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艺术课再开讲!“漫塑老顽童”王增丰现场亮绝活

南方+ 记者

近日,“大师艺术课”系列公益分享活动第七期在广州黄埔书院开展。活动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广州黄埔书院承办,并由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提供支持。本次“大师艺术课”特别邀请到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王增丰作为嘉宾,进行“解读漫塑之美”主题分享,吸引了不少观众“云端”学习。

王增丰向观众展示漫塑之美

王增丰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中国雕刻艺术大师,广东省、广州市民间艺术技艺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锃风艺术研究院院长。共创作了漫塑作品、根雕作品各1000多件,获国家级、省级金银奖50多项。漫塑作品《画坛之光》荣获2014年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王增丰做的钟南山院士漫塑半身像

王增丰做的钟南山院士漫塑半身像

提到漫塑,与动漫手办看似相近却性质不同。王增丰告诉观众,漫塑作品可以理解为漫画加泥塑,而泥塑是人类最早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结合漫画的夸张手法和理念,演变成受到大众喜爱的漫塑艺术,是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表现更深层次的思考,是重要的艺术形式。

王增丰从2000年左右开始从根雕转型到漫塑创作,一方面是因为根雕受材料本身限制太多而陶土的可塑性强。另一方面当时国内的动漫市场受海外影响非常大,《大闹天宫》等优秀的传统动漫作品受海外冲击严重。“中国的动漫也需要有民族自身的特色。”王增丰表示,从那时起,他就把“漫塑”作为自己追求与研究的课题。

王增丰以核酸检测为主题进行创作

王增丰以核酸检测为主题进行创作

“漫塑作为雕塑的门类之一,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王增丰介绍,古代陶、泥塑人物一般是头像,将刻画面部表情作为人物形象表现的重点,可以认为是中国雕塑艺术重视传神的开端。漫塑作品的风格大多是古拙、质朴、旷野以及具有乡土气息的。

王增丰告诉观众,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将漫塑艺术融入院校美术教育、走进美术课堂,将美育带给孩子们。2003年,他被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聘请为驻校艺术家,他无偿为孩子们授课,让学生体验漫塑制作,获取创造美的能力,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漫塑老顽童”。

在分享的最后,王增丰介绍了他的代表作品,例如他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做的漫塑作品以及为在疫情防控中为默默奉献的白衣天使和志愿者们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无不令人动容。

主办方介绍,“大师艺术课”系列公益分享活动将至少开展10期,邀请文化艺术名家作为分享嘉宾,包括作家、书法美术家、声乐歌唱家、戏曲艺术家、话剧艺术家、全国金话筒主持人、动漫艺术家、非遗项目传承人等。系列公益分享活动旨在让更多市民朋友,尤其广大青少年,一起发现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不同艺术的熏陶美育,追求更有品位的美好人生,共同助力祖国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代健康发展。

【记者】孙羽嘉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 张会玲
校对 符如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