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珠江为纽带,串联9个行政区!广州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征求意见

南方+ 记者

广州依水而建、依水而兴,珠江孕育了广州两千余年开放包容的悠久文明。作为广州城市发展的主要纽带,珠江沿岸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5月13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官网发布关于征求《广州市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草案)》(下称简称《草案》)公众意见的公告。

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工作涉及珠江航道长约100公里,主要聚焦中心城区段75公里(包括西航道17公里、后航道28公里、前航道30公里),拓展南沙段15公里、增城段10公里,涉及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番禺、南沙、增城九个行政区。

珠江航道中心城区段75公里.。

珠江航道中心城区段75公里.。

《草案》秉承生态、人本、文脉、创新的理念,基于各区段资源特色,从公共空间、生态、文化、交通、安全、形象、更新、产业八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谋划。以珠江为纽带,串联沿岸重要发展地区,实现全流域谋划、有序衔接、因地制宜。

规划策略。

规划策略。

人民的珠江

中心城区段规划4类21个滨水公园 

“人民的珠江:开放多元,共享惠民”是其中一个规划策略。 

包括完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有序安排滨江公园、工业遗址公园等空间节点,形成疏密有致、尺度宜人的高品质公共空间体系。 

《草案》提出,中心城区段规划4类21个滨水公园,公园绿地16平方公里,比现状增加6.5平方公里。南沙区段建设南沙湿地公园、大角山公园、灵山岛尖生态堤公园、滨海公园等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海公园,激活滨海公共空间。增江区段打造荔湖生态公园、增江画廊景区、南山古胜、凤凰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强化与周边山水空间联系。 

鼓励设置文化、体育、休憩类等面向公众服务设施,推进碧道文化驿站、休闲驿站等建设,完善便民服务、应急医疗、文体游憩、标识导引、无障碍等服务设施体系,完善滨江停车场配置,激发滨江空间活力。 

江绿带及公园分布图。

江绿带及公园分布图。

滨江岸线与江心岛保护图。

滨江岸线与江心岛保护图。

滨江碧道规划图。

滨江碧道规划图。

自然的珠江

加强北帝沙灯江心岛屿生态保护 

在提到自然的珠江时,用“水清岸绿,回归生态”来形容。 

首先明确,要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加强对具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生物保护价值突出或胁迫效应显著的河源区、河口区、重要湿地和城市河湖内的洲滩湿地区域保护。 

加强江心岛屿生态保护。北帝沙、大洲岛、沙仔岛等20个江心岛,总面积37.4平方公里,按照严格保护类、限制开发类、优化利用类三类进行保护。 

《规划》指出要加强绿地和树木保护。以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大树保护为重点,做好珠江沿岸拆违建绿、留白增绿,提升沿岸绿化美化品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鱼珠示范段。

鱼珠示范段。

金融城东区示范段。

金融城东区示范段。

文化的珠江

建设9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

《草案》提出要建设文化的珠江,传承文化,注入活力。 

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全景式展现广州两千余年历史。建立古代、近代、现代三级资源库,集中凸显滨江岭南水乡、工业遗产、近代城市3种风貌带。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工业文化、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品牌。 

9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

9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

滨江历史文化带示意图。

滨江历史文化带示意图。

同时,讲述广州城市故事,推广永庆坊改造经验,提升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黄埔古村古港、长洲岛等历史文化片区品质;推广太古仓活化经验,提升花地仓、信义会馆等工业遗存价值。 

《草案》提出建设9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串联展现最能体现“广州味道”的特色历史资源。9条历史文化步径包括6公里红色基因、5公里古都年轮、3公里城央水脉、10公里丝路遗风、4公里粤味探悠、11公里工场传奇、5公里西关小筑、5公里街市揽胜。 

滨江岸线。

滨江岸线。

滨江文化节点分布图。

滨江文化节点分布图。

可达的珠江

适度增加水巴、游船、游艇码头 

可达的珠江即互联互通,亲近滨水。 

具体举措为,贯通滨江道路,完善内部路网。强化珠江两岸一线滨江互联互通。规划贯通一二线滨江道路通道,前航道中西段重点打通断头路,西航道和后航道重点完善路网结构。规划干路网密度达到3.6km/km2,路网总密度不低于8km/k㎡;滨江重点片区落实“小街区、密路网”规划理念,规划路网总密度不低于10km/km2。 

鼓励发展水上交通。适度增加水巴、游船、游艇码头,增加水上游艇码头和旅游观光线路,擦亮“珠江游”品牌。沿岸灵活设置码头形式,完善公交、停车等接驳设施。 

水上码头规划图。

水上码头规划图。

韧性的珠江

中心城区按200年一遇防洪标准防御

韧性的珠江体现为活力珠水,安全维系。 

加强沿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韧性水岸。完善沿岸各级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疏散通道系统,补齐防洪排涝、消防基础设施短板,提高灾害预警和疏散救灾能力。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数字赋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造“智慧珠江”、数字“孪生城市”。率先完善公众移动通信5G基站布局,加快新一代无光源网络设备部署。 

特别提出,围绕海绵城市理念,打造防洪排涝韧性沿江地区。高标准巩固珠江堤岸,通过新建堤防、对现有堤防提标改造等工程措施以及采取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按中心城区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保持沿江整体防御水平。 

生态堤岸示意图。

生态堤岸示意图。

魅力的珠江

构建山、水、城相望的城市景观视廊 

要建设具有国际形象、广府特色的魅力珠江。 

塑造各具特色的滨江风貌带。前航道筑造文化、多元、精致、现代的全球城市魅力水岸;后航道打造创意、生态、活力的创新江湾;西航道塑造绿色、智慧、融合的低碳科创长廊。南沙区段打造显山露水、活力多元的国际海上魅力门户;增江区段形成“十里画廊境,跨越古与今”的增江风貌带。 

塑造各具特色的滨江风貌带。

塑造各具特色的滨江风貌带。

构建山、水、城相望的城市景观视廊。在珠江沿线管控两级景观视廊,保持山、水、城之间良好的视线通达性。重点管控传统轴线视廊(越秀山-海珠广场)、新轴线视廊(海珠湖-珠江新城)、白云山-珠江新城、火炉山-国际金融城等一级景观视廊,使公众视线不受建筑遮挡。 

塑造起伏有序的滨江天际线。控制沿岸地标建筑,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界面。《草案》要求,临江一线新建建筑高度原则上控制在60米以下,已建或已批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区建筑高度按已批规划控制,形成前低后高、错落有致的滨水建筑形态。 

塑造起伏有序的滨江天际线。

塑造起伏有序的滨江天际线。

焕新的珠江

支持导入高端产业推动发展 

《草案》提出,“绣花功夫,有机更新”。 

如何焕新?鼓励沿岸土地整备改造。结合城市更新基础情况,积极推进沿江土地整备,促进产业空间整合和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提升产业功能规模比例,支持导入鼓励发展的高端产业,明确产业发展审慎导入方向建议,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先进制造业总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高端零售业转型升级。 

推动文化遗存焕发魅力。

推动文化遗存焕发魅力。

同时,推动文化遗存焕发魅力。注重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存,强化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实现有机更新,保留原有的街巷肌理和风貌完整性。 

繁荣的珠江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

建设繁荣的珠江即注重创新集聚与产业提升。 

培育复合多元、创新引领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构筑滨水创新策源地。结合珠江新城、白鹅潭、海珠创新湾、鱼珠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中心城区段产业功能结构规划图。

中心城区段产业功能结构规划图。

《草案》提出,助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珠江沿岸建设为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传统商贸段继承千年商都基因,现代商贸段创新商业经营方式,国际零售、本土百货共同绽放,创新发展段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珠江承载广州2200余年城建史: 

面江建城,跨江扩城(1949年以前)

自番禺建城,广州北靠云山、南面珠江,一直在原址上生长外扩。

沿江生长,向东扩展(1949—2000年)

以旧城区为核心,随着沿江工业和沿江铁路的发展,建成区东拓。

战略外拓,由江入海(2000—2018年)

从传统“云山珠水”格局跃升为“山、城、田、海”的大山大水格局,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沿江提升,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

逐步实施岸线贯通工程,加强沿岸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沿岸产业转型升级。

 【反馈意见途径】

(一)通过征求意见网页在线提交:http://ghzyj.gz.gov.cn/hdjlpt/yjzj/answer/19662

(二)电子邮箱:jgghc@gz.gov.cn

(三)邮寄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吉祥路80号,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设计处(收),邮政编码:510030。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朱伟良

编辑 李志颖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