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家园|“以茶制夷”的千年悲喜

东莞松山湖图书馆
+订阅

《七碗茶歌》节选

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原写为“荼”,有苦菜、苦味、白茅花穗和茶等意思。直到唐代,伴随着“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的茶饮之风盛行,今日所用的“茶”字才应运而生。也是从唐代开始,贡茶、榷茶制度开始建立。“万国来朝”的盛唐将饮茶之风播至邻邦,如吐蕃藏族便把茶视为生活必需品。由此,唐代开始实行起专门的“茶马互市”和“榷茶制”,“摘山之利易彼乘黄”。到了明朝,“茶马互市”已是庙堂公认的制番上策。

从明代汤显祖的诗句“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也能一睹当时的盛景。

得益于持续数百年的地理大发现,世界逐渐连成一体,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从海上运往世界各地。茶叶也借此获得了英国人的青睐,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而在工业革命之后,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各国与清朝的贸易越发频繁,茶叶成为重要的贸易物资。连“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亦有“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的观念,“以茶治边”的做法自然也被沿用到清廷与英国的贸易中。因此,当“西洋英夷”以武犯境时,清廷便毫不犹豫抡起“以茶制夷”这个“法宝”,想通过贸易制裁英国。于是在炮火声中,掀开了中国的近代史扉页。

值第三次“国际茶日”来临之际,松山湖图书馆特邀东莞图书馆研究馆员杨河源老师为大家重温“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历程和其中的故事,科普缤纷各异的茶俗和茶文化,和世界一起共品、共享“中国茶”。

活动详情

“以茶制夷”的千年悲喜

主讲嘉宾:杨河源  东莞图书馆研究馆员

活动时间:2022年5月21日10:00-11:30

参与方式:

腾讯会议 会议号:618 877 469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