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天使”王岩:医生一伸手,你就知道递给他什么

南方+ 记者

栏目图。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一场外科手术的成功,永远离不开手术室内的医护团队。

王岩是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麻醉手术室的一名男护士。 在手术室内,他主要负责辅助团队完成骨科的手术。

作为手术室护士,王岩对手术室内的器械名单“倒背如流”,开展一次普通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或许就要提前准备100余件手术器械。

王岩坦言,别觉得手术器械太多,因为手术台上都是争分夺秒的,倘若护士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耽误了患者做手术的时间,时间越长,对患者来说越不利。因此,不仅在术前,王岩会尽可能地准备周全,而且在术中,王岩总是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密切关注主刀医师的一举一动。

“必须是医生一伸手,你就知道要递给他什么。”王岩说,从业7年来,他口袋兜里都放在一个小本子,记录着手术需要注意的关键细节,每个医护同事的手术习惯,甚至是复盘每次手术的得与失。

海报。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别再见了”

王岩是一个92年的年轻小伙儿,但言语中,他却有着年轻小伙所不具备的沉稳与细腻。

像王岩一样的手术室护士,他们每天忙碌余数十台手术,他们与病房护士不同,他们无法与患者朝夕相处成为朋友,更无法在无微不至的护理日常中获得患者的认同与赞许。

“所以,我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往往来自于手术本身。”王岩说,一个患者被推进来,在麻醉后沉沉地睡一觉,又被推出去。这期间,他们几乎将生与死的较量都交给了素未谋面的手术室医护团队。

这就是患者对一名手术室护士最大的信任。

对于王岩来说,最影响深刻的经历发生在某次上夜班。一位50多岁的大叔骑电动车发生交通意外,导致脑出血。彼时,守夜班的王岩要配合医生开展“开颅手术”。开颅手术比普通的骨科手术风险更高。配合抢救,不仅要求护士要反应迅速,更要镇定地关注患者的血压、血样等指标,为患者打通静脉通道,以顺利地注入医生为患者准备的药液。

“我每天的期待是,一整天的手术都不出差错,患者都平安地被推出病房。只要是手术顺利,再累也无所谓。”王岩说,自己已成为一名手术室护士7年了,但仍然不自觉地保有一种习惯。一旦出现小失误,即便已经下班了,王岩的脑海中总会不断地涌现手术细节、反复复盘。

每次患者被推出手术室,总会亲切地跟王岩道别。王岩总是开玩笑地说:别再见了。”

首位进入武汉方舱医院的中山护士

王岩不仅是一名手术室护士,更是2020年中山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2020年2月12日,王岩成为广东省护理组第一批、中山第一位进入武汉方舱医院的护理人员。

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的他,10小时不吃不喝,负责监测武汉方舱医院30个病人的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等基础生命体征。

让王岩难以忘记的是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的感受:人山人海,病床一字排开,像极了一个大型的“菜市场”。最难忍的就是口渴,他值班近10个小时都没能喝水。

“第一次进去,准备是不充分的,护目镜一小时后就全是雾水了。” 作为中山第一个进入武汉方舱医院的护士,王岩内心盘算的是如何把第一次的工作经验总结下来,给到团队的同事。在数十小时工作后,王岩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把第一天工作中的细节记录下来,分享给队友们。

疫情初期,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队员们对方舱医院有各种疑问与担忧。作为第一个进舱的人,王岩希望把详尽的信息传递信息给其他队员,让大家知道疫情并不是那么可怕。

回忆起2年前的这次经历,王岩说,曾经驰援湖北是一件光荣的事,也是一件值得铭记一生的经历。“在危急时刻,我们能出一份力。这体现了我们作为护士的价值。”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摄影】实习生 连婉晴

【策划】肖伟

【通讯员】黄梓健

编辑 李姗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