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悦
“有请潘周聃。潘周聃,29岁,硕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一听到这样的BGM,很多人忍不住会丝滑地歪头、扭脖、斜肩、侧身,复刻潘周聃在2020年《最强大脑》中酷炫狂拽的出场方式。从大学生做核酸“潘周聃式”亮绿码,到歪头的剪刀、实验仪器甚至动物,“万物皆可潘周聃”。
(视频|保持好队形!大学生排队做核酸组团模仿潘周聃,时长共30秒)
保持好队形!大学生排队做核酸组团模仿潘周聃
当我们模仿潘周聃时,其实就是简单模仿一个狂拽的出场姿势,并不涉及什么深层次的动机。灵性的出场是我们认识潘周聃的入口,他在与网友互动中展现出的学识与儒雅固然是维持热度的重要因素,但最出圈的依然是那套行云流水的动作,而非“狂拽学霸”的诗词雅句。
知识偶像得兼具知识传播者和偶像双重角色。潘周聃模仿热中,公众的娱乐取向远高于知识取向,模仿行为谈不上学霸崇拜、尊重人才,更像是一场情绪接力与网络狂欢。同样在不经意间因“质朴形象”走红的北京大学韦东奕,严格来说也不算知识偶像。人们的关注点在“反差”不在知识。
真正因丰厚学识进入大众视野的哲学教授刘擎,明确表达过对知识偶像的拒斥态度,“知识是让人变得自主、独立和思考,而不是去崇拜,任何人都不值得崇拜。”梗文化和网络狂欢自有其内在价值,但需要明确的是,过分娱乐化的表达和尊重知识之间,本身就有距离。
时隔两年,潘周聃被塑造成全民偶像,离不开用户的跟风模仿和二次创作,以及短视频平台的扶持与推荐。2022年老梗“文艺复兴”不在少数:“羊胎素”事件脱离10年前语境,不断被解构与重构;多年前的魔性广告词“你没事吧?你没事吧?你没事吧?没事就吃×××”再度走红,用以嘲讽迷惑行为……
相较于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等网络热梗,挖掘已有素材进行二次创作门槛更低,借助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的话题也能更快速度获得流量。模仿类视频对用户和平台来说,是流量密码。
对于被模仿个体而言,则可能是困扰。“羊胎素”事件当事人曾对“炒冷饭”“带节奏”行为表达不满,潘周聃最初也因“网上出现了很多仿冒我名义的人”“甚至已经骚扰到我身边的人”感到非常无助。新梗老梗要保持热度,就要不断变异,这种高变异性对当事人而言,意味着风险、冒犯甚至是网络暴力。而当网络世界话题热度退却,恶意、低俗模仿的现实伤害仍在。
玩梗有边界,亦需留下可资回味的东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