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假阳性”?复核这个指标很关键

南方周末
+订阅

▲ 2022年5月8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处核酸检测点,医护人员正在采样。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图)

全文共4291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假阳性”背后,存在核酸检测阳性判断的技术和管理难题,不仅要重视弱阳性、阴阳之间的“灰区”样本复核,更要注意实验室管理,防止样本污染等误操作。

有的试剂说明书显示Ct值≤40时可评为阳性,但这与评判阳性病人能否出院的Ct值标准有差异。2022年3月更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规定,对于轻型病例,连续两次Ct值≥35即可解除隔离和出院。

“从检测机构的角度,就是认真复核、加强管理、规范操作。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杨凯奇

南方周末实习生 符文馨

责任编辑|汪韬

核酸检测是确定感染新冠病毒的“金标准”,然而近日部分核酸检测机构陷入“假阳性”风波。

2022年4月23日,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对两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给予警告并暂停合作。公告显示,有的检测机构几次出具“假阳性”报告,严重干扰了合肥疫情防控大局。

5月10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表示,针对网上部分市民对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反映,已开展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调查,如果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决不姑息”。

根据“第一财经”等媒体报道,上市公司润达医疗旗下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以下简称“中科润达”),参与检测的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某小区,部分居民在5月初的一次核酸检测初筛被疑出现“假阳性”。后因复核阴性,他们免于被转运到方舱。不过,还有其他疑似“假阳性”病例被转移到方舱或医院,之后的复检连续为阴性,也是中科润达相关实验室初筛阳性。

5月13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核酸检测能力已经达到单管每日5700万管。国家卫健委对实验室进行了超过3.5万家次的室间质评,合格率达到99.7%。

虽然合格率超高,但意味着仍有不合格的风险。每一例阳性结果,对个人而言都是沉甸甸的负担:被转运到方舱或医院、家属作为密接被转移、所在楼栋被封控……如果是“假阳性”,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假阳性”背后,存在核酸检测阳性判断的技术和管理难题,不仅要重视弱阳性、阴阳之间的“灰区”样本复核,更要注意实验室管理,防止样本污染等误操作。

1

怀疑初筛“假阳”,

但单人单管不强制复核

初筛阳性后,居民如有“假阳性”的猜测,想申请复核,现有条件下并不容易。

根据2022年3月发布的《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检出阳性样本后,单人单管检测直接被转运,只有混采才要单检复核。

当核酸检测能力充足时,谨慎起见,疾控中心对于阳性病例会再度复核。北京元码基因创始人田埂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2年1月在北京,他们曾在一个采样点测出8例阳性,“我们按照流程一一复核,发现结果均为阳性。上报疾控,最后全部确诊。”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香港疫情初期、核酸检测尚有余力时,香港卫生防疫中心对第三方机构测出的阳性结果都会用较好的试剂进行复核,“确实发现了假阳性”。疫情大规模暴发后,因检测能力不足,卫生防疫中心只能放弃复核。

5月10日,东部某市疾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由于病例较多,目前疾控系统对核酸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来不及复核,“可能就会有一些假阳存在”。随着病例逐渐减少,“下一步会逐步提高工作质量”。

2

检测机构双试剂复核,结果仍为阳性

在单人单管不强制复核的规定下,检测机构自身对阳性样本的复核至关重要。

关于复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以下简称《防控方案》)第八版于2021年5月发布,其中规定,大规模筛查时,“一旦出现阳性结果,应对阳性标本采用另外一到两种更为灵敏的核酸检测试剂,对原始标本进行复核检测,复核阳性方可报出”。

“一般来说,用另一种试剂进行复核,还出现假阳性的概率很低。就像检查作业一样,别人给你挑错,比你自己挑出错误的概率要高。”田埂表示。

在核酸检测的链条中,上游是试剂厂商。类似中科润达这样的检测实验室,则属于下游。对于上游,田埂表示,各家商品化试剂盒基本功能相同,只是性能各有侧重。有的试剂可在检测时节约用量,从而降低检测成本;有的试剂是为快速检测而开发,所以反应时间更短。

而任何一款试剂研发出来后,首先要向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申请做“国家标准品”的检验与评价——“国家标准品”相当于官方制作的灭活病毒样本,其中一些关键的特性值,如病毒拷贝数量是绝对定量的。各家试剂盒都要检测这个“标准品”样本,拿到检测结果后才能开展临床试验。

“通俗地说,检测‘国家标准品’的过程就是要求试剂盒只检测出新冠病毒的基因,不能被样本中其他病毒的基因以及一些杂质所干扰。同时为了验证试剂的灵敏度,标准品里的病毒浓度一般都要稀释到一定倍数。”深圳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的技术总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作为“金标准”,核酸检测试剂要求严格。由于不同试剂盒都以定量的“国家标准品”为尺,决定了检出阳性的结果不会有很大差异。

5月9日,一份加盖了公司公章的核酸检测结果《情况说明》提到了某小区的情况。南方周末记者试图联系中科润达核实该份文件真伪,未获回复。

《情况说明》显示,中科润达对疑似“假阳性”的5份样本做过双试剂复核,结果仍为阳性。

3

35≤Ct值≤试剂盒说明书要求,

算阳还是阴?

Ct值是判定核酸检测阳性的关键指标,在复核过程中尤为重要。

因为现实采到的样本中病毒量非常低,几乎检测不出来,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原理是将样本循环扩增很多轮次,达到某个设定阈值可被检出,这个循环轮次就是Ct(Cycle threshold)值。通俗而言,Ct值越低,意味着循环了较少次数就被测出来,说明病毒浓度越高;Ct值越高,则说明病毒浓度越低,传染性越弱。

多少Ct值就是阳性?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防控方案》(第七版)发布于2020年9月,其中规定:Ct值<37,可报告为阳性;37—40之间,为灰区(即处于阴性和阳性之间),建议重复实验;如使用商品化试剂盒,则以厂家提供的说明书为准。

2021年5月发布的《防控方案》(第八版)没有明确提出更新的阳性确认标准,依然沿袭第七版内容——灰区建议重复实验,商品化试剂盒以厂家说明书为准。

《情况说明》显示,中科润达使用的两个试剂厂家对阳性的规定略有不同,思路迪试剂是Ct值≤39.5,伯杰试剂是Ct值≤40。

但这与评判阳性病人能否出院的Ct值最新标准有差异。指导诊疗工作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2022年3月发布了最新的“试行第九版”,一大重要改动就是,对于轻型病例,连续两次Ct值≥35即可解除隔离和出院。

在3月17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对这版诊疗方案进行解读,特意提到Ct值:当Ct值30时传染性基本已经很低,到了35的水平之后,不再要求隔离可以直接居家观察。“做出这样一个重大决定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非常多科学研究。”

可见,Ct值35是个关键节点。而《情况说明》显示的Ct值中,5个样本中,仅有第5个样本的4个数据全在35以下;其余4个样本中,有2个样本的数据全在35以上;2个样本数据仅包含1个34。

网传中科润达《情况说明》截图,红圈内为Ct值≥35的检测结果,在前4个样本中,占大多数。(红圈由编辑部标注)

由于3月份最新发布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针对的是确诊患者,对于日常的核酸检测,当某人初筛Ct值≥35但又≤试剂盒说明书要求——如40时,算不算阳性没有作出说明。实际操作中,检测公司还是参照试剂盒的要求来判断阳性,如在中科润达的说明中,当35≤Ct值≤40,还是被判为阳性。

4

谨防弱阳性样本为污染导致,

可重新采样

样本的Ct值处于35-40之间,可以理解为“弱阳性”。部分疑似“假阳性”病例是否可能为弱阳患者,32小时内复核即转阴?

金冬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种情况可能发生,但概率极低,不太可能出现十多名“弱阳性”同一天“由阳转阴”,“应该是检测的某个环节有问题”。

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假阳性”通常是由于实验室检测人员操作时,发生了标本间交叉污染或实验室扩增产物的遗留污染。

金冬雁举例,如果一批次检测48个样本,其中阳性样本分布很集中,便很可能是其中某一个阳性样本污染了周围的样本。但一个细心的操作员应该能发现这种异常。

有小区居民就发现不同人的核酸检测报告中,“检测时间”高度一致。但田埂称,检测机构同一时间可能同时操作上万样本,所以时间一致。有关卫健部门调查此事时会进行数据溯源,可看出这批样本是否一次上机、上的同一台机器。

对于弱阳性样本,“应该谨慎对待,建议对首次检测出阳性的病例,重新采样并复核。”一位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介绍,在样本Ct值较高的情况下,有省份出现过A机构测的结果是阳、B机构复测却是阴的情况,最后以B机构复核结果为准。

而同一机构重新采样的复核,也可能推翻自家的初筛结果。比如上述中科润达参与检测的某小区,有5个病例5月5日“中科润达气膜实验室”初筛阳性,5月6日重新采样,但经“中科润达医学实验室(异地)”复核后,却为阴性。

5

规范操作,“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假阳性”情况并不罕见。

5月9日的北京疫情发布会上,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通报,飞行监督检查中发现个别核酸检测机构存在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准确、实验室管理不严格等问题。

对一家实验室而言,故意出具假阳性报告并没有好处,一旦被发现还会被追责和处罚,辛苦获得的检测业务也会被终止。北京市卫健委就提出,将严肃处理涉事机构,暂停其执业活动,同时开展全市核酸检测机构监督检查。

田埂认为,对中科润达这起事件,需要详细的溯源结果才能摸清具体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从检测机构的角度,就是认真复核、加强管理、规范操作,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比如,操作人员加错样本,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田埂称,为避免这种错误,业内一般采取双人加样,一个人操作,另一个人进行核对。此外,为避免环境污染,每次测出阳性样本后都应对实验室进行消杀。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对第一财经表示,根据采样标准,采样人员佩戴的面屏应每检一次就要消杀一次,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难以做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