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20时到14日08时,汕尾出现了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全市平均雨量239.5毫米(全省160毫米)。5月14日16时,鉴于本次强降雨过程趋于结束,汕尾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结束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面对此次暴雨袭击,汕尾市气象部门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努力当好防汛“前哨”,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抢险救灾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日前,笔者走进汕尾市气象局,与“气象尖兵”一同回顾了汕尾强降雨气象保障的日日夜夜。
这意味着遮浪一天就近乎下了北京一年的雨量 。图片来源:@广东天气微博
遮浪一天雨量直逼北京一年
5月12日夜间,汕尾上空黑云压境,雷声滚滚,一场大雨瞬间席卷全城,其中红海湾遮浪录得149.8毫米的最大1小时滚动雨量和320.4毫米的最大3小时雨量,均打破汕尾市气象纪录。最大过程雨量也出现在红海湾遮浪,达到了701.8毫米,在广东本轮强降水榜单位居第三。
“这意味着遮浪一天就近乎下了北京一年的雨量”汕尾市气象局预报科负责人吴道远告诉记者,本次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短时雨势猛、累积雨量大、致灾风险高的特点,防汛形势非常严峻。
汕尾各县(市、区)最大雨量。图片来源:汕尾天气
提前研判 筑牢“气象堤坝”
这场来势汹汹的暴雨早在汕尾市气象部门的“预料”之中。早在5月8日,汕尾市气象台便发布了《重大气象信息快报》,指出5月11日至13日全市将迎来今年以来强度最强、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强降水过程。发布当天,省市县三级迅速联动,一场暴雨防御战正式拉开帷幕。
“临近预报就像守门员,是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里的最后一条防守线。”在电脑前,紧盯雷达回波的吴道远忙了一夜未合眼。要知道气象预报堪称防汛抗洪的“指挥棒前哨站”。早一些知晓大雨下在哪儿,就能提早做好防护措施;提前了解区域降水量的不同,就能对如何泄洪心中有数。
升级应急响应、实时会商研判、加强滚动预报、编写气象信息……困了就用凉水洗把脸,饿了就啃口干面包,汕尾气象人日夜坚守连轴转,时刻战斗在对峙暴雨的第一线。
截至5月13日17时,汕尾市气象台组织发布了重大气象信息快报5期,各类预警信号39期,密切跟踪强降水发展动态,每隔2小时向三防指挥部和相关防御单位提供降雨实况和1小时、3小时、6小时精细化预报产品,累计发布暴雨监测预警信息专报30期。
汕尾市气象部门加强会商研判。
多方联防 吹响防御“集结号”
“汕尾市中心城区有7个频发性内涝风险点,莲塘路中段就是其中一个积水点,必须提前准备妥当、及时抽排。”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汕尾市城区频发性易涝点驻点工作人员孙淑权便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处置。
暴雨来袭前,全面排查风险隐患点成为重中之重。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汕尾市住建、水务、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迅速响应,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城乡内涝灾害、高危房屋建筑、水利工程、旅游景区等风险隐患1.3万多处。截至5月12日14时,全市共转移6702人;240处房屋市政工程项目全部停工,2257间临时工棚9429人全部撤离;125艘免休渔船全部回港避风。
启用“民情地图”新场景 打通气象服务“末梢”
“这次强降雨过程,获取气象信息非常方便。”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应急管理局负责人吕海雄表示,之前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比较有限,针对性不够强,现在只需登录“民情地图”平台就可以实时掌握辖区内雨情动态,还能通过平台上的分镇预警功能,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精准发送到各镇网格员,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让防御措施也更加有的放矢。
据了解,汕尾市气象局在此次降雨过程中启用了新版的“民情地图”气象防御专题场景,升级改造后的专题场景提供了预警信号、天气实况、天气预报、决策服务、海洋气象、台风路径、卫星雷达等七大服务模块,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网格员和市民提供了及时精准的气象服务,将灾害防御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最小单元”,切实打通了气象防灾减灾“末梢”。
近期天气预报:
16日,阵雨,18-23℃;
17日至18日,多云转晴天,17-27℃。
汕尾市气象局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经历连续性强降水后,土壤含水量大,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仍需注意防范,切勿前往高风险区域参与露营、漂流、登山等户外活动。在山涧或山坡旁的房屋,夜间建议留人值守,密切关注水情和山体变化,如有异常应马上撤离。此外,暴雨过后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及时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清理,排除积水,避免赤足涉水。雨后蚊虫增多,居所内可考虑安装纱窗、纱门或蚊帐等防蚊蝇设施。
【记者】陈欣欣 南小渭
【通讯员】叶琳琳 杨洁庞 吴道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