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这一消息引发众多网友和本地家长热议。记者走访了解到,梅州部分中小学已常态化开展烹饪、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等课程,学生和家长乐在其中。
不过,也有部分家长对今后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存在担忧,如:劳动课是否会变成形式主义、是否会占用学习时间等。近日,记者对此话题进行采访与探讨。
学生能够在劳动过程中掌握更多实用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南方+ 陈萍 拍摄
为何学>>>
动手劳动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如果你家的娃还是小学生或初中生,他会自己做饭吗?会自己整理房间吗?会洗衣服、洗碗吗?
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主要手段。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
但在今天,劳动教育已成为容易被忽视的教育,“我的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好,其他的不用管!”“干家务什么的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了一些家长的心声,也有一些家长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迫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能给予孩子充分劳动的机会。
“我认为,洗衣服、拖地、做饭等这些技能是孩子必须要学会的,这些技能不应该因学习任务重而被忽略。”说起劳动教育,家长黄女士深有体会。
因为黄女士和丈夫工作忙碌,照顾孩子的任务落到老人的身上。“儿子饮食起居都由我的母亲负责。”黄女士说,小到洗内衣、大到拖地等都由老人一手包办,儿子小范不需要做任何事情。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虽然省了黄女士不少心,但也让黄女士逐渐意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一次,黄女士试着让小范自己整理房间内务,结果整理到一半,老人便以“孩子学习忙”为理由,帮小范把衣服都叠整齐,并把书桌整理好。“在老一辈人眼中,念好书、考个好大学,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但现在更强调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被忽略。”黄女士说。
隔代教育的理念不对称,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不重视甚至忽略,导致学生没有主动劳动的意识,不会基本的劳动技能。不少家长开始呼吁让劳动教育归位,教会孩子基本劳动技能。“希望通过家校联合,共同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黄女士说。
让孩子学会劳动,不仅能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拥有自理能力,还能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在劳动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思考,如何让蔬菜长得更旺盛、更丰硕,有什么因素会影响蔬菜的生长情况,应该如何规避季节带来的影响等,我们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梅州市实验小学老师熊惠珠说。
上学期,梅州市实验小学的黄佳宁收获了自己亲手种出的蔬菜,并带回家中给家人品尝,家人的赞扬让他颇有成就感,高兴的同时,他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种菜心得”:“种萝卜和菜心可不容易了,每天要定时浇水,还要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施肥也很有讲究。”黄佳宁说,种植过程的艰辛也让他深刻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学生们通过实地劳动,感悟自然、观察生活、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学什么>>>
课程设置三大类共十个任务群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里描写的是劳动对孩童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从古至今,劳动课一直存在。“60后”捡粮食、“70后”扫操场、“80后”“90后”做手工……劳动课是不少人学生时代的独特记忆。
“上世纪90年代我读小学,学校有一片橘子园,我们每周都有劳动课,就是去橘子园除草、松土,还要去山上捡松果做柴火,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趣的经历。”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老师戴远霞说。
从学工学农到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再到明确劳动课为必修课程,尽管形态、名称有所变化,但劳动课一直存在于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
在梅州,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开展了类似劳动课的相关课程。
在初夏明媚的阳光里,一群学生正蹲在菜地旁拔草,地里的青椒和西红柿一个个圆鼓鼓的,玉米也已经长得比他们高,收成指日可待。这是梅州市实验小学嘉实劳作园内的一幕。
“我们班种了黄瓜、玉米、番薯叶,每周都要过来除草、浇水,看到蔬菜结果了会很有成就感!”503班的黄佳宁说,种菜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据了解,2021年,该校打造了嘉实劳作园,园内共有80多块菜地,由四至六年级的班级各自认领。这些责任地由学生自主管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种植、养护、采摘过程。
今年秋季,劳动课将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对于学生、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莫过于这门课程学些什么。
按照新课标,课程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
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记者查阅劳动课程标准发现,课程安排是渐进式的,随学段晋升,项目难度逐渐增加,逐步提升技能。比如,一二年级要能择菜洗菜,三四年级煮鸡蛋煮饺子,五六年级煎鸡蛋炖汤,初中设计三餐食谱。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既然劳动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单独设置课时,很多学生和家长不禁问,“劳动课怎么打分?”“劳动课会有考试吗?”“劳动课会和升学挂钩吗?”记者留意到,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写着: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的综合素质评价,重点是考查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和表现,不能简单地像语文、数学一样用考试来评价。”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刘小妮认为,这一课程的考核应关注每个学生的获得与成长,比如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怎么学>>>
搭建平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
“养个金鱼家里还能满足,鸡鸭等家禽怎么养?”“谁来教?怎么教?学校有条件和场地吗?”“让孩子学习劳动技能是好事,但能不能在学校完成,别弄回家让家长管还要拍视频?”……
新课标发布后,很多家长在社交平台留言,表示支持孩子学习掌握劳动技能,但对课该怎么上还有疑问。
梅州市实验小学校长张伟良认为,劳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应该由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发挥基础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项目的选择与确定,课程资源和场所建设都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符合教育要求、安全可靠的劳动园地和场所,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搭建多样化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
在梅州,不少中小学都在积极开展各有特色的劳动课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这块劳作园是三角镇无偿提供给我们的,我们非常感激!”张伟良说,接下来学校将充分挖掘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包粽子。 南方+ 陈萍 拍摄
而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初中的学生每周都有一节拓展课程,在这门课上,学生们可以学到平时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
“同学们,我们等下包粽子用的米就是产自梅州本地的糯米,我们这里的气候适宜种植哪些农作物?”在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动手,与老师一起学习包粽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地理文化知识和客家传统文化。
“劳动课不能简单说教,否则容易流于形式,成为‘摆拍式’劳动教育。”广东梅县东山中学老师李彩娥表示,劳动课是一种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享受劳动带来的成绩感,这样劳动课的目的才能更好地达到。
在采访中,部分家长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好的,但担心在执行的过程中变成家长的“作业”。“精美的菜肴、整齐的衣柜、整洁的房间……这些哪是学生能够短时间内完成的,到头来还不是要家长代劳。”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说。
如何防止劳动教育“变味”?广东梅县东山中学老师曾娴静表示,应该从改变学生的意识开始,“我们说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做一两件家务或烹饪,而是让学生们养成主动劳动的意识,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激活内在的动力,学习劳动技能,防止劳动作业变成家长的作业。”
虽然劳动教育不能变成家长的作业,但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家长需要转变观念,重视劳动与生活技能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价值,让劳动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孩子在学校学会西红柿炒鸡蛋,回家后家长要尽可能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要让孩子在学校学、回家做,家长需要放手让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梅江区鸿都小学老师黄小钰说。
当劳动课成为一门单独课程,大家关心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谁来上劳动课?尤其是,一些需要专业技能的课程师资如何解决?记者采访的不少学校教师对此都很关注。
“像我们的菜园,年轻教师其实不太懂如何种植蔬菜,幸好我们有一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他们比较擅长,通过他们的指导,才能有如今硕果累累的菜地。”熊惠珠说。
据了解,教育部此前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培训。
记者观察
家校携手共同补好劳动教育这门课
种蔬菜、包粽子、做泡菜……眼下,梅州市各大中小学校的劳动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老师们教得开心,学生们也学得自在,乐得其所。
在拓展课上,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泡菜。 南方+ 陈萍 拍摄
曾经,在校园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考试,一度是衡量学生优秀的首要标准。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学生和家长们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主课的学习上,导致学生没有养成劳动习惯,有些孩子连铺床叠被、洗袜子等基本劳动都不会。由此可见,学生们是时候补上“劳动教育”这门课了。
在采访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对劳动教育喜忧参半。喜的是,劳动教育归位,学生能够借此提高动手能力,自己在家也能以学习的名义名正言顺地让小孩帮忙分担家务;忧的是,劳动教育如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如何做好家务”到头来演变成“如何拍摄精美的照片”,这样以来,劳动作业就会成为家长的负担。
应该如何杜绝这样的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建设。“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能兼顾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教师只是少数,大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以及实践仍存在不足,劳动教育需要一批懂劳动、会劳动的专业教师。学校可通过培养一支懂得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或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形式,来加强师资建设。
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加强场地建设。劳动课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平台、载体。不同学校所处地理位置、配备的硬件不同,开展课程的效果也不同。就拿农耕来说,梅州城区内的学校,因为面积有限,大都缺乏农业生产劳动的条件,如果要统一组织学生到乡村实践基地,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闲置资源,搭建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为学生们提供场所。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接受新事物、新课程的速度存在差异,掌握新技能也会有先后,对于家长而言,应避免攀比心理,保持平常心态,多多采取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如何劳动。
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努力做好榜样。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坚持劳动21天对孩子来说有些漫长,不少孩子坚持到一半便产生放弃心理,因此,家长应该主动做好榜样,与孩子一同劳动,辅助孩子完成好“劳动教育”这一门课程。
学校有了专业的师资和平台,家庭有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何愁孩子学不会“劳动”这门课呢?
当然,劳动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这便需要创新驱动,学校和家庭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态度。
原标题:
志存高远当从“动手”开始
今年9月起义务教育阶段将单独开设劳动课,梅州部分学校已探索开展相关课程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 梁时禹
【通讯员】张义琼 梁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