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话语权”、价格壁垒、品牌优势……重重现实压力,硬生生将已经实际应用多年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复方药物挡在门外,诸多国产药企被迫聚集在利润单薄的产业链上游,成为原料药供应商。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今年是青蒿素问世50周年。
近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了“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
疟疾,这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古老的急性传染病。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过去20年间被广泛用于治疗疟疾,“中国小草”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然而,作为青蒿素的研发国及原料供应大国,中国青蒿素产业不仅在国内没有一马当先,在国际也未赢得相匹配的地位。数据显示,全球青蒿素市场主要被瑞士诺华集团、法国赛诺菲集团与印度仿制药企主导,中国的市场份额不足10%,行业人士预估在1%-3%之间。
01
青蒿种植门槛低,收购价格低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将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品推广。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年投入2亿美元资助疟疾灾区采购青蒿素药品。由此,青蒿素原料的价格从2003年的200多美元/公斤涨到2005年末的将近700美元/公斤。
于是,一场青蒿收购大战从湖南、四川迅速席卷全国。以亳州中药市场附近的五马镇张庄村为例,每日出动农用车40余辆,占全村的70%以上,奔赴到几百里外的地方,不论大小、不分品系掠夺性地采割青蒿。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这个村因采集青蒿平均每户收入达2万余元,多者超过4万元。这一年,不管是采集者、收购者还是经销者都赚了。
巨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大量农户种植青蒿。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对土地的要求低,耐旱性强,在荒山野岭都能种植,生长速度快,管理容易,几乎没有准入门槛,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6年,仅在重庆,青蒿种植面积就高达80万亩。当年收获青蒿草近5万吨,而全球市场需求仅4万吨。
另一方面,因产地不同、收获季节不同,青蒿有效成分含量差别很大,不少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的厂家损失惨重,大幅减少收购份额,甚至不惜撕毁合同。
多种因素叠加,青蒿及青蒿素价格一落千丈,价格暴跌90%仍卖不出去。2008年重庆青蒿种植面积迅速降至10万亩,价格低至0.6元/公斤左右。2009年种植面积继续缩小,不足5万亩。
原材料价格低廉,本是中国药企利用产地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好机会,但由于专利问题和一些历史原因,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上被“卡了脖子”。
02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外企吃肉中企喝汤
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经过上百种中药筛选、数百次失败,屠呦呦和团队终于研制出青蒿素。
遗憾的是,上世纪70年代国内还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青蒿素刚刚研制成功,其核心技术便被公诸国内外,国外各大制药公司纷纷投巨资进行后续研究,申请了一大批国际技术专利。
1985年,我国首部《专利法》开始实施,同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青蒿素类复方药。然而,因为缺乏国际营销能力,几经波折后还是将复方药的海外销售权卖给了来自瑞士的诺华公司。国际市场上的国产制剂只有廉价的单方青蒿素药物。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一套针对抗艾滋病类药物、抗疟药、抗结核药的评审程序,称为PQ认证(生产预认证)。通过PQ认证的产品,即可参与联合国大宗公立采购,采购所得的药品将被免费发放到以非洲为主的贫困国家和地区。这项采购将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青蒿素需求集中到了一起,在业界被称为“国际公立市场”。
2006年,考虑到单方青蒿素药物只能削弱而不是杀死疟疾寄生虫,可能产生耐药性,世卫组织要求禁用青蒿素单方制剂。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生产的单方制剂无法进入国际公立市场。
而彼时中国药企的复方制剂生产技术还相当不成熟,仅有1家药企在2005年通过了PQ认证,短期内不能弥补单方制剂损失的市场份额。
以广东抗疟团队在科摩罗开展的实践为例,在我国商务、卫生、外交等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公司联合组织的“青蒿素复方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先后在科摩罗的多个岛屿实施,超过220万人次参与,并实现疟疾零死亡。
“然而,该项目使用的粤特快青蒿素哌喹片当时尚未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我们无法开展国际推广。”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拉伊说。
在此期间,诺华、赛诺菲等公司高歌猛进,占据了国际公立市场75%以上的份额。2005年前后,印度药企仿制药品也加入竞争,四五家企业均通过了PQ认证。
恰逢青蒿素原料价格连年走低,国际公司有了打价格战的资本。在2006-2009年,诺华等企业多次降低青蒿素相关药物的价格,最后青蒿素整个疗程用药费用跌至1美元以下,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价格壁垒。
同时,国际药企利用先发优势在非洲建立起品牌优势。在非洲很多地方,普通百姓对印度的了解超过对中国的了解。
“我们广东抗疟团队在非洲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要吃你们的药?’”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副主任坦言,“因为印度的药物更早进入非洲,中国药物特别是中药产品,对于非洲人来说,太陌生了。”
标准“话语权”、价格壁垒、品牌优势……重重现实压力,硬生生将已经实际应用多年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复方药物挡在门外,诸多国产药企被迫聚集在利润单薄的产业链上游,成为原料药供应商。
昆药集团副总裁徐兆能曾表示:“全球抗疟药及其衍生产品的收入大约15亿美元,但是中国制药厂商的市场份额不到1%。”
“大多数中国本土企业是抗虐药物原材料青蒿的供应商,”昆药集团董事长汪思洋也曾坦言,“青蒿素类产品上的利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甚至一度亏损。”
青蒿素价格的持续低迷,自然传导到农民的种植端。长期以来,青蒿干草的收购价一直维持在每斤4元左右。
03
补齐短板,为下一轮博弈做准备
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与消除疟疾的伟大事业相比,药物市场上的利益纷争实在过于渺小。了解这些过往并非为了计较一时得失,而是吸取经验,补齐知识产权短板、提升药物制造技术、加强国际营销能力,为青蒿产业的下一轮博弈做好准备。
近年来,我国企业专利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也已落地,但在获得国际认可的药品预认证方面还远远不够。如药物制剂和疫苗的WHO-PQ认证还远远落后于印度,造成很多面向非洲的国际招标无法参与,失去很多机会。
与此同时,青蒿素的适应症在不断拓展,特别是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的相关研究,有望为青蒿产业发展开拓一片新天地。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缺陷类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2018年开始,屠呦呦团队的科研成果由昆药集团负责开展临床试验。前期的临床观察表明,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活性和治疗的安全性,有望开发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给饱受红斑狼疮病痛的病患群体带来了全新的希望。如果一切顺利,新药最快在2026年前后就能和患者见面。
END
南方农村报记者方壮玮 整理报道
参考资料:
新华社《献给世界的礼物——“青蒿素研究”持续助力全球抗疟》
农家之友《“中国神药”光环下,青蒿“钱景”》
中国现代中药《青蒿价低探因》
好望观察《非洲为什么会成为印度药企美国外第二大市场?》
中国药房《中国青蒿素生产企业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AI财经社《摸底青蒿素市场:外企吃肉中企喝汤,只卖原料市场份额不足1%》
中国新闻周刊《青蒿素问世50周年,中国自主创新靠什么赢得世界尊重》
经济参考报《3000万病例归零——中国获世卫组织“无疟疾国家”认证全球抗疟形势依然严峻》
羊城晚报《青蒿素类抗疟药物八成市场份额被西方占据》
红星新闻《盛名之下的广西青蒿产业:青蒿干草收购价多年徘徊在4元/斤》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