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5月19日下午,一场“1+7+N”增城区校地宣传思政联盟成立仪式暨首场万名学生(线上)同上一堂思政课在华商学院图书馆举行。
这是增城区积极探索地方党委与属地高校构建宣传思政联动、开放共融“大思政”格局的创新举措,也是打通区域间、学校间的界限、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校地签订理论宣讲结对帮扶协议
活动现场,广州华商学院、广州华立学院、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共7所高校分别与增城区13个镇街及开发区园区发展局签订“1+7+N”理论宣讲校地结对帮扶合作协议,“1+7+N”增城区校地宣传思政联盟正式揭牌。
根据合作协议,增城区委宣传部将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深化增城治理实践与高校理论创新合作,联合各属地镇街和各高校共创共建共享大宣传思政工作新平台,以新时代宣传思政工作新担当新作为,凝聚最大正能量,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服务增城“两区”建设,为做优做强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结成对子的镇街和高校将在开展理论宣讲、共建思政研修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共建“百姓名嘴+思政讲师”的宣讲队伍,深入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基层社区、中小学校等地开展理论宣讲,选建一批理论宣讲基地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修基地,扎扎实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123工程”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为办好思政课、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指引正确方向、提供行动指南。
活动上,增城区校地宣传思政联盟同步成立。联盟的成立,将立足增城区实际,充分发挥属地高校的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传家宝”和“生命线”作用,为校地优势互补、资源共用、活动共办、成果共享提供创新性平台。“1+7+N”增城区校地宣传思政联盟合作共建的内容核心,可总结概括为“123工程”,主要包括成立“一个工作联盟”,打造“两支工作队伍”,建设“三类教育基地”。
其中,打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学生志愿服务两支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环节之一。一方面,联盟将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区委宣讲团、百姓宣讲团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专家学者、思政教师、基层百姓、青年先锋“四个100”宣讲团作用,壮大、优化各类思想政治队伍。另一方面,联盟也将把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一个载体,将在团区委的参与下,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拓宽至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最终辐射覆盖各镇街,为广大青年学生搭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我的新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增城经济社会发展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此外,共建各方将深入挖掘增城历史文化内涵,重点建设红色文化基地、产业创新基地、乡村振兴基地等三类教育基地,深化区内高校、中小学校与“三类教育基地”的结对共建,建设3-5个有增城特色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研学实践讲好思政课。
通过因地制宜打造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基地,增城将在推进宣传思政联盟落地落实的同时,切实帮助大学生拓展社会实践渠道。“校地宣传思政联盟的成立,是增城与高校共建共享的思政工作的新平台,我相信能为我们青年学生带来更好的思政教育。”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郑冰茹说。
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当天,“1+7+N”增城区校地宣传思政联盟成立仪式结束后,增城区首场万名学生(线上)同上一堂思政课正式拉开序幕。
这场思政课以线上线下同步方式开展。全区在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石滩中学等大中学校开设3个分会场,同时,全区221个大中小学校在同一时间线上观看直播,共计23万名学子同上一堂思政课。
课上,来自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的郭怡静老师、来自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黄凌凌老师和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秦抗抗博士,分别以红色增城、奋进增城、筑梦增城为内容主线,讲述了增城人民从革命战争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的奋斗故事,以历史观照现实,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为莘莘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此次思政课也是增城区通过建立校地宣传思政联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次重要尝试。
除了举办万名学生(线上)同上一堂思政课,接下来,区委宣传部联合区教育局和区内7所高校每年组织开展增城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研讨会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等活动,积极探索增城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与方法,引导各级各类思政课教师在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作共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朱伟良
【通讯员】增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