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接亲!传统疍家婚嫁“好戏”,在东平大澳渔村上演

广东阳江发布
+订阅

对疍家人来说

从前漂洋过海

哭着笑着唱起咸水歌

在船上热热闹闹送嫁迎娶的种种习俗

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脑海中

挥之不去的一抹独特乡愁

5月19日

伴着海风习习,日出东方

一场喜迎第12个“中国旅游日”的惠民“好戏”

在阳东区东平镇大澳渔村上演

“准备接新娘咯!”

媒婆一声令下,

身穿疍家传统服饰的渔民齐声应和“好!”

▲ 新郎身穿疍家传统服饰出发迎接新娘。(林倩宇摄)

▲ 疍家婆手拿礼品启程接亲。(林倩宇摄)

街坊游客们早已备好“长枪短炮”

只听喜庆的大红鞭炮先声夺人

媒婆便带着新郎和接亲队伍出门

浩浩荡荡启程接新娘

▼▼▼

▲ 东平渔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林娜娇摄)

▲ 大澳渔村渔家风貌。(林倩宇摄)

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

这里保存着我国较为完整的古渔村古渔港风貌

其中就包括长达380多米

具有明清特色的前店后坊商业街古建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疍家婚礼中的部分接亲礼品。(林娜娇摄)

▲接亲队伍登船,男女双方即将进行结婚仪式。

迎着艳阳天

接亲队伍抬着成双成对的鸡鹅

猪肉、鱼干、喜酒

竹篮里满载喜饼、喜糖、红枣

橄榄等寓意吉祥礼品

沿途经过渔村商业街、郑和广场

抵达广场码头

▲ 新娘身穿红衣,头披珠纱在船上等待新郎的到来。

“细妹啊,今日出嫁就百年好合啊……”

码头处停靠了四条迎亲渔船

船上挂满了彩带和大红灯笼

头盖红帕的疍家新娘坐在船中央

一旁牵着新娘、唱起“送嫁”咸水歌的

正是阳江咸水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东平渔歌协会副会长杨爱

旋律悠扬的语调回荡在海岸上

表达了疍家人借歌抒情

对新人夫妻和睦、孝顺长辈的美好期许

▲ 女方在海上等待与男方进行“过礼”仪式。(林娜娇摄)

▲ 嫁娶双方船只贴近后,男方将礼品递过女方船只。

按照疍家民俗

女方接过男方的接亲礼后

众人登船出海

在海上完成各种特色仪式,如“坳兰山”

双方将船只贴近后,交换喜饼

互相敬酒,从此结为一家人

在媒婆的指引下,新娘头盖黑帕

新郎用扇子敲三下再揭开

古时寓意新娘“听教听话”

后渐演化为期盼新娘

孝顺持家,相夫教子

嫁娶两家人还会在海上斗歌

派出能人代表对叹咸水歌

场面好热闹~

▲ 新郎接新娘上岸,接亲队伍紧随其后。

▲ 在“百年好合”树下,男女家开始“打堂枚”。

返程回岸后,新郎背新娘下船

回到大澳商会后的“百年好合”树下

开始“打堂枚”

这是疍家婚礼中最热闹、最有趣

也最让青年男女激动的一项仪式

更是以咸水歌对唱、来表达对新人祝福

许多游客看了觉得很是新奇

而当地疍家儿女纷纷笑开了怀

感慨也涌上心头

▲ 村里的老人看到热闹的接亲场面,纷纷表示“欢喜!高兴”。

▲ 亲友们将美好的祝福送给新人。

“我很喜欢咸水歌,很喜欢看疍家婚礼。”今年60岁的张阿姨表示,自己在船上出生长大,38年前就是按照疍家传统婚俗出嫁,“当时都是夜里接亲、嫁人,我有9个兄弟姐妹,当时在船上整整叹了四夜咸水歌,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几代打渔为生的东平渔民杨文轩也感叹,疍家婚俗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疍家人,其中有很多特色都与岸上人家的婚礼习俗不同,是他们心里永远忘不掉的珍贵回忆。

▲ 疍家婆正在唱阳江咸水歌。(林倩宇摄)

▲ 结婚仪式结束后,新人们与接亲队伍拍起了大合照。

接亲仪式后

现场还举行了咸水歌表演

让观众有更多时间领略咸水歌调的韵味

这些民俗活动

只是疍家民俗中的一小部分

更多特色渔家风情

等着你来东平大澳渔村体验体验

来源 | 阳江plus(许倩)

动图、制图 | 林倩宇

图片 | 成伯伟(署名除外)

视频 | 林娜娇 林倩宇

编辑 | 林娜娇

校对 | 孙星准

审核 | 张健青

执行总编辑 | 冯兆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