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好人”王晓晖:坚守一线18年,救灾多次“显身手”

南方+ 记者

2004年,22岁的王晓晖走出校门,一路南下,来到了红海湾发电有限公司。从一名普通员工到部门管理人员,从独自摸索到带动团队不断创新……工作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电力生产一线,为电力事业奉献着青春和热血。

2019年,他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参与项目产生效益800万余元,2020年,他克服疫情影响,保障发电机组正常运行,助力复工复产,保障电力供应。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日前,王晓晖被评为“广东好人”,他说,要继续保持工人本色,与团队朝着现代电力工人队伍的目标不断前进。

灾害中多次“显身手”

2004年7月,来自福建的王晓晖,怀着满腔热忱与美好憧憬,从闽西革命老区奔向了海陆丰红色圣地,投身于红海湾发电厂的建设中。

在同事眼中,王晓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他都勤于钻研,上班检查设备排查故障,下班分析数据琢磨材料寻求突破。这种对业务钻研的“狠劲儿”,让他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在关键时刻多次派上用场。

2008年初,南方遭遇百年一遇的冰冻灾害,凝冻天气导致南方地区结冰严重,特别是崇山峻岭间的电网输电线路由于覆冰,频繁跳闸,造成部分地区断电或送出困难。“这么冷的天气里,没有电怎么行?”作为运行操作人员,王晓晖积极参与到公司1、2号机组的试运和投产工作,大大缓解了当时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2013年9月22日晚,17级超强台风“天兔”在汕尾登陆。风雨潮横扫了这个城市,大量林木被大风拦腰折断,许多工棚、厂房严重损毁。台风中心更是直接从电厂穿过,王晓晖和同事们不惧风雨,毅然坚守在生产现场,与台风抢时间、保设备、保供电。由于供电线路跳闸造成电厂运行的三台机组被迫停运,厂用电全失,王晓晖和值班人员保障了机组设备的安全停运,台风过后,首次利用锅炉余热蒸汽,快速恢复了三台机组的并网发电。

2020年疫情发生后,王晓晖第一时间返岗,积极策划机组检修调试,参与储能调频电站调试,始终奋战在抗疫保电、复工复产第一线。

工作室项目年效益近800万元

回顾18年的职业生涯,王晓晖获得过多次荣誉。但在王晓晖看来,这些荣誉称号不是“个人光环”,而是团队荣誉,要让荣誉照亮身边的人,让团队发出光和热。

因此,在工作中,他积极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培养运行技术人员,积极与运行和检修人员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或了解到的有用信息,及时反馈给他们,实现从“亮一点”到“亮一片”的辐射带动。

2016年5月,红海湾发电公司成立了以王晓晖本人名字命名的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王晓晖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领衔人,王晓晖带领这支老中青结合、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开展技术攻关与创新、成果展示与转化,研发出一系列火力发电技能技术创新成果,在行业内得到推广应用。

他联合各专业组成员,妥善处理了机组真空低、高旁阀泄漏、汽轮机推力瓦温度高、汽轮机阀门卡涩等重大缺陷问题。2019年,“王晓晖劳模创新工作室”参与项目产生效益近800万余元,2020年,还被省总工会命名为“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当年青涩的小伙,如今已成为火力发电领域的行家里手。他先后获得7项国家专利发明,主持汇编的6册《运行分析及不安全情况学习材料》获得国家版权证书。

平凡岗位上,更需要坚韧的劳动者精神。接受表彰回来后,王晓晖放下荣誉证书、摘下奖牌,换上那身早已穿旧的熟悉的灰色工作服,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

【记者】尚黎阳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