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做文创,脑洞有多大?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一年一度国际博物馆日,每年都有新惊喜。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也频频“出圈”。从最早的“文物戏精大会”全网刷屏,到各地博物馆兴起的“云游直播”,连脱口秀都能和博物馆“擦出火花”。(点击收看>>当博物馆遇上脱口秀,段子手们藏不住了

今天各大博物馆也没歇着,纷纷上线文创产品,和炙手可热的“元宇宙”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上线即售罄

广东四馆联合发行数字文创

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上,广东各大博物馆纷纷尝试跨界,推出数字化文创产品。

先来看看由广东南越王博物院、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联合推出的数字文创——“博物馆星球”

image.png

这个究竟是什么文创呢?乍看是一个动画,仔细放大看,竟然是四家博物馆的建筑外观,用像素建模还原虚拟世界里的博物馆。

南越王博物院信息资料部主任李碧燕介绍,星球为圆,建筑为方,这个数字文创产品体现的就是“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是结合NFT概念和受众需求,利用动画特效、渲染动态演绎等技术手段二次创作而成的数字产物。

这两款产品限量发行2000份,一上线瞬间抢空,足以见得其受欢迎程度。

image.png

同样在今天,广东多家博物馆还联合上新10件经二次艺术加工的博物馆数字藏品,包括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的元磁州窑褐彩唐僧取经图枕、数字钟楼,南越王博物院的角形玉杯、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的唐水车窑青釉双系壶,广州博物馆的广彩方形茶壶,还有广东美术馆的廖冰兄十二生肖书画作品等。

image.png
其中,客家双系壶数字藏品在七级宇宙数字艺术平台公开发售,引发16万人在线抢购。发售开始后,每份售价29.9元、限量8000件的数字藏品在数秒内即告售罄。

事实上,数字藏品在此之前已经在全国初现热度。

今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四羊青铜方尊、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等4件国宝级文物的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湖北省博物馆首个数字藏品“越王勾践剑”限量万份,也是“秒空”;西安曲江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宇宙·千宫系列”数字藏品总营收超过60万元……

相信在不久之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

从盲盒到美食

实体文创依旧火热

即使数字文创开始受到追捧,也依然取代不了实体文创对消费者的巨大吸引力。

在这个“万物皆可文创”的时代,深受年轻人追捧的盲盒也不例外。

继河南博物院推出一系列考古盲盒以后,广东省博物馆今天推出了一款“水下考古”盲盒。毕竟广东的水下考古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史,开这个盲盒也开出了满满的文化自信。

image.png

这个盲盒不仅还原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出水的集装箱外观,还在船身外围裹上了一层水晶泥,完美复刻考古现场的状态,用上种种工具,就能“敲”出沉船之中的瓷器等“文物”。

image.png

作为国内开创美食文创的“鼻祖”,美食文创则体现了广东人独一无二的创造力,以及屹立不倒的“吃货”人设。

早在2019年,广东省博物馆的首款文创蛋糕火遍全网,来买蛋糕的游客把展馆围得水泄不通,馆方只能上线蛋糕预约页面,即使这样,预约系统也一度“瘫痪”。最初开卖的两个月时间,就卖出了3000多个蛋糕。

image.png

这两年,广州博物馆更是全线发力,与中国大酒店合作,推出“消失的……”系列

“消失的名菜”中,博物馆学者和厨师一起从馆藏民国菜单和食谱中“打捞”出一批失传的粤菜。

image.png

比如古法脆皮糯米鸡,源自百年前粤菜师傅手艺,制作中有整鸡的“起皮”环节,薄如蝉翼的鸡皮要保证完好无损,最考验厨师刀功。

image.png 

还有这道充满诗情画意的“绿柳垂丝”,百年前曾盛极一时,采用成年大甲鱼最外一圈的裙边,与拆骨甲鱼肉一同起丝,同样体现刀功的精湛……

image.png

最近,他们又“趁热打铁”,推出了“消失的点心”——咖啡奶糕、酥皮葱油包、冰肉莲蓉饼、桂花枣泥捲、雪梨鲜奶露、茨茸布甸、鸡粒甘露夹、红豆软皮饼……这些全部源自上世纪30年代的《制面、糖果、油器、饱饺、点心、糕点、冰室各种品食类制法》一书。

image.png

看到这里只能说,广东人做吃的,果然是专业的。

实体还是数字

博物馆文创未来在哪里

文物“活”了,博物馆也“火”了。

近年来,全国各地博物馆摇身一变成为新晋“打卡胜地”,推出的文创产品屡屡“火爆出圈”,大受好评。

现在大家的手机里,谁还没有那么几个爱用的文物表情包……

“破圈”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知不觉中,文创产品已经完成了多次“迭代升级”。

初期的文创产品更像是旅游纪念品,类型较为单一,实用性也相对有限。

进入2.0时期,文创产品逐渐“鲜活”起来。从2014年开始,故宫的“朕知道了”胶带突然走红,文章《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刷屏朋友圈,从此朝珠变成了耳机,顶戴花翎官帽变成了遮阳伞……一个个“古今结合”、既有颜值又有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开始吸引大家的注意。

image.png

3.0时代和4.0时代的文创产品打破次元壁,开启各种跨界、联名的模式。从餐饮到美妆,再到现在的盲盒、游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文创做不到。

看看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这款文创卷纸,又有谁能想到,厕纸还能印上历史题呢?

image.png

怪不得网友调侃,到河南博物院玩耍,连厕所里的卫生纸都想带走。

图片

如今的博物馆文创已经搭上“元宇宙”的概念,从数字藏品到数字文创,更多玩法等待“解锁”。

提到数字文创和实体文创的关系,不少专家都认为两者的初衷都是希望传播博物馆文化。正如成都知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四川省版权协会首席版权专家张廷元教授所说,数字藏品总体规模不大,能否成为博物馆开发文创的下一个风口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坚持推动数字藏品创新,并将数字藏品与实体文创相互补充,坚持这两条腿走路,是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博事业火起来的重要发力方向。

未来博物馆文创还会带来哪些惊喜,我们一同期待。

【撰文】黄堃媛 陈明诗

【实习生】何蕊诗

【策划】张西陆 何勇荣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