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州南站,好久不见!

南方+ 记者

珠江后航道,三江交汇舟车繁忙,一批批货物刚由水岸登陆,便被运至黄沙火车站。由此出发,它们沿着铁轨奔赴大江南北。人们习惯称旧时黄沙火车站为老广州南站,它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建成,曾是华南地区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水陆联运铁路货运站。

    南方+ 郎慧 拍摄

岁月风云变幻,位于珠江畔的黄沙车站看尽历史潮起潮落,终于,在2005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沉寂17年后,2022年5月18日,值此国际博物馆日,黄沙车站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并以广州铁路博物馆的新面貌吸引市民前来“打卡”。

如今的博物馆是老车站货仓原址所在,为了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铁集团特别在江边留下了铁轨与两个火车头。广州铁路博物馆集陈列、科普、收藏、教育于一体,以物明志诉说历史,情景刻画铭记历史,将带领观者探寻广铁发展的前世今生。

站台变展台,老车站里新景观。老广州南站,好久不见!

多维布展:

“实物+多媒体”提升观展体验

新风港码头外,铁轨旁不再挤满了上卸货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以及一段段沿江而建的花径。三五成群的市民坐在铁轨上拍照留念,在他们的心中或许有着不同的车站记忆。

红灰色的砖砌建筑犹见当年,原来的大宗货物换成了如今的旧物展品,2022年3月,广州铁路博物馆建成,今起正式对外开放。早在2011年,广铁集团党委便作出决定:成立广州铁路博物馆领导小组,将广州南站的旧货仓打造成博物馆。同时,广铁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何镜堂院士团队)设计改造方案,北京众创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设计室内展陈。

    南方+ 郎慧 拍摄

广州铁路博物馆占地面积28950平方米,其中,室外面积19240平方米、建筑面积9350平方米,设露天展区、两个室内展馆和一个专题展厅。走进沿江的1号展厅,只见精致玻璃展柜中陈列的老照片、老物件,该展厅由“艰辛历程、新生之路、开拓先行、高铁时代、继往开来”五部分组成,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史事件为铺展线索,详实展示了广东铁路发展轨迹。

第一部分“艰辛历程”,在这里我们忆过往知来路。该部分介绍了铁路起源和粤汉、广九、广三、潮汕、新宁、湘桂、湘黔等铁路建设历史。从铁路入华、铁路入粤、铁路纷争三个单元“回放”了铁路与岭南地区的早期渊源。

第二部分“新生之路”,将历史定格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阶段,那时衡阳、广州铁路管理局相继成立、改组、发展,展陈以文字+实物的形式,娓娓道来路局诞生、路局变迁、整顿发展的全过程。

    南方+ 郎慧 拍摄

“开拓先行”彰显了中国铁路探索改革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广铁在机构体制、铁路建设、运输组织、经营管理、多元开发等各方面,争当铁路改革的“排头兵”,先行的“试验田”,创造了多项全路“第一”,中国铁路也从单一轨道建设,转变为带动文旅资源挖掘、属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南方+ 郎慧 拍摄

紧接着,镜头转向当代——“高铁时代”。速度之变,改善的是铁路运输能力,革新的是铁路技术装备,改变的是人们出行方式,提升的是人民生活品质。硬件改善也引领了软件方面的变化,中国高铁由速度之变、路网之变、装备之变,带动了管理之变、服务之变。

    南方+ 郎慧 拍摄

最后的“继往开来”展厅主要介绍了以铁路之父詹天佑为核心的铁路先贤、历代铁路人奋进的印记。让我们在目睹先人的奋进中,感知技术革新的与时俱进,自主创新的来之不易和经济发展的中国速度。

    南方+ 郎慧 拍摄

文化活化:

打造“詹天佑”文化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展厅部分复原了黄沙火车站站台旧貌,同时设计了广铁路线方向牌,将成为人们怀旧打卡的新文化景观。展览除内容详实外,更增加了不少互动和场景元素,如互动电子屏、铁路抢修场景小品装置,海铁联运场景模型、高铁全品类模型等,实物化展览环境、数字化展陈方式和多媒体声、光、电氛围,让广州博物馆兼备博物馆和“打卡点”氛围,尽力满足全龄参观者的不同需求。

展览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一代代先人的探索足迹激励着当下的人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每提及中国铁路必绕不开一个大人物,他就是詹天佑。詹天佑与粤汉铁路一样,都与广州市荔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方+ 郎慧 拍摄

1861年,詹天佑出生于广州,居住在西关十二甫(现今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其故居也常年吸引着市民、游客前来参观缅怀。如今,黄沙车站原址改造,再一次唤醒荔湾人的铁路记忆,粤汉铁路、广茂铁路、广三高铁,在城市的发展史中起着关键推动作用,文化景观“重放”城市铁路历史,唤醒了在地居民的集体记忆。

为打造“詹天佑”特色历史文化品牌,荔湾区多宝街结合广州铁路博物馆开馆,多措并举活化提升历史文化资源。围绕《 广州市荔湾区文化传承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以打造荔湾文商旅活力区为重点,挖掘辖内詹天佑故居、詹天佑小学、詹天佑雕像等历史文化元素,传承城市文脉激活在地文化自信。

    南方+ 郎慧 拍摄

多宝街将成立“詹天佑”研究小组,进一步挖掘詹天佑与铁路文化的历史渊源,将其爱国、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扬光大。研究小组形成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向着“街—社区—网格”三级纵向延伸,激活专家学者、媒体、居民各方力量,系统整理、挖掘相关历史文化内涵。

詹天佑一生志在以铁路带动实业发展,主持修建了第一条中国人自己的铁路——京张铁路,铁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早期发源地之一,荔湾区将发挥铁路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党员教育活动基地,配套建设党建载体,联合广州铁路博物馆共同创建党建品牌。通过讲好詹天佑的故事,引领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当前,在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的大背景下,多宝街还将重点打造“詹天佑”文化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多宝街党工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街道将积极协助铁路博物馆的建设和活化利用,把历史文化和当代旅游深度融合,让历史文化以新的形态走进现代城市生活。

    南方+ 郎慧 拍摄

广州铁路博物馆是市民了解我国铁路发展史的重要窗口,开放后,街道将整合区域内的铁路文旅资源,制作铁路文化旅游地图,串联起詹天佑小学、詹天佑故居、詹天佑雕像,以及詹天佑故居小广场、丛桂路火车头等街头小品元素,设计“詹天佑”文化主题精品旅游线路,让铁路文化深入人心,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底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同时,结合周边教育资源,建设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堂”。通过有机统一校园红色文化教育,荔湾将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并申报打造青少年研学基地,让学校的思政课搬到生动的铁路博物馆中,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祖国的变化与发展,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传导力、互动性。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郎慧

编辑 李志颖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