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新能源汽车:佛山如何“弯道超车”?|产经前沿

南方+ 记者 王谦 2022-05-10 11:22

1

最近,美的集团又有了新目标:全力攻占新能源汽车市场。

这家已将家电卖向全球的佛山龙头企业,在今年决定“打入全球一半主流新能源车客户的供应链”,美的集团旗下的美的威灵汽车部件公司总经理陈金涛表示。

为此,虎年伊始,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就前往家乡安徽,为美的工业技术旗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奠基。这座总投资约110亿元的基地,将生产助力转向电机、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等产品,计划年产值400亿元。

借助这笔成立以来最大力度的投资,美的希望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不久前,在新年主题演讲中,方洪波明确指出:美的必须向To B转型,“点燃第二引擎”。

“双碳”背景下,这一图景正是佛山产业集群抢抓新机遇的缩影。有投资机构预测,以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链为代表,“十四五”期间国内新能源产业规模将达到十万亿级。对此,佛山建立了怎样的产业基础?又将如何抓住新机遇带来的新蛋糕?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生产线。受访企业供图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生产线。受访企业供图

佛山“上车”▶▷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珠江西岸制造重镇,佛山早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就吸引了一汽-大众、本田变速箱、旭硝子、爱信精机、丰田纺织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投资设厂,建立了一定的汽车产业基础。

对于汽车产业而言,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并非“新物种”: 早在1881年,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就已问世。佛山也曾经是国内新能源赛道上最初一批参赛选手:早在2010年,佛山就引进了深圳市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地方舟”)的投资;2011年,佛山市高明区获批成为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综合示范区”;2012年,首批50辆陆地方舟牌电车挂上了“粤E电”的专属牌照。

为了与陆地方舟相配套,佛山还引进了当时体量尚小的深圳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方纳米”),由后者在佛山投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纳米磷酸铁锂。后来,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回忆,当时的企业就像一个“小车间”,时常被各地招商队伍所忽略,唯独佛山愿意提供20亩用地。

然而,佛山极力抓住的“机遇”,不过是产业爆发前的幻影。

2012年至2018年前后,由于技术可靠性欠佳、成本居高不下、自燃隐患高等因素,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并不高。加上各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提供大力补贴,不少市场主体“迷失”了自我,“骗补”“PPT造车”等乱象层出不穷。

行业乱象之下,很多蜂拥而上的初创新能源企业很快昙花一现,陆地方舟也未能坚持到行业的黎明。2019年7月,有媒体探访位于高明的广东陆地方舟时发现,其生产基地仍未完成建设,仅有个别员工在上班,原先规划的产能从未成真。

但行业的转折点已经悄然而至。经过多年努力,特斯拉等企业推动了电动车硬件和平台的标准化,以及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标准化;另一方面,伴随着技术进步,电动车核心配件成本逐步下降,其中最核心的锂电池已经从2010年的1100美元/kWh降至2020年的137美元/kWh。

更强大的推力,来自国家战略的调整。2020年9月,中国首次宣布了“双碳”目标。由此,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市场爆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

资本风起云涌,国内主要产业集聚地各领风骚。长三角云集了上汽集团、特斯拉、蔚来等重磅选手,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年产量最大的地区;珠三角则在培育比亚迪、小鹏等新能源汽车龙头的同时,构建起由德方纳米、贝特瑞、欣旺达等“专精特新”企业组成的国内领先的储能产业链。

车企入场▶▷

“汽车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化阶段,传统汽车寻求智能化、电动化转型之路已成不可逆的趋势,近些年智能汽车、电动汽车进入高速增长期。”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洋说。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都纷纷提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开启了转型步伐。

事实上,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的股东、有着悠久造车历史的大众汽车集团早已在悄然间展开了革新的步伐。早在2015年,大众汽车集团就宣布开始研发纯电动产品专属平台,被命名为MEB——模块化电动平台(Modulaer Elektro Baukasten)的德语缩写。

围绕电动化,MEB平台实现了电机、电控、减速器“三合一”的高度集成,并搭载智能能量管理系统,通过灵活的电池排布、全新的设计空间和更合理的前后配重比,满足用户对纯电动汽车的多元化需求。

在智能化方面,MEB平台也迈出了一大步,其将车辆分散的电子架构整合为集中运算,并试图把软硬件解耦,赋予类似特斯拉的空中升级(OTA)功能,通过车辆软件的不断更新带给消费者类似智能手机的体验。

当MEB平台逐渐落地,作为一汽-大众“南方战略”的支点,佛山并无太多悬念地成为其首座导入MEB平台的生产基地。2019年2月,一汽-大众佛山工厂MEB新能源电动车项目正式签约,规划年产能超过60万辆。

“良好的政策与产业基础,成为一汽-大众首批MEB平台选址佛山的基础。”刘洋说,“华南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体量和强大的消费潜力,一汽-大众非常重视这一新能源汽车市场。”

奋起直追的一汽-大众创造了“佛山速度”。2020年9月,佛山工厂MEB平台车型实现SOP下线;当年年底,一汽-大众MEB平台首款产品ID.4 CORZZ正式下线,2021年3月上市销售。至此,佛山补上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一大空白,至少在电动车整车生产资质上,已经追平国内多座同类型城市。

佛山其他传统汽车链上企业也在“各显神通”推进转型。艾杰旭汽车玻璃(佛山)有限公司工厂长井尻弘纪、副工厂长兼品质控制部长王路明透露,公司已在研发有优越节能效果的镀膜玻璃,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本田公司也整合在佛山的企业资源,全力进军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马达业务。

但在国内部分城市加快凭借造车新势力“弯道超车”的背景下,佛山依然面临激烈的竞争。以合肥为例,2021年,在蔚来等企业的推动下,当地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4.5万辆,同比增速达到148%。在新能源汽车“卡位战”中,作为广东传统汽车产业基地之一的佛山压力不小。

同时,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领域,深圳、上海等地已经形成了集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材料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其中深圳先进电池材料集群已汇聚企业超过1200家,总产值超过5700亿元,相比之下佛山差距明显;围绕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等智能化产业链,北京、杭州等城市已经培育出诸如百度Apollo、斑马智行、四维图新等企业,而佛山在该领域的知名企业只有好帮手科技等,布局相对薄弱

“佛山新能源产业的创新能力不如拥有国际化创新能力和资源的广州和深圳,高层次人才较少,且佛山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也相对缺乏。”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广东省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灾害防控工程中心主任张国庆曾公开表示。

佛山还需谋划更坚决的出发。

提档“加速”▶▷

面对差距,佛山决心全力追赶。

2021年4月,《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要坚持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力争到2025年推动汽车及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规模接近5000亿元。

当佛山释放史上力度最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信号,新的动向渐渐开始在佛山产业集群当中出现。

首先,越来越多的本土龙头企业开始涉足新能源链条。同样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早在美的集团出手之前,坚美集团就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广东坚美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小鹏等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铝托盘、端板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也出现了佛山龙头企业的身影。例如,科达制造战略投资青海盐湖蓝科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介入碳酸锂生产。去年全年,蓝科锂业为科达制造带来的投资收益高达4.44亿元。

还有企业重点布局绿色电力。今年1月,联塑集团成立广东联塑班皓光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计划为工商企业、家庭提供一体化的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产品和解决方案。

对于有资金、有实力、有市场地位的本土龙头企业而言,参与新能源产业链条,既可让佛山产业集群更容易在新能源产业中分得更多“蛋糕”, 也可以为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进而推动佛山经济的新增长。事实上,就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奠基一个月前,方洪波就指出,美的必须“点燃第二引擎”。

佛山的新能源产业链条也在不断扩充,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标配”的动力电池环节。去年12月2日,国内有色金属巨头——青山控股旗下的广东瑞浦能源有限公司总投资超100亿元在狮山镇打造瑞浦能源华南生产基地,动力与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制造的规划年产能达到30GWh。

同期,已经在高明扎根多年的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则正在打造“佛山锂动力研究院”,打造材料制备检测平台、电池应用评估平台和新产品孵化基地等。

这些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产业在佛山的新布局,不仅可以让佛山新能源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也可以让佛山在新能源领域拥有更多的技术话语权。佛山德方纳米安环部负责人甘小刚曾透露,佛山德方纳米每年都会向母公司国内其他基地输送大批人才,被誉为企业的“黄埔军校”。

但无论如何,最为关键的还是佛山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量,切实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并跟上智能化的新浪潮。

这也正是佛山新能源汽车行业参与者正在做的。刘洋透露,一汽-大众正在不断推动ID. CROZZ系列的销量增长,也已取得一定成效:去年8月,ID.CROZZ销量突破3500台,到12月时单月交付量已突破8500台;上市一整年以来,ID. CROZZ系列的累计销量达到45655台。

“到2024年,佛山MEB智慧工厂的生产能力将达到77万辆。”刘洋说,“佛山工厂将以实现‘碳中和’的移动出行为目标,加速推进电动化转型,并持续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高品质的电动化产品。”


■启示

广东氢能看佛山:佛山如何成为中国氢能“第一城”?

“双碳”背景下,被誉为“清洁能源”和“完美能源”的氢能,正成为各地产业竞逐的必争之地。截至今年2月,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河北、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相关方案或规划。

当许多城市的氢能产业还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划,佛山已逐渐形成从制氢、储氢、加氢到零部件、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并率先启动探索商业化示范,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氢能产业发展集群地之一,享有“中国氢能看广东,广东氢能看佛山”的美誉。

从零起步,却走在广东乃至中国氢能产业的最前列,佛山到底蹚出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当“顶层设计”与地方规划同频共振,佛山又如何谋划氢能产业的“下一章”?

十年磨一剑

借“高铁模式”快速破局

回顾佛山氢能产业发展史,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顺新能源”)可能是最受公认的起点。

2010年,南海本土企业广顺电器,携手中国第一家致力于燃料电池产业化的股份制企业——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丹灶镇成立了广顺新能源,研发和生产燃料电池车核心零部件。

以此为起点,到2011年和2013年,南海区联合国家机构先后举办了两届燃料电池及氢能技术发展国际峰会,氢能产业逐渐进入佛山产业决策者的视野。

几乎同一时间,国外对氢能技术的研发也在发力。以日本为例,2014年,其推出全球首台量产销售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Mirai FCV,并喊出建设“氢能社会”的口号。

如果国外率先发展出先进技术,国内氢能的“弯道超车”有可能成为泡影。有鉴于此,佛山氢能产业的主导者决定采用“高铁模式”,直接引进国外成熟技术进行产业化。

2014年开始,佛山依托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国鸿氢能引进了加拿大巴拉德公司9SSL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半自动化生产线,率先在国内实现了燃料电池双极板、电堆及燃料电池系统规模化生产。

当氢燃料电池的应用成本被降低,佛山氢能产业才迎来了真正的商业化落地,先进燃料电池电堆的投产最终成为佛山氢能产业的转折点:2015年,飞驰客车在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年产5000辆氢能整车生产基地;2017年,首批量产的28辆氢能源城市公交车在佛山正式投入使用。

佛山还注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氢源“卡脖子”难题。如今,由佛燃能源投资建设的南庄制氢加气一体化站已投入运行,日制氢加氢能力可满足公交车100车次或物流车150车次的加氢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佛山的氢源不足。

商业化的成功落地,也让氢能产业上升为佛山市级规划成为可能。2017年,南海区出台《佛山市南海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成为全省首个氢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2018年,《佛山市氢能源产业规划(2018-2030年)》发布,首次提出将氢能源产业培育成为佛山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

如今,佛山对氢能产业的超前规划和发展,已经迎来了“顶层设计”的同频共振。2021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委下发《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用的通知》,京津冀、上海、广东三地率先获批为全国首批示范城市群,其中广东城市群由佛山牵头;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定位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佛山与北京、上海放在同一个国家支持计划里面,这是国家对佛山在氢能投入和布局的高度认可。可以说,佛山在氢能和新能源革命这一个领域抢占了先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程一兵如此评价佛山氢能产业发展的成就。

破解技术关

谋划氢能产业下一章

截至目前,佛山吸引了东风汽车、康明斯、国家电投、仙湖实验室等150多家氢能头部企业、科研院所和机构的聚集,累计推广应用了近1500辆氢能源电池汽车,建成全国首座商业化加氢站、首座油氢合建站,建设全国首座“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形成了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条。

但在上述成绩单背后,佛山依然绕不开核心技术的瓶颈。广东最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平台雄川氢能副总经理李荣军透露,当前质子交换膜、碳纸等燃料电池核心材料还依靠进口,国产催化剂还缺乏工程验证;国鸿氢能副总经理燕希强博士也直言,不掌握核心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持久。

在引进国外技术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同时,佛山并不能跳过核心技术突围这一关。对此,佛山选择携手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政企学研搭建产业平台,力求突破技术瓶颈。

2018年,南海在丹灶启动了仙湖氢谷的建设。次年11月,佛山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仙湖实验室在仙湖氢谷正式揭幕,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等高端人才入驻,重点攻关氢能领域颠覆性、关键性的核心技术。

历经两年多的发展,在仙湖实验室理事长兼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看来,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以电堆研发为核心,中游以氢燃料电池为核心,下游以复合动力商用车为核心扩展延伸至船舶等交通运输装备的技术研发路径。

事实上,在佛山,产业链条上更多参与方也投身到技术攻关中。以国企佛燃能源为例,其已成立撬装式天然气制氢装备、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专业研发团队,并成立合资公司开展氢气隔膜压缩机、液驱压缩机的研发,还联合各方发起成立“中国城燃氢盟”,并举行氢能学术会议;在上市民企东方精工,企业也通过合伙企业于今年3月投资“中科院系”高新企业,投资氢能领域气体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相关公司。

当氢能产业进入全国示范推广的新阶段,佛山氢能产业将上演的新故事无疑更值得期待。

【撰文】王谦 吴欣宁

编辑 梁彩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