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编制了《江门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现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展望到2035年,江门将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城镇常住人口超过400万人,城镇化发展方式全面转型、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全面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全面完善,新型城乡关系全面建立,人的全面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得到充分彰显。
“十四五”时期江门市城镇常住人口超过350万人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江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建设规划和政策指导,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及城乡融合发展,促使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63%,仍处于城镇化中期后段发展阶段。“十三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2.7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了12.28%,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高。
江门市城镇化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入选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成为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地级市,初步形成了都市核心区、大广海湾区、生态发展区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台山入围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与此同时,江门市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
《规划》提出了江门“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基本形成人口均衡发展态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城镇常住人口超过350万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进一步提高,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都市核心区和中心镇人口及经济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更方便、更美好、更安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新跃升,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控制在1.9以内。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律,预计“十四五”期末江门将进入增速放缓的城镇化成熟发展期,城镇化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力争到2035年建设成为市区人口300万的现代化大城市
在江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老龄化、城市吸引力不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镇化质量不高、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仍然突出。《规划》立足市情、遵循规律,紧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未来十五年江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江门将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和户口通迁制度,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将外来务工人员及居住证持有人的随迁子女纳入本市教育和财政保障范围,健全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推动外来常住人口在城镇安居乐业。
在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方面,江门主动融入全省“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局,力争到2035年,建设成为市区人口300万的现代化大城市。构建“一心两带三轴线”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化“一主四副多极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架构内涵,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高水平构建具有江门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同时,江门将优化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由追求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推进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努力打造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此外,江门将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发挥规划引导约束作用,优化城市空间治理,提升城市社会治理,创新城市发展资金保障机制,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根据《规划》,江门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江门市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郑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