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遗专家赵飞:荔枝是广东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农产品|荔枝文化会客厅①

南方+ 记者

8ec92252759ee26de11ff043dc8f3a8.jpgcbc9c5cb56e26a9da2563d8f1b00705.jpg

编者按:岭南四时春,入夏荔枝红。荔枝是享誉中外的岭南佳果。广东荔枝栽培历史悠久,荔枝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广东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省委书记李希指出,要打好荔枝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为持续推进广东荔枝“12221”工作,讲好荔枝故事、传承荔枝文化,南方农村报特别推出“荔枝文化会客厅”系列访谈。敬请垂注!

……………………………………………

勤劳智慧的广东先民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荔枝文化正是杰出代表。广州增城、东莞、茂名三地的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就成功入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荔枝

广东荔枝

近日,南方农村报(下称“南农”)专访了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申遗专家组组长赵飞副教授,解读荔枝文化内涵。赵飞表示,荔枝类农业文化遗产极具中国特色且具有全球影响力。广东荔枝品种最多、规模最大、总产量最高,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力。

广东荔枝在世界农业中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

南农:荔枝在广东农业、广东农耕文化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赵飞:荔枝原产于中国南方,是典型的亚热带水果。“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的品种最多、种植规模最大、总产量最高、研究成果最多,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设在广东,岗位专家广东的最多。一些外国学者的文章也将广东称作“荔枝王国”(Kingdom of Litchi)。这都充分体现了广东荔枝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广东的农耕文化,有重商的属性和特点。传统名优农产中,水果类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地域辨识度的。历史上,广东花卉、粮食、蔬菜、渔业等都有很大成就,但具体到某个物种,在人文积淀、知名度以及中国农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很难与荔枝相提并论。仅就广州增城区一地的荔枝而言,古代相关的诗作数量至少在百篇以上。所以我认为,荔枝是广东最有文化影响力的农产品。

增城“挂绿”荔枝树

增城“挂绿”荔枝树

南农:放眼全国来看,广东的荔枝文化是一个什么位置?

赵飞:传统的著名荔枝产地,除了岭南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还有福建和巴蜀地区(今四川、重庆)。历史上岭南,或者说广东的荔枝地位的升降历程近似于U字型。

岭南地区的荔枝最早进入历史文献,最早成为贡品的。南越王赵佗曾进贡广东荔枝给汉高祖刘邦,汉武帝灭南越国后,曾命人将岭南荔枝百余株移植到长安的“扶荔宫”。可以说,隋唐以前的文献谈及荔枝,大多都离不开岭南这个地域标签。

到了唐代,巴蜀荔枝崛起。宋代的《证类本草》记载:“蜀中之品在唐为盛。”但由于气候变迁等原因,巴蜀荔枝到了唐晚期开始走下坡路。宋代,福建成为荔枝的主要贡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明清。北宋名臣蔡襄的《荔枝谱》,一举奠定了福建荔枝的历史地位。在北宋时期,广东荔枝也有非凡的成就。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本荔枝专书(宋代郑熊的《广中荔枝谱》)、第一本县域荔枝专书(宋代张宗闵的《增城荔枝谱》)均诞生自广东。

东莞“观音绿”荔枝

东莞“观音绿”荔枝

三大产区荔枝地位的升降与地方文化实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明清之际广东诗坛繁兴,与此同时,广东出现了两个顶级荔枝品种——新兴香荔和增城挂绿。新兴香荔在清初年就被誉为“荔中神品”,后来也进贡皇家。增城挂绿在朱彝尊、屈大均、陈恭尹等文人的力推下,很快登上了“荔枝之最”的宝座。自此,国人开始质疑或否定宋代以来形成的“闽荔最佳”之定论。清中后期,特别是两广总督阮元创办学海堂之后,广东荔枝文学作品的数量有了大幅提升。可以说自清代始,广东荔枝和广东的荔枝文化在全国已是独树一帜,走在了前列。

茂名高州根子镇贡园

茂名高州根子镇贡园

荔枝红是广东人的乡愁

南农:两千年前,广东荔枝只是岭南一隅的小众水果,却深深印刻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为什么在众多水果中,荔枝会独得青睐,有何魅力?

赵飞:荔枝作为文学意象的首次出现,是在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南北朝刘霁的《咏荔枝》是第一首荔枝题材的诗作。在唐代,荔枝题材的文学作品有20余首,虽然数量不多,但有著名诗人如张九龄、杜甫、白居易的品咏,再加上与杨贵妃产生关联,作品的题材和内涵更为丰富。宋代,荔枝题材的文学作品大幅增多,有近250首诗、15首词、12篇文赋(不完全统计)。有研究表明,苏轼一生仅有10首左右荔枝诗词,但其思想性、艺术性在苏诗中占有重要位置。“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啻为史上最佳荔枝推介语。

荔枝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文化魅力,与荔枝进贡息息相关。即便对于皇家来讲,新鲜荔枝都是弥足珍贵。以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例,福建进贡的一百桶荔枝树共结果473个(包括不少自然掉落的果实在内)。乾隆皇帝一天也不过吃三五个,其他都用来赏赐后宫嫔妃、王公大臣等,每人能得一两个就算是极大的荣宠了。皇家都如此,中原文人们更是难有机会尝到荔枝的美味,因此他们对荔枝充满了好奇和想象。中原文人来到岭南,可能在仕途上不顺,也不习惯岭南湿热的气候,但有机会品尝荔枝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补偿”。北宋初年,摄南海薄的郑熊在广州五年间,“每食荔枝,几与饭相半”。

历史上,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福建、广东的经济不断发展,文化逐渐繁荣,本土文人名士写下了许多乡土题材的诗文。不完全统计,明代有314首荔枝诗,以福建居多;到了清代,广东荔枝诗作较多,且多有组诗,如屈大均的《广州荔枝词》54首,谭莹的《岭南荔枝词》60首。

荔枝已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荔枝已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南农:荔枝,能否代表着广东人的一种乡愁?

赵飞:荔枝在广东人心中意味着什么,难以准确描述,但它的分量可以从某些侧面窥探。历史上,荔枝相关的习俗节庆很多。南汉国主刘鋹在荔熟时设宴于昌华苑,因“窗外四壁皆荔枝,望之如红云然”,宋人形象地称之为“红云宴”。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详细记载了粤人品荔枝、喝荔酒的荔枝节(又名荔枝会、荔枝社日)民俗。夏至日吃荔枝和狗肉也是历史悠久的广东民俗。清末民国时期在岭南大学任教的美国园艺学家高鲁甫在其1921年出版的著作《荔枝与龙眼》(The Lychee and Lungan)中写道:“在华南,中国人对荔枝有着非同一般的热忱,定居在此的绝大多数西方人士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古代广东民间盛行“赌荔枝”的游戏。早在清代,荔熟时节的广州荔枝湾游人如织,当时的场景是:“八方名人雅士、骚客诗翁、浪子纨绔、声妓歌童,买舟溯洄,乘凉擘荔,络绎不断。”化州市北郊,至今还有“春分拜荔园”的习俗,并流传有“拜荔歌”;增城等地果农在荔枝采摘时节,会对着古树举行“拜树”仪式。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深圳市的市树是荔枝,深圳一年一度的高交会前身就是举办过十年的荔枝节。在增城,全区带有“荔”的地名近130个;在茂名,有120多个村庄以“荔枝”命名。上述种种,都是荔枝文化深植于广东民间的重要佐证。

品尝广东荔枝应有文化“味道”

南农:广东荔枝有哪些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有何价值?该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打好荔枝文化品牌?

赵飞:广东现有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东莞、茂名)是其中之一。三个遗产地的资源各有长处,如:茂名有世界最古老的荔枝树及群落,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增城荔枝底蕴深厚,挂绿荔枝名动天下;东莞荔枝品质优良。广东之外,海南的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是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建的荔枝遗产资源丰富,只是目前还没有国家遗产项目。荔枝类农业文化遗产极具中国特色且具有全球影响力,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东莞、茂名)可以联合省外相关遗产地(或单独)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推动荔枝遗产的保护与宣扬,进而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和热爱中国丰厚的荔枝文化。

赵飞副教授在荔枝园

赵飞副教授在荔枝园

广东荔枝文化品牌的打造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下一步如何升级,我想可以从解决现有的难题着手。一是古树的保护与利用难题多。古树大多是一些市场受欢迎程度较低的品种(如怀枝、黑叶),加上是集体所有,农民管护热情不高。二是对“产业”之外的元素关注不足。传统农耕技艺、生产工具、民间习俗、文学艺术、地名景观等荔枝文化元素,不见得有多少经济效益,但它们的非使用价值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三是学术研究有待加强。广东荔枝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还缺乏一些系统性、综合性、权威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申报全球遗产的话,需要出一些高水平的英文论文,让外国读者有途径去认知广东荔枝的多方面价值。

当代社会,人们可以品尝的佳果种类越来越多,再加上荔枝产量和物流能力的大幅提高,荔枝似乎已由过去的“百果之王”变成了“寻常之物”。我想,打造广东荔枝“文化牌”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消费者捡拾起千百年的“历史记忆”,感受到广东荔枝的历史积淀。品尝广东荔枝,就是应该有文化的“味道”。

【策划】严亮 麦倩明

【统筹】董玉 李金玺

【记者】王磊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叶香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