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西关,广州城当之无愧的顶流地区——天子南库十三行,国际贸易的风云际会之地;小桥流水掩映着花园宅邸,名流往来,食肆飘香,是城关之外往来不息的繁华不夜市。
今日西关,历史的遗珠散落在颇具烟火气的街区,为人们保存了城市记忆。荔湾区共有14条历史文化街区,占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有量的54%,集中承载岭南文化。
近年来,荔湾区以率先建设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为目标,重点推进文商旅活力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不断改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
2022年起,荔湾区将一如既往延续微改造路径,由点到面陆续带动14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以“绣花”功夫拓展城市活力半径,坚定文化自信。
从单项目保护到系统性活化
从永庆坊码头登上花艇,一路顺荔枝湾观光,但见两岸花木繁盛,一栋栋岭南民居沿河而建。花艇泊岸,泮塘古村随即出现,青砖墙、麻石路、三官庙……古朴的岭南水乡聚落犹见当年。
作为广州市首批老旧小区改造试点,永庆坊与泮塘古村是荔湾区较早启动活化的项目。在先行先试敢闯敢创的探索中,荔湾区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五年来,两个项目沿着各自的改造路径,在减量规划、改造模式、配套政策、技术规范和共同缔造等领域实现了多项创新,为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贡献了实践经验。
随着两大景区成长为“网红”打卡地,其对周边流量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除水路游览线外,如何由点到面串联文化IP、整体激活历史文化街区,是荔湾面临的新课题。为了让“网红”景点与烟火气相得益彰,2022年起,荔湾区将陆续启动14条历史文化街区系统性保护活化利用,注重加强项目联动、集聚,擦亮现有历史文化品牌,进而推动旧城全面复兴。
出水成陆,因水生甫。荔湾旧城面积12.1平方公里,14条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共约2.36平方公里。围绕文化复兴、功能活化、产业振兴的目标,荔湾将统筹构建“一轴两带 多廊成网”的有机更新框架。其中,“一轴”为岭南风貌展示轴,“两带”为西关文商旅活化提升带和滨江精品服务带,同时依托现状街道、水系、巷道等线性空间要素,全面串联与整合文、商、旅、创、居资源,促进旧城全面复兴。
从项目化到街区化,下一阶段,荔湾区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范围再扩大,品质再提升。目前荔湾区正在全面编制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实施方案,今年内先行启动耀华大街、多宝路等6片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到2024年14片历史文化街区全面实施,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样板片区群,以卷轴式徐徐展现岭南多元风貌。
专家全程把脉 居民全面参与
西关美食、园林建筑、市井烟火……什么才是街坊们最深刻的西关记忆?近日,一场主题为“魅力三宝 共同缔造”的开放日活动在多宝古坊、宝源路同时举办。开放日调动附近居民参与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不少老街坊写下了自己的西关印象。活动收集了近百名居民的参与数据,反映了他们的愿景,呈现了他们的生活轨迹。
“从调研结果来看,多宝路、逢源路的居民对于改造的普遍关切在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房屋修缮、环境景观等。”一名参与调研活动的社区营造专家介绍,基于居民日常密集活动的轨迹,专家们将保护活化利用的首开区选在逢源正横街—逢源坊—逢源市—宝庆市街一带。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18年9月,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成立,成为广州市首个公众参与微改造过程的项目。如今,开放日等调研活动延续共同缔造的良好传统。接下来,荔湾区将针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成立公众咨询委员会,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效果评估,全过程、全覆盖听取居民意见。
在微改造工作中,荔湾区建立完善了“党建统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除居民参与外,荔湾还将借鉴泮塘五约的改造经验,引入设计团队到各街区住街设计参与“场域”体验,聆听社区故事、了解社区需求,促进城市建造向城市营造转变。
同时,荔湾区筹备成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专业力量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撑、全流程品质把控,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实践经验。
奋进故事:突出一街一品 唤醒城市记忆
多宝街坊梁绵生是西关梁氏家族后代,60多岁的梁伯出生成长在西关,如今,他依然与家人一同生活在荔枝湾畔的一栋民居里。在梁伯看来,周边的生活配套完备,医院、学校、菜市场、小吃店、商铺应有尽有,是充满烟火气的热闹地段。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文物建筑、历史故事的承载地,更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具有多样化的经济、文化、社会价值。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不仅针对历史建筑本身,更是对旧城整体活力的复兴。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必然会带来城市收缩吗?基于一项过往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认为不然,在他看来,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活化利用不应该是限制性的,而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尽量激活其在当代的价值与活力。
“保护不意味着限制,对于以居住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来说,可以通过不断提升公共空间和居住环境的品质,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提供更多与年轻人的需求适配的空间,来营造有西关特色的全龄化活力社区。”冯江说。
老街区厚植人文情怀,这里的人们倍加珍惜他们的集体记忆。“这栋曾是著名词曲家黄霑先生的故居,那栋曾住着粤剧名伶……”梁伯说,与名人做邻居是西关街坊津津乐道的事,希望老房子的故事能广为人知。
“历史文化街区不只有商业活力,还拥有人居活力、产业活力、文化活力等,是构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的关键载体。”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介绍,荔湾将遵循“一片区一方案、一街区一特色”理念,全面激活区域食、宿、文、创、购、赏体验,为打造复合型老城注入新动能。
荔湾区还将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规划西关慢行系统,以游径串联沿途文化IP,唤醒城市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擦亮荔湾特色文化品牌。“特别要将北帝诞、扒龙舟、醒狮、粤剧粤曲等民俗活动传承好,让岭南文化可触摸、可体验,活灵活现地融入到现代生活场景中。”江伟辉说。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梁伯深有感触,他认为:“乡愁其实并不抽象,门前的牌坊文化味儿浓不浓,光顾多年的老店味道变没变,这些小事都牵动着街坊的心。”
【文字 南方日报记者 郎慧】
【图片 广州荔湾发布往期】
【编辑 邓菲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