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南方日报》A14版
4月27日,74岁的张伯经历了一场生死劫。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突发急性左心衰,并发主动脉瓷化,又偏逢“股动脉狭窄”,常规救命通道受阻。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体外生命支持中心等紧密协作,迅即启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维持张伯生命,继而紧急实施经心尖介入主动脉瓣换瓣的高难度手术,终于把老人家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这种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时有发生。该院由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等组成的心脏中心,每年心脏手术超3000台,为县域百姓提供强力救心保障。
高州市人民医院被国家六部委评定为全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是广东省5家试点之中唯一来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医院。如今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出炉,将在新征程上重点推进建设“1+6+6+1”,即一个试点引领、六大中心推进、六大平台支撑和一个体系保障,续写高水平健康惠民的情怀。
“双培养”赋能相融共促
如何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患者的就医获得感?“强化党建在医院发展的主导作用,始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让百姓就近享有高性价比服务。”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茂生说。
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该院从“医疗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公益性转型,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升级,提前四年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国家医改目标,2021年3月成为广东省第二期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
如何推动党建工作与医疗业务深度融合,发挥党支部书记和科主任“头雁效应”?高州市人民医院“双培养”制度进行了探索。
“把临床骨干培养为党员,同时发挥党员医务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培养成临床一线业务好手和专家,择优选拔到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医院院长朱秀龙表示,医院结合学科特色量体裁衣,以“双培养”制度夯实“支部建在科室上”,在解决党建与业务发展“两张皮”的难题上实现相融共促。
胸外科是这种探索的生动实践之一。“帮助病人解决病痛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我们就想着如何才能让病人少奔波治好病。”兼挑党支部书记担子的科主任林万里说。从加速康复外科到功能外科技术热点领域,从成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到获批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高州分中心,该科迈上高阶发展平台。
目前,医院40个在职党支部书记都由科室负责人担任,实现“双培养”全覆盖,成为广东省公立医院党建“四有工程”首批示范点之一。
人才下沉铸就医疗高地
作为高州市人民医院龙头学科,心脏中心承载着风向标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这写进了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当中关键词有:人才驱动,坚持“心脑血管—肿瘤—康复养老”的学科建设中轴线,重点推动六大医学中心建设,力争5年时间取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突破,打造医疗高地。
受益于医院的人才驱动技术发展战略,张伯转危为安,为其主刀的正是该院心脏手术专家曹勇博士。
“这里是干事的平台。”去年3月,时任国家卫健委肾脏病质控中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的史伟签约入职高州市人民医院,这也是一众高端人才下沉高州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共计博士20人、在站博士后13人、硕士128人从大城市下沉来到高州市人民医院,形成469名高级职称人才的专业队伍。
这里俨然成为“人才聚宝盆”,密码是什么?
顶层设计,坚持人才外引和内培的“双轮驱动”战略。通过优化政策与投入支撑,薪酬重点向临床一线、高风险、高技术的人才岗位倾斜,以“急救—护心—强肾—壮肺—促健”为路径培育优势专科平台群,打造精准医学、干细胞、3D打印、器官移植等20多项前沿医疗技术高地,增强引才、育才、聚才的“强磁场”。优质平台,科学激励,营造了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的可持续“生态圈”。
在人才驱动下,该院建成省级专科5个、高校学科2个、省级研究基地6个,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资格认定,获认证为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可开展237个常见病/疑难病和223个关键手术/技术当中97%的项目,增强了高水平医疗服务在县域的普及性。
兜底托起县镇村“健康网”
4月28日,高州市人民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启用,乡村医生培训班开班,为村医免费“充电”。在这里,村医不但能获取专家“小灶授课”的理论新营养,还可通过先进的仿真模拟系统进行技能“大练兵”。
乡村医生是我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神经末梢”,存在理论知识更新难、临床技能提升更难的困境。高州市人民医院为全市23个镇439个村委会的857名村医技能培训全面启动,助力乡村振兴。
在专家一对一指导下,村医学员在高级模拟人上进行急救技能操练。受访者供图
这样“一对一”的线下培训机会难得,好在互联网医院让培训变成了常态。近年来,在高州市委、市政府“全市一盘棋”的布局下,高州市人民医院一手借力智慧医院智慧医疗,另一手踏实做好“双闭环”,走出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该院发挥自身作为高州市互联网总医院的技术优势,通过“云端医院”建立乡村医生可视化服务闭环,医疗网联高州32家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和439个行政村卫生站,并以大数据平台开展镇村居民的慢病管理。
依托“互联网+”,医院护理开展“线上申请、线下上门服务”,产科创新推出“孕妈妈志愿服务队”,利用休息时间将优质服务从医院延伸至家庭。
医院党委还带领43个党支部700多名党员建立“村医通”村民服务闭环,在高州市439个村建立健康微信群,做村民身边“不掉线”的医生,让村民在家门口看上专家,有效缓解了村民扎堆入城看病的疫情防控困境。
去年高州市县域住院率为96.2%,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高州市镇村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占比85%,乡镇医院住院人次占比40%,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到3倍,“常见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也成为现实。
五年掠影
●被国家六部委评定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唯一的全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
●年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同比全国三级医院同类费用的平均水平,仅占八成左右;2021年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上年,增幅分别为-12.1%和-2.9%;门诊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分别为-24.1%和-11.7%。
●高州市32家乡镇卫生院439个行政村卫生站入网,实现慢病管理网格化、线上问诊智慧化,765个微信健康群覆盖26万户乡村家庭100多万人口。
●与全省131家三级综合医院比较,医疗服务效率排全省第6名、粤西第一;DRG能力指数全省排第18名,是广东中部、西部地区进入全省前20强的两家医院之一。
●在广东省第二期高水平医院建设专业评估中,位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9家高水平医院的第1名。
【撰文】邓美芸
【通讯员】林巧文 李光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