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丨在潮州,感受民间博物馆的力量

南方+ 记者

今天(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并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潮州,“博物馆之城”建设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系列展馆至今已增至70家。这其中,有国有博物馆明月当空,也有民间博物馆繁星璀璨,私人开设的民间博物馆和纳入“博物馆之城”中的艺术馆、展览馆等各类系列馆已成为这座“博物馆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7项国家级非遗、近40个工艺美术门类,让这座城市的博物馆类别天然地有了更多可能性。来往潮州的游客,可在古城内领略工艺美术大师的高超技艺,也可在乡村偶遇非遗作品穿越千年的魅力。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成源此前在采访中曾表示,“博物馆之城”的内容不仅是不可移动的和可移动的文物载体,更多的是活化的、民间的、空间的史话和民艺载体。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们走进潮州4家民间博物馆,对话各位馆长。他们有的是古玩收藏爱好者,有的是非遗传承人。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个人开博物馆的艰辛与收获,看到了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无声互动,更看到博物馆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无形力量。

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

回眸千年陶瓷史

(视频|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时长共12分14秒)

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

“潮州为何能成为中国瓷都?我们展馆主要就是回答这个问题。” 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内,馆长李炳炎回忆起博物馆的建馆历程。

2009年,热衷于收藏古陶瓷的李炳炎开始筹建该馆。为了完整还原潮州陶瓷发展史,李炳炎在全国甚至海外搜寻展品多年,又到潮州陶瓷产地枫溪区找了近300位老人做口述历史。经年累月,展馆藏品日益丰富,他本人也从一位陶瓷史研究的门外汉,逐渐成为陶瓷史研究专家。收藏、开馆、研究,这三者成了李炳炎生活的全部。此后,为了专注做潮州陶瓷史研究,李炳炎直接在博物馆里住下,一住就是十年。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博物馆成立至今,藏品全部由李炳炎个人收集而来,所有展览从选题到陈列,他也必亲自操刀。为了延续博物馆的生命力,他每两个月更新一次藏品,每年都策划新的主题展。

“我认为我们对潮州陶瓷历史的展示不亚于一座陶瓷工厂的生产(工作量),我们把几千年的东西用清晰的框架集中地展示出来。”李炳炎说,“所以,你给我一日,我给你千年,这就是博物馆的力量。”

潮州市大吴泥塑博物馆:

定格大吴泥塑辉煌瞬间

(视频|潮州市大吴泥塑博物馆,时长共8分14秒)

潮州市大吴泥塑博物馆。

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中国“三大泥塑”大吴泥塑就发源于此。这一技艺最先起源于南宋,至明清最为繁荣,彼时1000余人的大吴村里有泥塑艺人400多人。如今的大吴村,“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的盛景已不再,留下一批老艺人的作品向后人讲述着大吴泥塑往日的辉煌。

大吴泥塑博物馆馆长潘幼芬是大吴村人,其与丈夫自2016年起开始收集村里老艺人的泥塑作品,筹备开博物馆。“大吴村有这么好的手艺和泥塑作品,它们需要一个平台去展示,让外地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个非遗文化的魅力。”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泥塑作品展示之外,潘幼芬在馆里开设了泥塑研学游等体验活动。仅2021年,就有1万多人走进博物馆体验泥塑制作,其中大部分是小学生。由于多种因素,博物馆资金短缺,随之而来的压力让潘幼芬再次回忆起开馆之初的艰辛,她期待这一困境尽快有所好转,毕竟博物馆成立以来自己付出了很多心血。

“从开放这个博物馆到现在为止,我感觉还是很值得的。”潘幼芬说。 

(“博物馆之城”系列馆中涵盖了大量的展览馆、文化馆、艺术馆等等,这些系列馆延伸了“博物馆之城”所涉及的潮州文化版图。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及信靠龙窑文化博物馆为潮州“博物馆之城”系列馆。)

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

像古人一样品饮工夫茶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先弄明白什么是潮州,再弄明白什么是工夫茶。”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里,馆长方云帆介绍起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初衷。这是一家隐匿于古城小巷、坐落于一座旧宗祠的博物馆,大堂外的茶史文字展示和大堂内的茶器展示构成博物馆的全貌。

人类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道的形成也复杂曲折。方云帆用了5年时间进行研究,最终整理出一张中华茶道发展史的时间轴,让参观者一眼就能清晰看到古人饮茶方式的变迁,了解潮州工夫茶的形成过程。移步至堂内,从夏商周时期到当代的各式代表性茶具,色泽大小各异,与茶道的变换形成呼应。其中,潮人冲茶器具的精细与独特更是道出了潮州工夫茶“何以独步天下”的奥秘。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为让游客更加充分地体验潮州工夫茶,博物馆每天上午还现场展示潮州工夫茶21式冲泡法,下午则还原复刻明代煎茶法,甚至用唐代煮茶法煮出茶粥,供参观者品饮。

方云帆用明代煎茶法制作的工夫茶,同一份茶叶每次冲泡颜色、口味均有变化。

方云帆用明代煎茶法制作的工夫茶,同一份茶叶每次冲泡颜色、口味均有变化。

信靠龙窑文化博物馆:

作为拯救龙窑行动的延续

做陶瓷、开龙窑、建展馆,眼前的一切都是邢利祥意料之外的尝试。大学修读工业工程专业的他曾经热衷于机械,直至在父亲的劝说下回家接手龙窑。随后,他重拾儿时的美术爱好,自此与那条60米长的窑洞开始了漫长的磨合和相伴。

龙窑又称长窑,源于商,兴于唐宋,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在气窑、电窑被广泛应用的今天,龙窑这种古老的柴烧窑早已被市场残酷淘汰。邢利祥家的信靠龙窑是潮州现存为数不多的龙窑之一,如今已是文物保护单位。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为支撑龙窑的正常运营,邢利祥创办起气窑厂,自己也开始创作陶艺作品。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也因龙窑慕名而来,寻求合作,共同创作龙窑烧制的艺术品。信靠龙窑博物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里收集了旧时工艺人和当代设计师创作的陶艺作品。无论创作者背景如何,只要符合博物馆馆藏要求,邢利祥都会将其纳入馆中。他希望将其办成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可呈现陶艺从古到今变化历程的博物馆。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既是博物馆,也是平台。邢利祥还在这里办过开窑节、龙窑公共艺术节,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和教授;他还想过以龙窑为基础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邀请陶艺毕业生到此创办个人工作室。

“我一直在思考怎么让更多人能参与到龙窑这个技艺中来,我希望大家看到它至今仍然是有生命力的。”邢利祥说。

延伸:

潮州“博物馆之城”系列博物馆全名单

(点击查看大图)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南方+ 黄敏璇 拍摄

【策划】达海军

【采写】黄敏璇 肖燕菁

【实习生】黄芊芊 潘淑芳 朱慧芳 谢少华 梁志杰

【出品】南方日报潮州新闻部

延伸阅读▶▶

深度|潮州“博物馆之城”的民间力量

编辑 钟烜新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