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提一盏灯,照亮温暖他人|护士节特别报道

南方+

护士节,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被誉为“提灯女神”的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而设立。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的工作虽然平凡琐碎,却又重要而伟大。很多人说,护士们是“没有翅膀的天使”。在这一光辉形象的背后,她们承受着苦和累,与患者一起抗争病魔。今年5月12日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南方+带你走近连州市人民医院多位不同的护士,见证她们用爱心和责任为患者服务。

为所有“南丁格尔”致敬。她们提一盏灯,照亮和温暖着每个人。

伤口造口门诊专科护士唐志分

与伤口作伴 化腐朽为神奇

唐志分。张晓欣 摄

唐志分。张晓欣 摄

唐志分从2010年开始从事护理工作,从最初的颅脑外科到现在的普外科。如今,她已是连州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的护士长,同时兼伤口造口门诊专科护士,每周二和周五下午是她的出诊日。

在颅脑外科工作时,唐志分常会直面外伤造成的血淋淋的场面,帮助患者渡过一个个难关是她的日常工作。“很多患者都对我们说:‘这些场面我自己都受不了,真是多亏了你们,我完全都不敢看这些血淋淋的伤口’。但我们遇到严重外伤的患者时,是没有时间考虑太多的,就只是想要快点,再快一点,加快速度赶紧给他处理,让生命得以延续。”

转到普外科工作期间,唐志分曾参加广东省伤口造口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广东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认证培训班”,并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学习,取得“广东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资格证书。

2016年进修完回到连州人医,唐志分便开始在病房为慢性伤口及造口病人进行专业护理。随着病人的需求增加,2020年12月,医院在门诊部开设了伤口造口门诊,由唐志分在门诊为慢性伤口及造口病人提供出院后的延续护理。

伤口造口门诊工作并不容易。她需要面对外伤、手术切口、溃疡、造口等各种原因形成的伤口,与恶臭、脓血相伴,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脏和累,用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为病人重拾生活的信心,用平凡的双手“化腐朽为神奇”。

“造口患者”是因肠癌或外伤等疾病,因治疗的需要,把肠管拉出腹壁以排出大小便的一群人。他们经过手术保住了性命,但身体外形发生了变化,排泄物不能随意控制,出院后的生活、社交、异味处理、造口袋使用等问题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有的患者甚至对生活感到悲观,失去人际交往及重新工作的信心。

因此,除了做好“造口患者”的护理工作外,唐志分也需指导他们自己学会正确护理造口、更换造口袋,以及对患者和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服务。

“我们在治愈创口和护理造口的同时,也在帮助患者重拾信心,让他们不会觉得给别人带来负担,也就会愿意融入社交圈子,有自尊的生活。”唐志分说,事实上,造口患者和正常人是没有分别的,只是身上多了一个造口,“我们造口人都很亲切地把造口称为‘玫瑰’,因为我们觉得造口对于病人来说是一个福音,这个‘玫瑰’让他们的寿命得以延长了,所以我们并不觉得这是很脏的工作。“

在伤口造口门诊,唐志分还会接诊到各种疑难慢性伤口患者。“患者自诉刚来医院的时候,脚后跟伤口腐烂见骨。”唐志分向记者说起了她最近会诊的一个疑难病例。这位50多岁的患者因在工地施工摔倒伤了马尾神经,导致脚后跟起水泡后没有知觉,没有采取治疗措施日渐恶化溃烂。最后要到广州手术,术后回来伤口门诊换药,她最初一个月每天都为患者清创、换药,到后面患者情况好转后隔日换药,每次要花上近1个小时的时间。“经过治疗,患者的感染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原先坏死的地方长出了新肉。”

当看着患者在精心、专业的治疗护理下病情转好,唐志分也由衷高兴。“我觉得能够得到患者和家属认可,对我们的工作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就感。因为我们做这么多,其实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只是想让患者在我们的手上能够让病情好转,让伤口恢复,让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改善。这样就足够了。”她说。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黄永娟

“护士是职业,更是荣耀。”

黄永娟。张晓欣 摄

黄永娟。张晓欣 摄

黄永娟是连州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28年来,她默默坚守在临床护理一线,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管理者,护佑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担任护士长工作中,黄永娟努力学习管理知识,落实好护士长工作职责,一日两查房,时时刻刻注重质量,持续改进,并积极开展科室的特色服务,如病区集中健康教育、科室短视频播放宣教。

2019年7月,黄永娟接到医疗总院每周定期下沉到基层医院帮扶工作的任务。对此,她积极配合总院,指导东陂分院及时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各种流程、应急预案、操作技能考核标准、各护理岗位职责等,使临床各项护理操作有章可依,有章可循。

这段时间里,黄永娟坚持每周下乡指导,直至去年8月份乡镇分院基本上轨道了,指导和培训才逐渐开始转到线上工作群开展。“有时候线上指引不了的或家属要求比较高的,我们可能直接到乡镇去指导他们的操作。经过这两年多的指导,乡镇医院很多临床护理操作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基本都能自己开展了。”

谈及这两年来东陂分院的变化,黄永娟感触颇深。“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基层医务人员观念改变了,更有主人翁意识,把工作真正当成自己的事业一样做好,主动服务患者。而且他们很认真组织培训,操作技术上也更加规范,去年5月我们去当东陂分院一个急救技能比赛的评委时,看到他们全院职工的心肺复苏都做得很规范,包括后勤、电工等,当时我就觉得很感动。”

下沉到基层医院时,她还积极指导医院开展各项手术治疗和新技术。从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东陂分院共开展疝气手术、肿物切除术、各类大清创缝合术等手术180多台,PICC导管维护共100多人次,为当地群众解决了看病难和大病不出门的问题,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一致好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黄永娟一直在抗疫一线积极参与防控、抗疫工作。2022年春节期间,抗疫的紧要关键时刻,为让群众度过一个健康祥和的春节,她还兼管了连州返乡人员核酸采样点工作,连续工作十多天。

今年2月至3月期间东莞出现阳性病例,得知消息后,黄永娟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支援工作,连续三次出征,总共支援16天。在东莞支援期间,由于核酸采样量大,时间比较长,她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早上6点多钟起床,晚上11点还没回到酒店休息。”但她从未抱怨,始终坚守在抗疫岗位上,协助领队和督导员做好队员安排和督导防控工作,确保队员们的安全防护,规范队员们的采样操作和场地布置的合理性。

“护士是职业,更是荣耀。”回忆28年护理工作,黄永娟说,“我很感谢所选择的职业,是这份荣耀让我知道如何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位生命,是这份责任铸就的花环让我们理解了活着就是一种美丽,懂得了如何珍爱生命和奉献的幸福。”

预检分诊岗护士盘文英

坚守疫情防控“第一关”

盘文英。张晓欣 摄

盘文英。张晓欣 摄

从2020年6月起,因疫情防控需要,刚到连州市人民医院工作不久的护士盘文英一直坚守在预检分诊岗位。

预检分诊是疫情防控的“第一关口”。盘文英深知预检分诊工作的重要性,对每一名需要排查的人员不漏查一项、不错放一人,严格把控,确认无误后,方让其进入院区就诊。

今年3月,连州人医对预检分诊服务再升级。原预检分诊处设在院区内,占地只有79平方米,仅设有两条通道,在就诊高峰期时人流拥挤,无法满足疫情防控要求和实际需要。为保护患者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市人医将预检分诊前移,在医院正门外侧停车场搭建一个占地约600平方米的钢结构大棚作为新预检分检处,可同时开放6条通道(包括快速通道和绿色通道),使患者就医体验和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每天早上7点半,盘文英准时来到新预检分检处,和预检分诊岗的护士们将6条通道全部打开,指引入院人员有序分开一米距离,工作直落到下午3点半,守好医院最前线。

“这个岗位在医院第一阵线,比较特殊,人员复杂,当然也会碰到不理解的,但基本上入院群众都是很支持工作的。”遇到不理解她们工作的患者或家属,盘文英都会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安抚情绪,使之积极配合。

由于每一名入院人员均需测温和逐项问询,在预检分诊岗几个小时的工作下来,通常口干舌燥,身体疲乏,声音嘶哑,是对体力、毅力和敏锐性的极大考验。但在工作中,遇到特殊患者,盘文英会凭借丰富的经验,迅速准确地筛查排除各种隐患。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时,也会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救治。

踏过凛冽寒冬,迎来春暖花开,在医院预检分诊岗位的近两年来,盘文英尽职尽责、默默坚守,保证各项防疫要求有序落实,确保医院一方平安。

【撰文】张晓欣 黄鹄

【通讯员】黄丽霞

image.png

编辑 林伟杰
校对 罗文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