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印记】传统戏剧:木偶戏(茂名单人木偶)

茂名史志
+订阅

传统戏剧:木偶戏(茂名单人木偶)

单人木偶戏,又称木头戏、鬼仔戏,因行头小巧简单,一个戏箱可装完,一根扁担即可挑去表演,故民间又称扁担戏,是明朝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粤西的杖头木偶的主要表演形式,也是我省独具特色的民间剧种。单人木偶戏历史悠久,是融合表演、戏曲、雕刻艺术为一体的民间传统戏剧形式之一。

禾楼舞(来源于网络)

单人木偶制作精巧,以坚韧的根竹作杖头,偶头只有拳头大,可灵活活动,嘴巴能上下开合,眼睛也可左右转动。两手分别用小竹枝与偶身连接,也称手竹,用以操纵木偶动作。有生、旦、丑、公、婆、净等十个行当,脸谱各异。单人木偶戏以一名艺人单独操作表演整台戏为最大特色。表演时,在一根扁担支撑的四尺见方小戏棚里,艺人坐在戏箱上,一手握杖头,一手持手竹操纵木偶,口里唱着戏文,双脚还要打击锣鼓和木鱼伴奏。灵活自如、配合默契的操作,令一个木偶随着剧情唱做念打,并有斟酒、写字、舞剑、格斗等高难动作,且时而男腔,时而女腔,时而嬉笑怒骂,时而哀求哭喊,还有猫叫狗吠等,显得满台生辉,引人入胜,表现了独特高潮的综合技艺。唱白用属广州方言的当地白话,唱词多为七言或十言句,音乐唱腔融合了当地民歌和粤剧唱腔,以说唱叙事形式表演,常有即景触发的随编随唱或妙趣横生的插科打诨。如今仍在流传的传统剧目有近百种,多为演义戏、公案戏、民间传奇、神话故事等,如《薛仁贵征东》、《杨家将》、《岳家军》、《夜审郭槐》等,主要宣扬忠、孝、礼、义、廉、耻等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单人木偶戏除在农历一、二月当地年例习俗中频繁巡回演出外,还常在城隍、冼太、天后、龙王、土地庙前上演,以示人神共乐。因其成本低廉,行头装备简单轻便,唱白当地方言,简单易懂,极宜在农村表演,广受民间喜爱,素有“两杆青竹歌前贤,方丈舞台砺后人”的美誉。

茂名单人木偶戏既延续了单人操作的原始形态,又创造了演、唱、奏集于一身的综合表演技艺,以一人一体系而在粤西木偶戏中独树一帜,对研究木偶艺术的传承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亦是目前所知国内及世界范围内较少见的共生互融式的剧种现象,在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人文生态研究,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2007年,茂名电白(原茂港区)单人木偶戏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茂南单人木偶戏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