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程晓红来到首都师范大学横琴伯牙小学的第三年,现任伯牙小学副校长,主抓课程、教学及教科研工作,同时任教语文学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她带领学校教师大胆改进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获得了区级、市级、省级等课题的立项;带领教师积极参加区级、市级的教学论文和教学比赛与展示,屡获佳绩——劳动教育在珠海市大放异彩、科技教育在广东省崭露头角、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赢得了广泛关注。
深感责任重大,重返教育行业
说起从事教育的原因,程晓红提起了在清华紫光工作的时光。那时,她曾利用空暇时间兼职企业内刊的编辑,在与当年某高校工程考试硕士第一名约稿时,希望对方分享一下如何平衡工作和学业,但在几次沟通过后,程晓红发现他只能写出简短的概要。这件事给她的触动很深,她发现在平时的工作中,很多人不懂得沟通,更不会写作,曾经是语文老师的程晓红感到了基础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责任重大,因此她在考研时选择了教育学,决定重返教育行业。
于是,程晓红在经历约10年企业工作生活后,又重返校园。程晓红在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受聘于北京市爱迪国际学校,教学成绩名列前茅,习作指导屡获佳绩。2017年加盟北京为明教育集团,负责集团小学学科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推行“目标导向性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的优化模式,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推动课堂变革。
2019年,程晓红来到伯牙小学带领教师大胆改进教学,推行“概念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关注单元整体教学,采用KUD(K是Know知道,U是Understand理解,D是Do能做)目标叙写模式,让目标层次更清楚,同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刚建校三年,伯牙小学已获得了区级、市级、省级等12个课题的立项。
勤耕耘、善思考。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区级、市级的教学论文和教学课例比赛中,屡获佳绩。她还曾参与大学教材《儿童文学理论与教学》内容编写,《小学生必备字典》《小学生必备词典》中原创识字口诀的编写,主编《小学语文课文怎样读》(第2册)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成果《汉字认知与书法表现》(12册)。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程晓红有着不一样的教学感悟,她说:“我认为想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首先从思想上应当抱有信念和情怀,其次是有格局和视野,要对这一份职业有学术追求精神,最后则是拥有精湛的教艺和人格魅力。”
“以生为本”,与学生亦师亦友
在小学阶段,老师是孩子眼中的榜样,形象权威、影响力大,所以责任也大。“我希望自己是优秀的,所以时刻用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希望带给学生们积极正面的影响。”程晓红说,在班级里她总是“以生为本”,让孩子们在有爱、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中茁壮成长,日常生活中她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沟通交流能力,鼓励孩子们坚持阅读、坚持运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程晓红曾带过一个一年级安静不语的小女孩,本以为是因为来到新环境里孩子害羞胆怯,深入了解后才得知是因为幼儿园时期受挫留下的阴影。在与家长沟通后,她和小女孩私下达成了一些小约定,并且在课上多与女孩互动,通过鼓励慢慢消除了女孩的恐惧,为女孩建立起了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帮助下,女孩终于重拾信心,越来越勇敢自信:从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到成为广播站的播音员、学校大型活动的主持人,最后还当上了紫檀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看着小女孩的变化,作为老师的程晓红感到了莫大的鼓舞。
为探索“先写后教”的习作模式,程晓红现在教整个三年级学生的习作,看着孩子们从懵懵懂懂到慢慢适应,从只言片语到洋洋洒洒一整篇,孩子们变得乐于表达,而且还不断关注自己的习作质量:“程老师,我这次写的怎么样?”“老师,这个地方怎么改?”“老师,我想重新写一篇可以吗?”每次去上课,孩子就会围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如何能写好习作。这样的场景,让程晓红感到非常欣慰。
“教学服务于育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程晓红总结出了一套独到的教育观。她认为从教学观上来说,教学是服务于育人的,任何一门学科都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培养未来公民。未来公民需要的是有素养的人,能解决问题的人,知行合一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些要求实施教学: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摒弃传授知识型的教学,变教为学,实施基于大概念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实现从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再到核心素养(或综合素养)的提升,形成跨情境、可迁移的能力。其次,在育人理念上,要通过学科实现综合育人,育综合的人。从培养崇尚标准答案式的人,到尊重主体,尊重多元理解和感受,培养具有可迁移、综合能力的人。最后,从学习方法上,从单一走向多元。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通过跨学科的实践,通过任务和项目驱动,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或项目式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说起学生,程晓红总是充满希望,她说:“我希望孩子们不论如何都要坚持阅读,不论如何都要坚持运动,只有这样才会有力量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而对于自己,程晓红表示,她对自己也有更多的期许,比如未来她会在教育上多钻研多实践,赋能学生的未来发展;在管理方面,要多学习多借鉴,赋能教师的发展;用优秀的教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赋能学校的发展。
【来源】珠海特区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