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而言,“五一”意味着假期,意味着家人的陪伴或出游放松。但对于边检民警来说,“五一”却是名副其实的劳动节。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他们一如既往坚守岗位,以劳动者的姿态,度过属于他们的节日。
“王牌检查员”29年守好国门
“五一”假期的第一天,“一国两制”交汇点上的拱北口岸内人头攒动,来往的旅客脸上挂着假期的喜悦。人群中,两位老人站在人工验放通道前,踮着脚、张望着,像是在找人。
“是他吧!在那儿呢!”老爷爷似乎更眼尖一些,更快地找到了他们的目标。
顺着“老爷爷”手指的方向看去,他们的目标原来是他——拱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民警任建中。
“你好啊,任警官,好久不见。”没几分钟,两位老人就到了任建中面前。
“好久不见,是不是好久没过关啦?”任建中也热情地打着招呼。对任建中来说,在这一方验证台坚守了29年,这样的“熟人”自己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
“出境出现客流高峰,需要加开通道。”休息时间,任建中刚坐下,队长就走了进来。
“我去吧。”“中哥,你刚下来,还是休息一下吧。”
“不用,我没问题。”任建中不等队长再拒绝,已经拿起了防护装备,准备上台。队长很无奈,对于工作,任建中总是这么执着。
“我可是党龄27年的老党员,关键时刻必须得带头上!”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拱北口岸日均数十万的人流量为民警带来了较大的染疫风险,这个曾经参加过非典战疫的老党员,用经验冲锋在党员突击队前方,在高风险人工验放岗上一待就是2小时。“没事的,注意安全,赶紧回家!”“加油啊,大家都配合工作,疫情一定能尽快过去!”简单的一句安抚、一声鼓励成为特殊时期里的一抹微光,穿过这身厚重的“大白”,照进了那些涉疫旅客心里。
任建中。
党龄大似乎成了他“任性”的资本。“队里人手不够,我回来顶上!”每次休假,任建中都说自己在家闲不住,三番五次向队领导申请提前返岗,说回就回。2019年末,任建中因前庭神经元影响突然倒在家中,眼看战友们在澳门回归20周年庆典的维稳安保战线上干得热火朝天,任建中是一刻也等不了了,他竟“无视”医生的病休嘱咐,选择冲回了岗位,妻子埋怨他“任性至极”、害人担心,他却想着“大家都在一条战线上,我可不能掉队!”
29年,荣立个人三等功8次,荣获的个人嘉奖和其他荣誉,任建中自己都有点儿数不过来。满身的荣誉,让任建中早就成为同事们眼中的“王牌检查员”。
“60后”民警的硬核担当
一股冷空气南下,珠海的“五一”小长假降温又降雨,但这丝毫不影响拱北口岸迎来节假日出境高峰。5月1日早上6点,九洲边检站执勤二队四级高级警长黄程林早已穿起防护服、拿上对讲机、戴好记录仪,站在拱北口岸出境大厅自助通道前,静静等待着即将涌入大厅的第一波人潮。这已经是他第四次主动请缨,前往业务量最大的拱北口岸进行警力支援。
“我负责对出境前往澳门的人员及其行李物品进行检查,越是节假日越不能放松警惕。”黄程林说。1983年参加工作后,黄程林一直在拱北口岸,直到2014年才离开。他深知,身为移民管理警察,职责所在即是全力维护国门口岸安全稳定,为广大旅客提供便利通关服务,因此他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尽心尽力为旅客解决问题,受到了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2014年调入九洲边检站后,黄程林慢慢从大家口中的“黄叔”变成了“黄爷爷”,但他从不拿年龄为自己设限,他尽一切努力克服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外语基础薄弱等困难,积极向业务骨干和年轻同志学习请教,针对薄弱环节更是狠下功夫、摸索钻研。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他早已成为边检业务方面的“老江湖”,同时他还担任执勤二队全警实战大练兵警务实战技能教官并积极协助队领导做好年轻同志的“传帮带”。
黄程林在学习证件鉴别。
作为一名有着39年工龄的老边检,日复一日看似平淡的工作,从未磨去他的工作激情;作为一名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深知无论何时,共产党员都应起到表率作用。不管是在调研审查、船舶监护还是前台验放岗位,只要他执勤,就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风雨不改。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枚警徽在国门熠熠生辉,黄程林始终以人民警察应有的品质与坚持,在平凡岗位上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也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民警。
港珠澳大桥上的守桥人
“您好!麻烦摘一下口罩!”见到罗俊英时,她正忙着查验出入境旅客,接证、人证对照、证件录入、提交、还证……所有动作一气呵成。罗俊英是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执勤二队的民警,1985年参加工作。从警的37年里,37个“五一”假期她在岗位上度过了31个,“节假日保障口岸安全畅通,一刻都不能松懈,没啥可说的。”疫情暴发以来,口岸出入境客流少了许多,但每次节假日,口岸还会变得繁忙起来。
罗俊英。
认识罗俊英的人,都喜欢亲切地叫她罗姐。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真挚而温柔的微笑,笔挺的制服,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发髻,做起事来格外认真,很少有人能从她的面容猜出她的真实年龄,唯一能看出岁月留下的痕迹,便是她戴上老花镜校对验讫章的时候。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罗俊英调到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工作。新的岗位意味着新的职责使命,港珠澳大桥是国之重器,自然对一线执勤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知识的断层和空白可以用时间去填补,那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又该如何应对呢?此时,罗姐已不再年轻,她勇敢挑战自我,一切从零开始。于是,在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珠澳出境大厅备勤室,经常可以看到一位戴着老花镜的女民警,手捧业务工作手册,认真做着笔记,一本业务学习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录入规则和不常见国家证件的查验要点。
罗俊英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前台录入理论和证件鉴别的同时,她更注重实际操作,利用休息时间提高验放速度。由于年龄大,眼神不好,打字速度慢,她的录入速度总是不达标,但她不放弃,一有时间就练习,有时从验证台下来,一口水都来不及喝,就马上跑去练习。为了提高打字速度,罗姐在家中开辟了“第二战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她已经成为队里的验放能手。今年,罗俊英连续4个月旅客验放量名列前茅,实现了查验业务零差错、执勤执法零投诉。
当被问起验放旅客“又好又快”的秘诀时,罗俊英笑着说:“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几十年芳华稍纵即逝,从警37年来,罗俊英没有一天迟到早退,偶尔有个头痛脑热,都是轻伤不下火线,不曾片刻休息。罗姐今年56岁,家中还有一位81岁的老母亲需要照料,母亲身体不太好,近期又要做手术,但是听说5月3日开始新一批的“7+7+7”闭环勤务,队里警力不足,她再一次主动报名参加,这也是罗俊英第3次主动参加闭环勤务。
【记者】何丽苑
【通讯员】龚瑶 宋一卿 何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