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园,子弹还要飞多久?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我们的孩子每每踏进校园,都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枪杀!”

美国民主党派参议员克里斯·墨菲歇斯底里,在参议会上激动控诉。

美参议员怒批得州小学枪击案: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美国

是的,不到两周的时间,美国再传枪声。

“这么多的校园枪击案,都只发生在美国!”

克里斯双手合十,做出屈膝的动作。

美国民主党派参议员克里斯·墨菲在参议会上控诉。来源:观察者网

美国民主党派参议员克里斯·墨菲在参议会上控诉。来源:观察者网

“我甚至可以下跪,求求我的同僚救救孩子,在这里找到一条出路!”

5月24日,美国得克萨斯州一所小学发生枪击案,造成21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

“这是另一场大屠杀”。美国总统拜登在发表全国讲话中直言。

“受够了,一直在心碎。”副总统哈里斯也表态。

但一切,于事无补。

稚子无辜。枪杆笼罩下的校园,何处是出路?

 让子弹飞?

 处处是“死穴”

据美媒统计,2022年以来,美国已发生39起校园枪击案,累计导致近百人死伤。

“要流多少血才足够?”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刊文,试图“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

醒了吗?

事实上,美国每次发生校园枪案,都谴责了、民调了、控诉了、扪心自问了……

只是到最后,还是“让子弹飞”了。

学生闻枪色变,枪杆笼罩校园,还得从1966年美国第一起大规模校园枪击案说起。

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钟楼上仔细辨认,或可发现几个隐约的凹陷,那是子弹留下的痕迹。

“那一天发生的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枪手怀特曼在大学钟楼瞭望台射击后的硝烟。来源:资料图

枪手怀特曼在大学钟楼瞭望台射击后的硝烟。来源:资料图

1966年的8月1日,18岁的克莱尔·威尔逊(Claire Wilson)在校园的钟楼下经过,踩着阳光下斑驳的树影,已经有八个月身孕的她走得不快。

平静的校园,一如往常。

殊不知,就在钟楼瞭望台上,一杆枪正瞄准了她的肚子,里面是她还有两个月就要出生的孩子。

大学钟楼顶部俯视视野。来源:资料图

大学钟楼顶部俯视视野。来源:资料图

11:48,校园内响起了第一枪。

紧接着,试图搀扶起克莱尔的未婚夫,被第二枪击中。

然后,33岁的罗伯特·波耶尔(Robert Boyer),被一枪贯穿背部;31岁的德弗劳·哈夫曼(Devereau Huffman)右肩中弹;还有该校23岁的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卫·甘比(David Gunby)、22岁的托马斯·阿什顿(Thomas Ashton)胸部中弹当场死亡……

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见一个接一个中枪倒地的人。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钟楼主楼。来源:资料图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钟楼主楼。来源:资料图

枪声一直持续到13:24。

接报后的警方逐渐接近钟楼瞭望台,在大约15米的距离射中了枪手查尔斯·怀特曼(Charles Whitman)的头部和颈部。

近两小时,校园内14人被射杀,32人受伤。

如今,距离美国有史记载的第一起大规模校园枪击案,已过去56年。

56年过去,失去孩子和未婚夫的克莱尔仍在伤痛中无法忘怀;但美国校园枪击案并没有减少或者消失,反倒是愈演愈烈▼

21世纪以来美国发生的大规模校园枪击案一览。来源:军事文摘 |《枪支泛滥,美国社会之殇》

21世纪以来美国发生的大规模校园枪击案一览。来源:军事文摘 |《枪支泛滥,美国社会之殇》

时间来到2022年5月24日,18岁美国高中生萨尔瓦多·拉莫斯向自己的祖母开了一枪,其后闯入得州尤瓦尔迪市罗布小学,继而逐间教室开枪扫射。

25日,更多枪击案细节披露:枪手反锁教室,孩子无处可逃,封闭的教室瞬间成了“死穴”。

事件造成21名师生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

事发当地居民接受采访。来源:央视新闻

事发当地居民接受采访。来源:央视新闻

“这种大规模的校园枪击案接二连三地发生,从未停止,美国人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枪击案事发当地居民在采访中表示。

事实上,在发生枪击案的同一天,马里兰州另一所小学亦遭到暴力威胁。

据马里兰州查尔斯县警长办公室25日称,他们逮捕了46岁的厄尔·华盛顿,该男子曾在24日给当地一所小学和一家企业打电话,并发出暴力威胁。

罗布小学,市民为受害学生送上悼念鲜花。来源:中国青年报

罗布小学,市民为受害学生送上悼念鲜花。来源:中国青年报

5月是美国许多学校举行毕业典礼的日子。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5月18日到19日,在24小时内,路易斯安那州、密歇根州和田纳西州至少三处高中毕业典礼上分别发生枪击事件。

美国校园枪击案频发,青少年被枪杀的比例亦大幅上升。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的数据,2021年,1247名12岁至17岁青少年在美被枪杀,3381名青少年受枪伤。2022年到目前为止,已有487名青少年被枪杀,1248人受枪伤……

骇人听闻!

子弹不能再飞了!

然后呢?做了什么?

 口号控枪 

 何处是“生门”?

向校园枪击事件遇害者致哀,美国降半旗,持续至5月28日日落前。来源:观察者网

向校园枪击事件遇害者致哀,美国降半旗,持续至5月28日日落前。来源:观察者网

当地时间5月24日晚,美国总统拜登就得克萨斯州小学枪击事件发表讲话,为对校园枪击案中的受害者表示哀悼,白宫以及所有公共建筑、军事基地和舰艇、海外领地及使领馆等会在5月28日日落前降半旗。

致哀了。

罗布小学枪击案现场。来源:环球时报

罗布小学枪击案现场。来源:环球时报

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说:“举国上下对得克萨斯州尤瓦尔迪市针对学生的令人发指的暴力行为感到震惊和心碎,为那里的儿童、受害家庭、教师和工作人员祈祷。”

祈祷了。

但是——

只知道“致哀”,不知道“立法”

只知道“祈祷”,不知道“管控”

悲剧还是会不断在美国校园发生。

(视频|NBA勇士队主教练暴怒拍桌:我们何时才能做些什么?)

NBA勇士队主教练暴怒拍桌:我们何时才能做些什么?

于是就有了——

“武装教师,携带枪支”

美国保守派政客迅速反应,要求武装学校官员以保护学生。

事实上,美国目前有近20个州允许教师在学校携带枪支,得州是其中之一。

早在2013年,得克萨斯州就已率先开展这种培训,即“学校执法官计划”,该计划允许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得州执法委员会监督的学院接受80个小时的培训后,携带手枪。

美政客提议“武装教师”预防校园枪击案引争议。来源:新华社

美政客提议“武装教师”预防校园枪击案引争议。来源:新华社

以暴制暴?这一想法在教师、研究人员和控枪活动人士中引发了强烈反对。

得克萨斯州教师协会发言人克莱·罗比森说:“与其增加学校枪支数量,不如采取更多措施不让枪支进入学校。”

马里兰大学犯罪学家丹尼斯·戈特弗雷德森说,武装教师是“不明智的”。他指出,更多的枪支可能带来更多的枪支暴力。

美国得州总检察长肯·帕克斯顿表示,阻止大规模校园枪击案的最佳办法是让教职员工带枪。《华盛顿邮报》直接在标题中评价这是个“坏主意”。来源:观察者网

美国得州总检察长肯·帕克斯顿表示,阻止大规模校园枪击案的最佳办法是让教职员工带枪。《华盛顿邮报》直接在标题中评价这是个“坏主意”。来源:观察者网

拥枪还不够,硬件设施也要跟上,于是——

“防弹玻璃,装进教室”

2018年,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一个小镇已在小学和初中的教室里安装了防弹“碉堡”,用以应对校园大规模枪击事件。

据福克斯新闻网(FoxNews)报道,这种“碉堡”每个售价约3万美元,费用平摊到每名学生约1000美元。“碉堡”里可容纳35—40名学生和两名教师,可从内部反锁,里面安装有视频设备,方便观察外部情况。

据说这个防弹装置轻易防住了迄今为止所有被用来实施校园枪击案的枪支型号的射击。

一时间,不知道该庆幸,还是该叹气。

但在校园里面建碉堡、安装防弹玻璃来保命,他们却是认真的。

英国《独立报》报道截图。来源:资料图

英国《独立报》报道截图。来源:资料图

除此以外,为了应对校园枪击案,被称为“最后一道救命符”的防弹黑板也早已安排。

原来,美国一国防装备供应商的设计师乔治·尤尼斯早就研制出一款防弹黑板,不仅能够抵挡近距离手枪子弹,还能够在水面上漂浮,在危急时刻作为救生筏使用。

美国设计师乔治·尤尼斯研制出一款防弹黑板。来源:中国日报网

美国设计师乔治·尤尼斯研制出一款防弹黑板。来源:中国日报网

据英国《每日邮报》,这款防弹黑板使用的技术,与该公司之前开发的防地雷反伏击车技术相似。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均装配有这种防地雷反伏击车。

防弹试验显示,这块黑板能够有效阻挡子弹。来源:中国日报网

防弹试验显示,这块黑板能够有效阻挡子弹。来源:中国日报网

老师和教室都编排好了,学生也得跟上,于是——

“假想枪手,逃生演练”

路易斯安那州的教师特雷尔在脸书上写道:“每位教师都有一个应对枪手的计划,都曾在教室里四处寻找藏身之处,都尝试过快速锁门。”该帖文收到了数百条评论,许多教师表达了他们拥有类似的经历。

特雷尔还表示自己在学生时期也曾经历过枪击事件:“有时你会感到麻木,感到悲伤、沮丧,但与此同时,你必须假想枪手的存在,并一直保持高度警惕。”

如今,特雷尔已从一名学生成为一名教师,但对校园枪击案的阴影和恐惧仍无法抹去。

美国校园枪击案中,失去孩子的家属。来源:中国日报网

美国校园枪击案中,失去孩子的家属。来源:中国日报网

……

校园里面建碉堡;

老师配枪去赶早;

学生假想有枪手;

逃生演练把命保。

然而,上述种种措施,均未能有效阻止美国校园枪案悲剧的频频发生。

(无奈摇头)

恐慌了、失去了、心碎了、谴责了、麻木了……

最终还是,美利坚人民承受了。


【综合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观察者网、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网、CGTN

【话题整合】古嘉莹

【本期策划】张哲 张西陆

编辑 古嘉莹
校对 谢日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