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乡村振兴丨三农大咖谈县域城镇化:县域会成为中国区域发展新的发力点吗?

南方农村报

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缩小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建设应该如何推进?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中国人民大学原二级教授温铁军;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刘守英,五位我国三农领域顶级的研究学者做客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发起的高端对话平台中国乡村大讲堂,围绕“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中国区域发展新的发力点?”展开政策对话。(点击回顾直播)

为什么是县城?

县城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天然载体

为什么是县城?李小云认为,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了乡村的价值,意识到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既不是“回到农”也不是“继续城”,而是城乡融合。县城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点,正是实现城乡融合、产业协同的天然载体。

“长期以来,城市居住成本过高、落户难等问题困扰着不少农民工。他们一边为城市建设做贡献,却又无法享受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李小云谈到,近年来,不少县城小镇成为了农民工定居的选择,既能解决住房问题,又不用承受大城市的高昂房价。

温铁军则认为县域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今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提出,要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温铁军谈到,这说明要把县域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将产业留在县域,才能让农民从县域产业中得到收入。

“《意见》不是对过去城镇化建设的否定,而是对城镇化战略的完善和补充,是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之下的一次政策选择。”李小云表示,推进县城城镇化是实现城乡融合的最大公约数。

李铁认为,目前农民工到县城买房的比例,已经从10年前的1%上升到25%。越来越多农民选择定居在家乡的县城,是大部分人出于现实作出的理性选择。

“县域经济如果能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能建成吸纳就业的经济产业体系,对推动县域城镇化有着重要作用。”李小云指出,乡村振兴无法单独从乡村中寻找答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依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

“县域经济如何发展,《意见》提供了战略和指导。”李小云指出,从政策角度看,《意见》的出台,是国家推动县城建设的顶层表达,也给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加速器。

如何推进县城城镇化?

县城发展要找到核心竞争力

新阶段服从新格局的建设,尤其需要新理念。温铁军提出,应该打破过去追求旧阶段的城市化发展方式的局限,既可以鼓励市民下乡,同时也允许已经形成一定人口规模和非农产业占比的村社,实现“就地城镇化”。

“推动县域产业化、县域城镇化,不一定将目标放在县级城关镇。”温铁军表示,像一些基本建设已经实现了水、电、路、气、宽带等“五通进村”的乡村,有相当的居住人口,也有规模的产业,都已经具备了“就地城镇化”的条件。

此外他还提示,就地城镇化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地把某一种发展模式照搬到县域。“县域本身是一个抽象概念,各地地理气候也不一样,该适合什么产业的城镇就发展什么产业。”温铁军说。

 “县城城镇化是一次合理的政策性调整,是尊重现实趋势作出的选择。”李铁同时也提醒,推动县城城镇化一定要避免“高标准化”,也就是把县城“大城市化”,这样只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全国1300多个县城,每个县城发展情况不一样,发展路径也不可能一样。”李铁说,“公共服务要符合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收入水平,可以适度提高,但不是非要达到一线城市水平,只需要为县城农民提供必要的服务即可。”

对于一个县城的产业选择,李铁认为应该交由市场去决定。“人口聚集就会自动形成新的产业,同时产业的流向也会选择成本较低的地方。”

刘守英认为,以县域为载体的城镇化,应该是以县域为载体的城乡融合,既不是“极端到城”,也不是“极端回乡”。县城实际上是城乡融合形态下的发展,而不是城乡二元两极的发展。

哪些弯路不能走?

要避免单向城市化的思维

对于发展县域经济,刘守英提出了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能将人都聚集在县城吗?县城能出现县域产业吗?县城能得到充足的公共服务投资吗?他认为,一个县城如何跟其他县城进行竞争,核心是要找到以本县为单位的产业特点,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以此作为核心竞争力去发展。

县城城镇化,是不是把城市化战略重新在县城再铺一次?刘守英表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县城城镇化一定要避免单向城市化的思维,一定要重新认识城乡转型的基本规律。”

他认为,乡村振兴需要人、地、村、业的重构,让乡村系统真正打通:可以让村里的人走出来,也可以吸引人到村里去。“人应该是可以流动的,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返乡创业一面。”刘守英强调。

“我国城镇化的转型,正在从高速城镇化转向高质量城镇化,从注重异地城镇化转向关注就地就近城镇化,从地级以下城市为主转向以县城支撑的城镇化。”魏后凯认为,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将面临三个挑战: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人才。

过去一些中小城市出现衰弱,魏后凯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产业支撑,同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人才储备方面也出现短板。因此,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应该强调“人-产-城”的互动:即人口聚集、产业支撑,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保障,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虽然强调以县城主体,但魏后凯也提醒,这不代表着要把所有资源都过度集中到县城,“既要发挥县城的中心作用,也要处理好周边地区的关系”。

“乡村振兴虽然要靠外力推动,但最终还是要走内生型的乡村振兴之路。”魏后凯认为,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本下乡,但是资本应该与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要大家都赚钱才行”。

 【记者】黄旭君

编辑 方壮玮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