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元儿,1991年至今,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工作,长期从事中药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中药学院副院长,现为学校教务处处长,中药学教授,近6年来,年均教学120多学时。曾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多次获评“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主编出版《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中药分析》等教材和专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结缘中医药,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出生在江西新干乡村的曾元儿,如同他家乡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热土一般,踏实勤奋,温雅淡然。谈起自己的求学时代,曾元儿认为自己有一点“小聪明”。对于出生于60年代的乡村孩童来说,读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历经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大比率的淘汰,最终能够考取大学和研究生的人实属凤毛麟角。然而曾元儿还是一路过关斩将、坚持走了下来。在硕士就读期间,化学专业科班出身他与中医药结下了缘分,甚至在毕业论文中撰写了有关中医药的内容。
▲早期曾元儿给学生实验示教
1991年,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曾元儿面临了人生第一道选择题,是去2000元起薪的企业,还是前往只有200多块薪资的高校,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虽然攻读了硕士,但本科曾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的曾元儿心里一直怀揣着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情怀。而因为化学结缘的中医药学,也成为了带领他踏进广中医校门的一束辉光。来到了广中医的曾元儿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努力攻读中药学专业博士。在他看来,来到广中医之后,他主动学习的动机才真正被触发了。他谦虚地笑道:“因为我是学化学专业的。当我来到中医药大学之后,突然间发觉自己什么都不懂,所以那时候我内心特别渴望打开自己的视野。”为了能和中医药专家有共同语言,曾元儿开始勤奋钻研。他每个星期都会前往书店“扫荡”新上架的中医药书籍,在不断钻研中医药的过程中,曾元儿发现中医药与化学的更多结合点,中药的疗效终归是化学物质基础决定的。用自己熟悉的化学知识不断解析中医药的科学性,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让曾元儿更加坚定信念。学道酬苦,天道酬勤。曾元儿在教育教学上的辛勤耕耘使他多次荣获优秀教师的称号。
▲曾元儿坚持不断给本科生授课、批改作业
因为热爱,由教育教学转入教育管理
2014年11月,学校领导和组织经过认真考察,拟调任他到教务处任副处长。对于当时已有多年教授资格的曾元儿来说,还是面临着重要选择,选择行政,还是坚守专业?为了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做过十年教研室主任、四年中药学院副院长的曾元儿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教务处。
学生选不上课、老师录不上成绩、学生漏考缺考、课程资源不够、学生老师各类投诉……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曾元儿面前,教学日常运行不畅。“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花费了大约二年时间的努力,才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此后的几年里,曾元儿开始带领同事们积极推动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建设等,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曾元儿看来,教学管理并不是单纯的行政,还是要有坚实的专业素养做基础。“我觉得专业跟行政一定要有机结合。专业是基础,只有牢固专业教学,才能做好这些专业管理方面的事情。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专业的人去做。”
作为教务处负责人,曾元儿目前最大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更加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培养出一流的本科人才。在谈到一流人才时,曾元儿说道:“什么是一流人才,首先要有家国情怀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在专业方面,要厚基础、强技能,能够适应未来发展并可持续学习的人。”对此,教务处每年都在不断地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平台建设等,整体推进一流本科建设。
▲曾元儿做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报告
目前,“双一流”建设第二轮已经启动。相比第一轮侧重科研工作,第二轮更侧重于人才培养。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地位,狠抓师风师德,更新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曾元儿表示:“我们引进的人才,不但要会搞科研,还要会把他的东西讲出来。对学生来说,目前开设的课程十分丰富。每位同学都能选到课。但反过来说,老师要是上不好课,吸引不了学生,那么课程就不会被学生选择。这个课程就面临被淘汰的风险,现在是反过来,给老师带来压力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工作之余的曾元儿,常常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喜读中国经典的他来说,儒、释、道的相关书籍,都是他的掌中读物。不单单是阅读,曾元儿还热衷于对相关的名胜古迹进行走访考察,他追逐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足迹,对于孔子云游的地方,也对照着《史记》《论语》中的描述逐一寻访。读书行路,穿越时空,与先圣对话,其乐也无穷!读其书而想见其人,亲临其境地感受中国经典中蕴含的智慧。
▲曾元儿向图书馆捐赠的教案手稿和著作
对于读书,曾元儿建议大家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将书中的核心思想浓缩成精华,品味其中的志趣与道理。单就《论语》而言,既要纵向阅读,从历史不同年代理解论语的内涵,也要横向阅读,了解当前时代对论语的注解。曾元儿特别推崇的一本书是北大李零教授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他说每当心烦意乱的时候,只需要随意翻阅,便能马上平心静气。谈到喜爱这本书的原因,曾元儿说:“这是李零教授在北大多年的讲稿。非常口语化,读起来特别的亲切。而且有导读,会解读孔子其人,《论语》其书。读完导读后,你就能够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访谈现场,曾元儿还特别给我们诵读了一段李零教授自序中对孔子的归纳“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生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事,敢于批评当事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一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的狗。”读罢,令人心潮澎湃,鲜活的孔子似乎耀然眼前。
书名
《丧家狗:我读〈论语〉》
作者
李零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
孔子是个什么人?《论语》到底讲什么?李零说:《论语》要拆开来读,纵读之一,历览孔子的一生;横读之,深入孔子的内心。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注:本书暂无馆藏信息,我们将在后续图书采购中补充馆藏,敬请读者期待
曾元儿推荐的另一本书是韩启德院士的《医学的温度》。韩启德的成长经历和医学成就让曾元儿很是敬佩。《医学的温度》是韩启德院士将医学与人文相融合,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所阐述的独特思考。在访谈现场,曾元儿也特别地诵读了一段书中自己喜爱的内容:“今天,医学大大发展了,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人类切不可妄自尊大,以为技术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医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这个正常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不能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效应与公平公正。总之,我们时时不可忘记,医学是有温度的。一个人生命的铸成,需要无数生命的支援、补充、滋润和蕴化。一个医者的合格与成熟,需要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也需要与周围的人不断地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我感谢生命中的许多‘偶遇’,这些‘偶遇’让我悟到医道中的一些基本情理。60多年前照看我的护士,50年前感谢我的那位农民老伯伯,40多年前我在农村遇到的那些病人,大概许多都已经离开人间了,但是他们留给我的记忆,已经变成了我对医学温度的体验与理解。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曾元儿希望同学们可以明白医学并不仅仅是技术,而是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不要忘记医学的本质是治病救人。
书名
《医学的温度》
作者
韩启德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推荐理由
著名学者、病理生理与药理学家韩启德院士以“医学的温度”为主题,结集了近些年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史、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的人文思考,阐述了对癌症、传染病、中医、死亡等的独特看法,对癌症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人们习以为常的医学观点提出质疑和建议,对全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提出应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不能忘记医学的来路和归途等观点。本书对人们重新认识现代医学乃至重新认识自我都极具启发意义。
坚定信念,做一行,专一行
提起科研,曾经在研究所专职从事研究的曾元儿不禁有些感慨。为了全心全意做好教学管理的工作,2016年曾元儿便没有招收研究生了。在他看来,做科研一定要坚定意志,不盲目跟风,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他深感:“科研不是为了追名逐利,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持之以恒,守住寂寞,才能做出成果。教学也是如此。”在曾元儿的心中,上课一直是他最喜欢的工作。面对同学们渴望知识的目光,总能给他带来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他希望大家都要内心充满情怀,快乐工作,坚定信念,在自己选择的岗位上不断奋力前进。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
- THE END -
我们有一所馆子,山环水绕,春华秋实
从太阳升起,关心读书和生活
咖啡,书香,神游世界
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太阳升起
文案编辑 | 谢琅
执行编辑 | 谢琅
责任编辑 | 崔璐
审核 | 曾召 肖建喜
审定 | 潘伟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