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坚持制造业立镇强镇,打好五大“攻坚战”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总有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

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这次历史性盛会,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于党、于国、于亿万人民,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镇街强,则东莞强。为展示东莞镇街(园区)过去五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及在新赶考路上如何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交出优异答卷,为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近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启动主题调研,深入东莞部分镇街(园区),对话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敬请垂注!

千载横沥,百年牛墟。

从传承百年牛墟文化的农业小镇,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再到打造以模具产业为支柱的大湾区模具智造重镇,镶嵌在东莞东部的横沥,依托“三河六岸”的城市基底和“百年风情”的牛墟文化,不仅孕育了精深厚重的横沥人文历史,也造就了“全国文明镇”“国家级生态乡镇”“模具制造名镇”“广东省乡村旅游示范镇”等响亮名片。

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横沥更是以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主线,不断发力产业智造升级、空间拓展攻坚、人才引进服务、城乡品质提升、社会和谐善治等,城镇吸引力竞争力持续提升,滨河魅力小镇特质日渐显现。

特别是过去一年,横沥不惧艰难、真抓实干,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定恢复,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步增长。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8.53亿元,同比增长10.5%。

面对东莞迈进“双万”城市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机遇,横沥将如何在新一轮综合竞争比拼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5月12日,横沥镇委书记叶效怀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提出,横沥将紧紧围绕东莞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战略思路,始终坚持制造业立镇、强镇的定位不动摇,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以热气腾腾、热火朝天的干劲,以只争朝夕、力争上游的拼劲,发扬“想干、敢干、能干”作风,全力打好横沥经济社会发展五大“攻坚战”,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5亿元,努力为全市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贡献横沥力量。

其中,一是产业发展攻坚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存量企业增资扩产;二是空间拓展攻坚战,统筹推进全镇土地收储整备以及“工改工”项目,进一步释放优质产业空间;三是人才引培攻坚战,抓好“育才、引才、留才”等各项工作,广聚天下英才;四是乡村振兴攻坚战,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点、线、面”结合推动全域创建美丽乡村;五是社会治理攻坚战,坚持统筹安全与发展,不断做好社会和谐善治这篇文章。

同时,更加紧密对接松山湖科学城这个科创策源地,积极承接产业溢出与创新成果产业化,引进和支持发展一批高端装备智造、新能源、智慧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努力培育新动能,厚植先进制造基础,向高质量发展聚焦聚力,不断开创横沥工作新局面。

访谈实录

南方日报: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理念,素有“模具制造名镇”之誉的横沥,接下来在产业建设方面有什么新布局?

答:紧密结合东莞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战略思路,横沥将坚持制造业立镇、强镇的定位不动摇,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首先,加快重大项目落地。推动总规模近74亿元的重大项目落地提速,通过班子挂点、专班协调,力争今年新开工项目7个以上,建成投产项目1个以上,新增储备产业项目5个以上;继续完善增资扩产服务机制,对64个增资扩产意向项目联合会诊,靠前服务,推动优质企业安心扎根横沥。

其次,加强对企跟踪服务。抢抓数字经济和消费升级新风口,推动万好、仙津等传统食品饮料产业向品牌化、网络化发展。定期梳理汇总全镇规上企业反映的建议和诉求,通过落实领导挂点服务企业机制,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

第三,加速企业创优培强。深化创新强镇建设,加力培育326家高新技术企业及475家规上企业“树标提质”,推动卓高电子、台一盈拓等优质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市级倍增试点、创新型企业,力争年内新增6家以上;抓好“小升规”工作,建立143家“小升规”企业培育库,挖掘更多具备升规潜力的企业。

第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结合横沥提升城市综合环境的紧迫需求,聚焦民生、交通、环保水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综合发力,加快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继续推动筹建项目50项,包括横沥医院二期工程、横沥一中、横沥一小等,总投资约35亿元。

南方日报:横沥是模具制造名镇,模具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但也面临开发强度大、产业空间不足等诸多瓶颈。下一步将推出哪些实招、硬招,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难题?

答:作为“中国模具制造名镇”,横沥近年来在不断擦亮模具品牌的同时,也加速发展模具、电子、光电等产业,引进了银宝山新、怡合达等一批重大项目,11家企业纳入市倍增计划,全镇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326家,R&D研发投入达到5.75亿元,并以3.3%的研发投入强度跻身全市镇街科创前列。

未来,还将以产业效益提升为目标,以智能化、低碳化、品牌化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定支持本土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并鼓励其参与拓展新能源、5G、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业务,全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

同时,更加紧密对接松山湖科学城这个科创策源地,积极承接产业溢出与创新成果产业化,引进和支持发展一批高端装备智造、新能源、智慧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努力培育新动能,厚植先进制造基础。“力争到2025年,有2家以上年产值超50亿元企业、30家以上税收超千万工业企业。”

但优质项目的进驻和优势产业的升级,离不开连片规模的土地资源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为此,接下来横沥将在土地整合、空间拓展等方面更加积极主动担当作为。

比如继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牵线东莞农商行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产业升级和空间拓展基金”,目前已获得授信200亿元,全力为“工改工”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再发力土地收储整备和再升级城市更新改造,动真碰硬、攻坚克难,锐意探索破解土地统筹难题,全力盘活存量用地。并以镇属企业改革为契机,探索镇属企业参与镇村合作改造的模式,加大力度推动镇村工业园改造,大力推进部分工业园连片“工改工”率先突破、形成示范,以点带面、以面连片,打造产业发展新载体。

南方日报:随着城市的升级,越来越多人才聚集东莞,高品质生活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接下来横沥在人才招引、人才服务等方面有哪些计划?如何进一步保障引进来、留得住?

答:有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留住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有什么样的产业。横沥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上来,全力做好“育才、引才、留才”等各方面工作,着力打造青年人才集聚高地。

首先是悉心“育才”,深化高质量“横沥技谷”建设。发挥模具学院、稻香厨艺学院等育人平台作用,对接东莞职教城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为本地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举办三项工程竞赛,以赛促学,以比促优,营造“比学赶超”新常态;建设宣传载体,筹建横沥技谷展厅、技能街,集中展示职业技能培训成果,助力技谷工程走实走深。

其次是精心“引才”,提升高标准公共服务水平。制定并实施横沥镇新时代人才工作行动方案,按程序推进《横沥镇雍景湾人才公寓配租管理办法》,大力引进一批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在安居、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打造人才宜居环境,推动各方面人才集聚于横沥、奋斗于横沥、成长于横沥的生动局面。

第三是用心“留才”,打造高品质城市综合环境。种下梧桐树,留得凤凰驻。要充分运用横沥生态基底好、人文环境优、生活成本低等综合优势,努力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综合环境,以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环境吸引人才集聚;比如高标准构建“十里滨水长廊”,提升以东引运河为主轴的镇中心区首位度;打好品质交通攻坚战,积极融入全市大交通规划,优化全镇交通路网,推进主要道路出入口景观改造,提升城市门户形象等。

南方日报:在有效推动全民参与、全域创建美丽乡村基础上,横沥接下来将如何继续做好乡村全面振兴的“下半篇文章”?

答:五年来,横沥全力实施300余个乡村振兴工程项目,村组两级总资产增长近四成达到31.9亿元……乡村振兴打开新局面,城乡品质有力提升。

接下来,将立足已取得的工作成效和建成的亮点项目,计划4年统筹安排2.5亿元奖补资金,“点、线、面”结合继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全镇农村环境从干净整洁、美丽宜居向特色精品迈进,推动村庄从点上出彩向乡村全域拓展、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

一是推进乡村环境“有颜值”。围绕“九大攻坚”行动要求,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短板,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精细化管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攻坚行动,着力解决“一旧两站三地四边”重点区域的老大难问题;聚焦提升乡村风貌水平,加快推进村尾村、隔坑村、新四村、半仙山村4个特色精品村建设,重点围绕村头葵香园、田饶步红色教育基地、新四“678”等周边区域整治提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二是推进乡村文化“有底蕴”。参考村头“查香印象”、张坑“相牛故里”等成功案例,进一步深挖乡村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乡村振兴平台,复制推广“标准化+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邮政服务站和“社区营造”理念,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当中。

三是推进乡村产业“有活力”。擦亮打响乡村文旅品牌,升级盘活半仙山古村居、新埠正街等一批旧村古街;统筹长巷村、田饶步村连片2400多亩农地,引入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连片开展经营,释放出高质量稳定耕地面积达到约1900亩,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区,开发农业文创和农业休闲旅游线路,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南方日报:围绕千万人口的共荣共生,横沥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方面有哪些新的谋划?

答:近年来,依托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横沥深入推进组织共建、事务共商、资源共联、人才共育、项目共推、服务共享等多元联动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接下来,将更加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镇域特点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在搭建平台、健全机制、资源整合、多元共治等方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全力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比如提升基层治理精准度。落实“基础信息+基层网格”,全面摸清基层基础信息。将人口底数精准划分到全镇85个网格,建立网格长制,并成立网格党组织,选派三分之二的机关干部下沉网格一线,充实网格管理力量,提升基层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应对处置风险的能力;加快基层治理数字化、探索基层管理新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科技手段,深入实施基层“一网统管”,建设城市综合指挥中心,加快实行“多员合一”,提升安全调度效能和信息化支撑能力;并逐步推进16个村改居,实现社区化治理。

同时,推动公益服务多元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做大做强社区发展基金会,撬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公益+商业”运营模式,全面推广“益企啡吧”品牌项目,营造浓厚多元共治的社会氛围。

【策划】江强

【统筹】黄少宏

【记者】刘远忠

【摄影】黄政正

【资料图】横沥融媒

无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