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小考|汕头与强降雨赛跑的72小时

南方日报

汕头的强降雨,终于减弱了。

从5月11日汕头开始普遍降雨,随后将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升级为Ⅲ级,到5月14日降雨减弱并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调整为Ⅳ级。接近72小时内,汕头平均累计雨量213毫米,其中最大雨量出现在潮南区雷岭镇,达303毫米。

此轮降雨覆盖广东,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汕头的降雨高峰其实来得稍晚,但当地的防御工作一早就已严阵以待。从5月10日汕头组织收听收看全省强降雨防范视频调度会开始,当地党政部门未雨绸缪,第一时间研究部署强降雨防御准备工作;各地各部门提前谋划、周密部署,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和保障工作,随时准备与暴雨展开博弈。

一场大雨,三份考题。这是汕头海绵城市建设的一次实战测试,是一场长达72小时的城市应急管理演练,更是一场检验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赛跑。

防御部门24小时值班、青年党员冲锋在前、干部村民一齐出动……一个个闻“汛”而动的身影,成了暴雨中的“最美逆行者”,也成了城市文明的动人缩影。他们坚守岗位,奔走一线,各司其职,只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全力以赴与强降雨赛跑,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南方+ 肖俏 制图

“雨中汕头”的微妙变化,见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这座城市的落地与实践。

汕头的雨,是从5月12日晚上开始变大的。

南方+ 肖俏 制图

家住龙湖区丹霞庄的巫女士那会正在煮饭,看着窗外越来越密集的雨,听着雨棚上滴落越来越大的雨声,她很是担忧,“万一周边又淹水了,冰箱里还没备好明天的菜。”

丹霞庄片区是汕头当前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周边商场、广场、医院、菜市场一应俱全,但这片区域内的多条道路,过去也是汕头市民熟悉的易涝点。巫女士在这里居住了10多年,经历过好几次台风天和大暴雨,几乎每一次大雨外出都是寸步难行。

“想不到这次大暴雨,路上没有积水,也很畅通。”从巫女士家中可俯瞰金砂东路,这条城市主干道过往几乎逢雨必淹,逢雨必堵。这次,巫女士连续观察好几天,意外发现路况良好,即便是雨天的交通高峰期,等候红绿灯的车辆也很快就能疏散开来。

微妙的城市变化,在一路之隔的中山东路同样得到体现。

作为贯穿汕头中心城区东西方向的大动脉,中山东路在这轮大暴雨中整体路况顺畅,路上未见积水。而这背后,与该路段南侧人行步道新设的休闲生态景观带分不开。

植草沟、下凹绿地、鹅卵石排水沟、碎石盲排道……走进这条休闲生态景观带,花草植物和自然通透的景观设计,看似与普通绿化没有大区别。但实际上,这些微景观都蕴含有“看不见”的大功能:降雨时能够迅速渗透雨水,增大区域排水效率,减轻周边排水管网压力。

这正是汕头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一种行动探索。

去年6月,汕头成为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示范期三年。按照规划,到2030年汕头将实现80%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简单而言,就是让城市在降雨时像海绵体一样吸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在此轮强降雨中,这种全新的雨洪管理方式在多个区域得到了检验。

3  南方+ 肖俏 制图

“过去几天雨虽大,但小区周边的公园广场和道路都没有积水。”市民陈先生家住汕头市海滨花园,一墙之隔是前不久重新开放的华侨公园。经过此次暴雨,陈先生才从新闻上得知,原来这个公园就是汕头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之一。

据了解,在华侨公园的建设上,通过设置“雨水花园”,将绿地下凹以便收集周边硬化地面的雨水,雨水通过下凹存储,超过设计标准即溢流出去。同时,公园部分步行道铺设透水混凝土,雨水可快速渗透到地底,可改善以往下雨天路面积水的问题。

在围海而成的汕头东海岸新城,早在强降雨来临之前,该片区不少居民都担心:东海岸会否成为内涝点?事实证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津湾东海岸公园运行顺利,降雨期间周边各大主要道路也未见积水。

“经过了这次暴雨,能感受到汕头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明显进步。”居住汕头东海新城新津片区的蔡小姐打开了小区业主群的对话,暴雨期间,她的邻居外出时都会自发在群里更新周边各道路的路况,几乎都没有明显积水。

事实上,汕头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此次强降雨中开始发挥作用。在暴雨中,汕头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时间开展检查工作,实时了解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运行情况。

检查结果显示,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整体运行情况较好,降雨期间地表无明显积水。从5月10日至今,汕头华侨公园,安居西路、石林湖公园、津湾东海岸公园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运行良好,雨水汇入雨水花园、干塘等海绵设施进行调蓄净化。但也有个别项目存在诸如径流组织不完善、竖向布置不合理等问题,“通过这次检验,汕头将加快补齐短板,继续提高城市海绵工程质量。”

一场暴雨,无疑是一次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考验,也是一次质量把控和短板填补的检视。如何更好发挥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调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是强降雨带来的思考,也是党政部门不断努力的目标。

记者从汕头市住建局了解到,汕头将以点带面全域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推进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河湖水体等不同类型的183个海绵城市项目,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力争通过三年示范期建设,全市40%的建成区完成海绵城市要求这一任务。

此外,汕头市、区两级还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责任单位、职能分工,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具体考核指标、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工作通报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督查考核制度,形成了高效联动的组织架构。

南方+ 肖俏 制图

全市上下协同高效的响应机制,在“赛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暴雨来了!”5月12日晚,倾盆暴雨如期而至。对天气状况的得悉和对本次降雨性质的掌握,让汕头市民感受到些许紧张不安的同时,也多了一丝稳当的了然。

这份了然,来自于全市上下的统筹协调、提前预警。数百万条天气预警和雨情信息,及时通过网站、手机短信、官方微博微信、广播电台、电视、报纸、APP、应急气象电话、气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渠道发布到市民手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从5月10日汕头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到5月12日晚汕头全域暴雨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再到5月14日解除“橙暴”,在这几天内,汕头的雨有多大?

来自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5月10日08时至14日07时,汕头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市平均累计雨量213毫米,其中最大雨量出现在潮南区雷岭镇,达303毫米。

狂风暴雨中,全城响应。汕头全市三防工作人员全员出动,各区、各部门各司其职,水浸强排、交通疏导、人员转移、自然灾害点巡查等各项工作火速展开,在疾风骤雨中逆行,与洪峰急流较量,全力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彰显了汕头应急管理的强大能力和守护人民的坚强决心,书写着人民至上的安澜答卷。

南方+ 肖俏 制图

这是一场有准备的应战,事前精准布防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排查内涝黑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充实应急后备设施、清理疏浚雨水管口、强化泄洪安全检查,一系列防御性措施在汕头各地提前展开。

在金平区,一辆每小时可进行1000立方米排水的大型抢险排水车被提前预置在易涝点,各类防汛排涝设备也前置到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位置;金平区环卫中心迅速清理道路排水口,排除积水隐患;金平区三防办督查督导各街道开展危房排查和人员转移,同时检查山边工地,排查山体滑坡等隐患,落实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排水通畅了,大家出门的心情当然也舒畅多了。”家住碧霞庄的老街坊蔡姨开心地说道。在龙湖区长平华山路囗交界处,以往每逢稍大点的雨,该处路口便水淹过膝,车辆熄火抛锚,行人蹚水过街成“常景”。然而,这次不少市民欣喜地发现:经过提前落实整改后,该路口没有出现积水现象,过往交通顺畅,经受住了今年以来最强降雨的考验。

“像昨晚那样的雨,按照以往的经验,本来预着会积水,赶紧关店,谁知道早上过来发现没有积水。”澄海区东门头易积水点片区的商户看着新城市政工程公司的工作人员冒雨清掏排水管道时说道。

“今年3月进入汛期以来,我们组织人员全面排查梳理濠江区易积水点位情况,并拟定整治措施。”濠江区排水公司负责人朱文州表示,由于当前省内多地遭暴雨肆虐,紧急防汛机械设备调配难度大,区排水公司连夜全省寻求,联系多家排涝设备单位,反复协调沟通后,最终争取到多套排涝救援设备,进一步充实了应急后备力量,以全力支援各方。

“要未雨绸缪做足应急准备!”潮阳区各级水务部门则加大对防洪排涝工程的巡查、检修力度,确保汛期防洪排涝设施正常运行,并提前进行泄洪,腾空了练江及相关支流的库容,最大限度降低洪涝风险……

从以往的“逢雨必涝”到如今的“不见积水”,这背后离不开这些人的努力。回顾以往的强降雨防御战,不得不说,汕头防灾减灾的能力在一次次考验中得以淬炼。事实上,这与汕头防灾减灾机制的日趋完善密不可分,同时也得益于人们“御灾为主”应对灾害认识的转变。

这是一场有策略的应战,协同高效的响应机制在暴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暴风雨来临之时,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把灾害损失控制到最低。12日晚,汕头雨势加大。龙湖区干部们连夜带领工人通宵直落,现场协调排水车进行紧急抽排,及时疏通下水道,加快排水速度。与此同时,区直各单位和各街道也加紧巡查,抓紧提升防汛排涝水平,积极采取排涝措施,组织人力及时清理路面积水淤泥,为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筑牢坚实屏障。

同一时间,在濠江区,个别市政道路出现了临时排水不畅的情况。“这几天,我们很多队员都直接住进了排涝车,一日三餐也都在现场解决。大暴雨都是突如其来,要及时解决突发情况,守住现场才最稳妥。”朱文州说,从12日晚开始,应急排涝队员不是奔波在巡查的路上,就是24小时不间断地驻守着各个易涝积水监测点。当晚至隔天清晨,迅速解决辖区内9处临时积水情况,所有情况均在抢险人员现场处置后30分钟内消除影响。

3  南方+ 肖俏 制图

3  南方+ 肖俏 制图

在澄海区,经过日以继夜的应急排涝,原出现的各低洼点积水基本已排除。在东门路段、中山路保健院路段、文川路、华兴路等地,道路已恢复正常的通行。现场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开展雨后清除工作,出动机扫车、洒水车等作业车辆,对路面、水道口的淤泥、垃圾、杂物等进行全面清洁。

潮阳区地处练江中下游,一旦发生持续强降雨,防涝排涝压力较大。于是,谷饶泵站站长张朝鑫日夜坚守在岗位上,甚至住进了机房,一张沙发椅简单整理一下,就是他的临时床铺。“这个泵站关系到谷饶镇区上游村庄10多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张朝鑫表示,他深感责任重大,连续几天都在泵站内外忙碌着,从监测谷饶溪雨量水位,到巡检水泵机组,再到启动泵机排水,整个过程丝毫不敢松懈。

民众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华明花园的住户们,别急!刚刚路过已经看到强排机在排水了!”“在水浸路口,不少非机动车上了自行车道而被滑倒,我赶紧在道上放置了共享单车作为路障!”“下雨天,辛苦各位工作人员了!”……一句句民情反映,一个个暖心提醒,给予了各部门快速处理雨情的线索,奏响全民防灾抗灾的“大合奏”。

这场与暴雨搏斗的实践,彰显了汕头应急防御联动的力量。从政府到相关部门,再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按照自己的责任担当,凝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构筑起了上下联动、部门联合、区域联防的防御模式。

南方+ 肖俏 制图

社会治理之效,在执着坚守中显现,在温暖传递中升华。

预报就是信号,汛情就是命令。处置得力、损失减少、效益显著……这次防御强降雨取得卓著成效,离不开市、区、街道、村四级织密防控责任,把最有效的服务向基层延伸,发挥联户作用,构建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防御一线,有奋勇当先的青年党员、有冲锋上阵的医护人员、有保卫一方的村镇干部、有辛勤耕耘的教育园丁……各级防汛人员紧盯工程安全,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查值守,切实做好强降雨及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防御工作,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干部。

风雨越大,他们越冲锋在前;汛情越急,他们越逆流而上。

73岁的老党员林世水第一个坐不住。他本就是金平区红荔社区“五老”巡防队的一员,听到即将暴雨的消息,连皮鞋都来不及换就冒雨加入巡查社区易涝点的队伍中,帮助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打开窨井盖,快速清理下水道的落叶和树枝,疏通渠道、排除积水,确保雨水排泄通畅。他脚上的皮鞋很快被泡坏了。

“这水越积越深,女儿一时半会又赶不过来,还好街道的同志及时出现。”5月13日下午,澄海区新乡社区80多岁的老人洪静芸趴在社区驻点干部林建彬的肩膀上,转移到安全地点后连连致谢。看着林建彬背着自己一步一步蹚过齐膝的积水,老人喃喃道,“在紧要关头,还是党组织最可靠。”

潮南区范溪村支部委员范炳义也是众多冲在前头的基层党员之一。暴雨来临时,该村党员干部全部出动,冲在最前头,劝说居住在老寨的群众转移到范溪小学临时安置点。在入户通知群众转移前,范炳义还带头去采购防汛物资——棉被10床、凉席15张、矿泉水20箱、八宝粥20箱、方便面20箱……这些都一一记在他的脑海中,把物资送到临时安置点,确保转移群众的生活保障。

南方+ 肖俏 制图

“群众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出现在哪里。我是党员,理应冲锋在前,这都是应该的。”当个别群众不愿转移,范炳义上前耐心劝说,消除他们的疑虑,同时主动承担村里定时定点值勤检查,到老寨前看寨前沟的水位情况,通过微信及时汇报雨情汛情。12日晚雨势较大,他还让附近大排档煮了鲜鱼粥送到安置点给转移群众吃,暖暖身子。

听党指挥,向“汛”而行。汕头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顶着疾风骤雨,冲在险情一线,主动担当,敢打头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的先锋性质和担当精神。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执着坚守。

当汕头进入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时,就已经是非常状态,意味着要有非常决心、非常速度、非常作风。

在历史积水的“黑点”之一,龙湖区长平路与天山路交界处,一辆写着汕头排水的排水车正严阵以待。现场,一条新增通道直接将雨水排往龙湖沟,通过1.6米直径的雨水干管以及闸门控制,确保了华山路、长平路的雨水能够直接便捷地排出。

金平区广厦街道办事处的办公室内,街道办应急队副队长陈志荣打了一张简易的小床。自启动24小时值班值守以来,他已经连续四天四夜没有回过家,为了确保防汛应急处置及时,放不下心的他干脆睡在了办公室。

就在雨停的间隙,朱文州匆匆回单位换下湿漉衣服,然后又赶回到濠江各易涝积水监测点位,检查排水设备的运行情况,部署接下来的应急工作。包括朱文州在内,濠江区城管系统全部应急人员已经在一线奋战了近四天,每个人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但没有一名应急人员放下紧绷的防汛之弦。

在潮阳区金浦街道梅东村的稻田里,种粮大户、金洪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锡洪就带领工人奋战在排水保畅一线。同时,担负着农田防洪、排涝与灌溉责任的梅东村排灌站,工作人员加强值班值守,操作机泵不停排掉农田积水,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夜幕降临,雨势未减,汕头火车站一批旅客正抵达汕头。雨夜中,医护人员仍组织旅客有序开展落地测核酸,据统计,汕头站24小时内顺利保障发送了旅客2492人,到达旅客2966人。

汕头各级消防队站加强值勤值守,对抗洪抢险类器材装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保养,落实“装备上车、舟艇上架、器材入箱”,并针对性开展橡皮艇组装训练和城市内涝救援安全行动授课,全力做好防汛及抗洪抢险救援工作准备。

在汕头,会商室的指挥决策者殚精竭虑,值班室的工作人员起早贪黑,战斗在前方的一线人员昼夜巡查值守,全体汕头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忠诚和担当打赢这场暴雨洪水防御战。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温情传递。

大雨无情,人间有爱。暴风雨中,全民团结互助,搭建起一个个“避风港”,让我们看到城市背后的温暖。

“危房排查了吗?有多少?有没内涝点?有没有准备强排?”下着暴雨的凌晨1时20分,金平区光华街道工作群里的消息仍一个接一个。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敲门巡查危房,确保无一户遗漏;裤腿挽到膝盖,仔细寻找路上可能存在的易积水点。了解到有两户居民正办理乌桥岛安置房入住手续,街道立即动员他们做好紧急撤离,并开通“绿色通道”,让这两户居民提前入住乌桥岛安置区新房。

南方+ 肖俏 制图

在潮南区陈店镇范溪小学临时安置点,地上铺有几床凉席和被子,干净整洁,转移安置的群众或看手机,或在聊天,或在休息。特殊的时刻,大家临时组成一个大家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在潮阳区新和小学庇护场所,这里分开设置了男女庇护室,每间室内的床位、被褥以及其他生活用品都配备齐全,当地还为庇护人员提供一日三餐的生活保障,让他们在这里能够住得安心、舒心。

外面狂风暴雨,教室内书声琅琅。在龙湖区丹霞小学华山校区时,该校三年级的学生们正在教室里上安全教育课。“结合暴雨预警开展安全教育课,对学生来说再生动不过了。”据丹霞小学校长林耀强介绍,学校有意识把安全教育做在了前面,落实防台防汛以防为主的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更多自我保护技能,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与这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强降雨防御之战相比,汕头上下紧紧把群众是否安全、百姓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标准的实践,在今后岁月里留下的印记更加难以磨灭。

数据显示,在当地党政部门的科学研判和部署下,汕头上下齐心,共同行动起来——截至14日12时的数据统计显示,全市共出动18562人次,巡查危房隐患点1759处,水利工程90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56处,全市576个建筑工地停止户外施工,关闭旅游景区10个,关闭码头渡口13个,转移危险区域人员5158人,落实各类应急队伍178支16281人。

【记者】 蔡沚彦 杨立轩 郑淼鑫 张伟炜 余丹 黄嘉锋 王涵琦 吴利婷


数读72小时

5月10日17时

汕头市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5月10日18时

南澳多个景区、青澳湾海滨泳区临时关闭

5月11日20时

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升级为Ⅲ级

5月12日19时

全市共转移危险区域人员3699人

5月12日21时

潮阳区、潮南区暴雨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

5月12日21时39分

中心城区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

5月12日21时54分

澄海区暴雨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

5月12日22时25分

南澳县暴雨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

5月12日23时20分

潮南区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为Ⅱ级,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停课

5月13日凌晨

潮阳区教育局发布停课的紧急通知

5月13日

汕头市区公园暂停开放

5月13日11时

全市共转移危险区域人员5093人

5月13日20时

全市23个站点测得雨量超过200毫米

5月13日20时30分

练江水闸超警戒线0.34米

5月13日23时45分

练江出现洪峰水位,干流、支流水位和流量开始回落

5月14日6时40分

汕头市气象台解除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5月14日8时

汕头市三防指挥部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调整为Ⅳ级

5月14日14时

汕头市三防指挥部结束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整理】郑淼鑫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消防

编辑 肖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