的是人文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连州市文联主席邱劲松介绍,连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刘禹锡、韩愈、周敦颐、屈大均、游朴、张栻、孟宾于、秦牧等文人墨客走读连州,写下不朽诗篇,给连州种下文化根脉,滋养一方,传诵千古。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碰撞交汇,形成连州独特的文化特质。

在他看来,千百年来连州文风振兴,刘禹锡功不可没。在连州期间,他写下诗歌73首、散文25篇,表达了对连州山水的爱,对连州人民的情。另外,他重修海阳湖和燕喜园,既为连州人民提供休憩的好去处,又为连州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邱劲松认为,刘禹锡在连州的经历给当代连州人深刻启示:一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二是要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三是要锤炼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四是要不断加强民族团结;五是要努力发掘和打造地域文化品牌。“要把刘禹锡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文旅部门今后将积极组织刘禹锡主题文艺活动、文艺创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作刘禹锡文章,以新时代文艺人的责任和担当投身连州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努力推进连州文化强市建设。”

连州中学内的刘禹锡纪念馆。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连州中学内的刘禹锡纪念馆。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近年来,连州建设刘禹锡纪念馆、成立连州市刘禹锡学术研究会,先后举办两届刘禹锡文化研讨会,并于两年前拍摄了电影《刘禹锡》。作家曹春生、黄山长分别出版《连州刺史刘禹锡》《刘禹锡岭南文脉探源》等专著,连州市文联先后举办《刘禹锡诗词赏析》专题讲座、举办刘禹锡诗词书法作品展等,对传承与发展刘禹锡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连州正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中华诗词之乡”。邱劲松说,利用这一契机,连州市文联将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刘禹锡诗词诵读”“刘禹锡诗词赏析”等活动,并组织文艺家积极投身连州文化强市建设,努力创作一批反映刘禹锡题材的文艺作品。

图片

■历史寻迹

刘禹锡与连州

①唐宋十二亭

燕喜园内保留着燕喜亭、流杯亭、吏隐亭、振鹭亭、卧龙亭、会友亭、铁城亭、十咏亭、君子亭九座亭宇,史籍还有治平十二亭、元丰十二亭、绍兴十二亭的记载。

②燕喜亭

燕喜亭,因韩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记》而闻名古今。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燕喜亭,因韩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记》而闻名古今。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韩愈被贬为连州郡所属的阳山县县令。韩愈来连游亭,至兴处,写下《燕喜亭记》,并命亭名为“燕喜”。

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相隔12年,刘禹锡任连州刺史,也在燕喜山留下足迹。多年后,韩愈去世时,刘禹锡写下《祭韩吏部文》。

③海阳湖

唐代第一个岭南名园,开创了岭南园林艺术先河。遗址在城西河村一带,刘禹锡亲自为每处景区赋诗一首,合为《海阳十咏》。

④纶隐处

离连州中学校门口不远,有一个面积百余平方米的水塘。刘禹锡当年游玩时帽子被吹落塘中,进而联想到政治失落,于是题“纶隐处”3字,命匠人刻于石上。

⑤吏隐亭

燕喜山一个石崖上有一吏隐亭,亭高4米有余,占地约30平方米,原系刘禹锡建于海阳湖,后湖枯亭亡,遂改建于此。

上世纪90年代,连州中学开发研究燕喜文化,于1998年秋重修吏隐亭,新立碑刻《吏隐亭述》及刘公诗文,另碑刻《重修吏隐亭记》。

【策划】黄学佳

【统筹】魏金锋 黄津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张锦标 陈国飞 黄津

【通讯员】黄迪 陈爱华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除署名外)

编辑 叶镇祖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