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东莞共有10个项目入选。其中,古琴艺术(岭南派)在列,保护单位是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至此,莞城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1个,市级非遗项目9个。
古琴作为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推崇,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代表之一。古琴音乐在世代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流派,分布在岭南首府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为古琴音乐(岭南派)。
广东琴学自中原传入岭南,涌现陈白沙、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知名琴人。在现存东莞的古代文献,其中一部为明初陈琏(东莞籍)的《琴轩集》,其卷六《五老听松歌为严贡士赋》提及到“绿绮”一说,岭南派古琴音乐的创始人为清道光年间的黄景星。
此外,岭南琴派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其中有被誉为岭南四大名琴之一的唐琴“绿绮台”,由莞城望族、抗清名将张家玉后人张敬修购得,得到“绿绮台”后专门在可园中辟“绿绮楼”以藏琴。名人名园名琴,一时传为佳话。60年后, “绿绮台”被售与同邑邓尔雅。邓尔雅得琴之后,曾作《纪得绿绮台琴》诗二首,更其居名为“绿绮园”,并作《绿绮园琴史》《绿绮园诗集》,自署“绿绮台主”,可见他对“绿绮台”的喜爱之情。
2005年,客居东莞的王可逊师从岭南古琴艺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导秀,系统学习岭南古琴音乐演奏技艺,在前人的基础上,王可逊建立了“清健、圆融、自然”的演奏风格。2014年古琴音乐(岭南派)列入东莞市第四批非遗项目名录,次年,王可逊被认定为古琴音乐(岭南派)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岭南古琴的传承传播。
8年来,王可逊先后举办个人古琴音乐专场演奏会12场,个人斫琴艺术展7场,参与东莞市非遗进校园活动50余场,受惠人数达数万人,出版个人古琴音乐专辑《好乐无荒》。
2020年8月,古琴音乐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可逊,收入入室弟子谢志康、陈培焕、吴关明、陈希男、谭国媛。其创办的“绿绮琴院”于2020年12月被公布为“东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2年,古琴艺术(岭南派)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古琴艺术(岭南派)的保护单位,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在此前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规划。”莞城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系列规划包括建立和完善古琴档案,申报市级非遗项目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策划古琴专场演出,举办琴人古琴交流会,开展古琴艺术交流和培训;组织古琴讲座进校园;成立古琴培训基地;出版音乐CD和书籍等。
接下来,莞城将继续加强古琴艺术(岭南派)的保护,加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推广力度,彰显古琴艺术(岭南派)的独特魅力。同时,莞城将继续挖掘非遗项目,弘扬传统技艺。
【撰文】夏颖燕 张仕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