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茂名疍家文化:他们世世代代,飘浮水上,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茂名网
+订阅

渔民,旧时被叫作“蜑家佬”(蜑亦写作蛋、疍),本是古代东南沿海“但”人之后,属越族中的一支。他们以舟为家,以捕鱼、取蚝、采珠为业,以“能吃苦”著名于史。

居住于我市的渔民,主要分布在博贺、水东、南海等地。他们世世代代,飘浮水上,哪里有资源能维持生计,就到哪里生息,素无族谱记其祖属宗支来源。

上述各地古时为百越族人聚居地,南北朝和隋朝,为俚人的活动中心。俚人的生活习性是“水行而山处”,日常据山洞,“巢居崖处,尽力农事”,也常下江、下海,“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谙熟水性。唐宋后,汉人自福建、粤北大量移入,俚汉同化,这些人“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形成了茂名沿海一带的疍民。

耕海  罗海燕 摄

晒鱼干  罗海燕 摄

疍家起源

关于疍家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一说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许多学者通过历史文献梳理、考古挖掘等多种途径详加考证,倾向于认为,疍家人源于我国南部地区的百越。晋代张华《博物志·异人》中记载∶“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后研究学者推测,张华所说的“鲛人”可能就是迁入海中的百越人——即疍家人的先民。从史书记载的时间算起,疍家人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南朝时期,生活在沿海上的居民被称为“蜑户”。《隋书·南蛮传》也记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蜑。”“蜑”被后人认为是疍家人的直接前身。隋唐时期,中原人将生活在南海水上的族群称为“蛋”。

1953年7月,广东省政府虽然要求将“疍家人”改称为“水上居民”,但由于社会对疍家人文化的认同,“疍家人”的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语言

广东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西、粤东沿海地区。广东疍家人的母语为汉语中的粤语(疍家话),语音与粤语广州话很近似,但是也有一些独特的发音与词汇,并且影响到一些粤语常用词汇,例如“棹(zhao)忌”一词,在粤语中是忌讳的意思,其实它出自于疍家话,棹指的是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这里代指船,表示是水上人的禁忌或者忌讳。这一用语传至岸上,为岸上人所接受,融入了粤语当中。

疍家方言因地方的方言不同而不同,阳江的疍家人有讲阳江话、海话、涯话的,湛江的有讲粤语、雷州话的,粤东的疍家人讲潮州话、福佬话居多,而茂名的有讲粤语、海话、涯话的。

饮食

疍家人长年累月都在海上捕捞作业,一日三餐不离海鲜,是最了解海鲜的水上一族,烹饪海鲜得心应手。疍家饮食讲究的是食材的天然和新鲜,原汁原味,白水煮菜是水上人家独特的海上饮食味道。他们将水烧开,把刚捞上岸的海鱼、海虾洗净,放入水中浸熟,加些盐、姜,辅以蒜、酱油即可,即使是贝类也只加点蒜茸即可,熟后撒些葱花,既提味又好看,保持了野生海鲜的鲜味和口感。

疍家人每天都会收获大量新鲜的海鱼,为了更好地保存下去,他们往往会选择将海鱼晒制成咸鱼干。如今还能看到疍家人晾晒鱼干、墨鱼干、虾皮等的壮观之景。

疍家咸鱼煲是传统的美食,原料是咸鱼干配以肥猪肉,大火烧开,再文火焖焗。咸鱼里的高盐分直接渗透到肥肉中,而肥肉中的油脂又将咸鱼的香气勾带出来,两种食材之间相得益彰,共同呈现出了一种渔家简单的美味。无论是搭配干饭还是稀饭,都是开胃下饭的首选,满足了成日在海浪中颠簸劳累的疍家人对生活美食的朴素追求。

服饰

特殊的生活环境,使疍家人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头上戴的是一种有垂檐的竹帽(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帽,过去叫它“蜑家帽”,它不怕风吹,又能望远,有利于海上作业)。渔民普遍穿唐装。一般渔民夏天选择菠萝麻布,而且惯用莳茛汁染过才穿,这样耐海水浸、汗水渍,又爽汗;冬天则用大成林(一种粗布)或土布,外套麻色袋(富者除外)。女人多加一条绣有花边的围裙,裙带以银元串连作成,用其重压后腰。未出嫁时耳戴银排(一块银片打成),出嫁后戴耳环(有钱人为金为银,穷人就以铜、朱义盛充)。同时,喜把眉毛扯成弯弯的、细细的。

如今博贺疍家人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而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人仍对唐装情有独钟,博贺渔民妇女很多还是戴合帽、穿围裙。

以艇为居

在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渔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渔霸的压榨,过的是悲惨的日子。他们不得上岸居住,不准应考,不许穿鞋,加上生活上的困苦,使他们不能与外界通婚。旧社会,疍家多以艇为居室,一家数口挤住其中,也有三代、四代合住一艇的,艇就是家。因此,猪、三鸟等家畜家禽也在艇舷边圈养。

清雍正时,虽有解除陆居禁令,民国初亦有解放之令,但也只准他们在海边滩涂搭高脚棚为宅,在人前依然是低人一等。这种木棚以竹木为架,以木皮或竹篱为墙,以茅草为顶,以一些光滑的木条、木板钉合为地板,以板为铺,不另设床。这种木棚小的仅几平方米,大的也不超过10平方米,一律为鸽笼式的高脚吊楼。海潮涨时,棚底与海水仅隔几厘米,如遇暴潮,棚板则为其所没。

新中国成立以后,电白区地方政府取消一切歧视疍民的陋规。人民公社化时,于水东、博贺相继成立水上人民公社,称疍民为水上居民。后又规划建设水上居民新村,原居住的海边高脚木屋,相继全部拆除。水上居民与原陆上居民已基本同化,但水上居民一千多年来所形成的一些特殊风俗习惯至今仍保留下来。

与疍家有关的诗

渔妇

清·屈大均

渔妇双鬟湿,波潮出没中。

手持葵鲤串,身倚蓼花篷。

要米量偏误,争钱数未工。

买鱼人莫笑,不与疍家同。

南海竹枝词其二

清·钱澄之

江边矮屋荔枝遮,疍户鱼蛮住几家。

二月枝头红似火,隔墙初放木棉花。

蛋户疍

聂绀弩

蛋家儿女蛋家装,赤脚挑鱼上市场。

男子风波深浅海,母亲心事旦昏香。

宵灯半宿争明灭,晓梦鱼龙辨现藏。

万顷波涛卓竿立,天苍苍处水茫茫。

博贺疍家的习俗

博贺疍家婚礼

博贺镇的渔民,历来被称为“咸水疍家”(即祖祖辈辈闯深海、以船为家者)。他们的婚嫁仪式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古风,包括“哭嫁”“叹”“洗髻”“陪粉”“斗歌”和“抢亲”等。

“哭嫁”是在姑娘出嫁前半个月便开始。新娘的童年伙伴在其出嫁前便过船来“对叹”。她们当中有空的便从开始一直陪姑娘“叹”到出嫁,没空的便只“叹”一晚,也算尽了姐妹情。“叹”的内容有“叙旧”“骂媒”“辞娘”,一般在船尾棚,姐妹们围着要出嫁的姑娘,边结网边“叹”。对叹”往往“叹”到深夜,有的一连“叹”十天半个月,“叹”到姑娘声嘶力竭,“叹”到悲苦处声泪俱下,一如杜鹃啼血,令听者为之戚然。“对叹”时总有许多女性围着聆听、品评,年老的渔娘则陪着流泪。

姑娘出嫁前五天开始洗髻、夹毛仔。洗髻有“送旧迎新”的意思,为了能大吉大利,还在沐汤泡上几片柚子叶,据说可应急避邪。洗完髻后,女伴(多为已婚者)便过来为嫁娘夹毛仔(除去脸部茸毛)。

洗髻夹毛仔后,姑娘父母便开始接受本家族亲人的“陪粉”。“陪粉”是长辈送给姑娘的陪嫁礼品,到出嫁时全由姑娘带到男家。距婚礼前三天,男家也派人把礼品送过来,这叫“过礼”。

迎亲一般都在晚饭后,男家迎亲队伍摇着小艇到女家船上接新娘,新娘的女伴则早早把新娘“藏”起来,不让男方小艇靠船,双方隔海“斗歌”。“抢亲”就是男方“声势汹汹”地冲过来,新娘的女伴也不示弱,将早准备好的水斗在海里舀水,泼到抢亲队伍身上,挥舞竹篙,极力“防守抵抗”。男方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前进,直到把新娘“抢”到艇上,才洋洋得意,鸣炮而归。

由于沿海渔民很多已上岸居住,生活习俗也随之改变,与岸上人家通婚较为普遍,“以车代轿”已逐步取代“以船代轿”,加上新一代渔民受外来婚俗的影响,疍家婚礼传统后继乏人,渐而失传。

博贺咸水渔歌

博贺咸水渔歌是流行于博贺半岛一带的传统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在海上打鱼、椰子树下织网自娱自乐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咸水歌是渔民操白话或者黎话演唱的一种传统渔歌,也被称作疍家渔歌、白话渔歌、咸水叹。

盛传于宋元时期,疍家人来到博贺,他们的俚语歌谣,类似劳动号子,又称白话渔歌,或者称咸水渔歌。清朝时期,随着博贺渔港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他们在耕海牧渔劳作中,根据所熟悉的鱼类形态和习性,编成歌谣,内容生动风趣,后来在劳动、捕鱼、婚嫁、恋爱、丧葬等均用唱咸水歌传情达意。

博贺咸水渔歌祖祖辈辈用当地白话或者黎话咏唱,土腔土调,独具一格,是完好保留使用方言的原生态民歌。经过长期的传承、变迁和不断完善,歌词简朴、真切,旋律简练、婉转,即兴创作,喜闻乐见,在演唱中有独唱、对唱和集体唱等,并编排了优美的渔歌舞,穿着疍家服饰一边跳一边唱,或者在椰子树下织网自娱自乐,很有地方特色,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1年,博贺咸水渔歌入选茂名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现代的博贺渔民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陆居民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生活方式越来越同化,疍民融入了社会发展。而且,在水上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陆居者转向水上捕捞、水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人数不断增加。

如今,疍家人不再以船为家,不住高脚棚,而是上岸定居,住进了舒适的楼房,告别了颠沛流离的水上生活。作业设备由小舢板变成大型渔船,由木船变成钢铁船,大型渔船上还装有空调、电视等设备,而且船体牢固,抗风能力强,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都大为提升。

过去,人不离船、船不离海是疍家人的生活写照,世世代代靠长辈对子孙传授海上谋生技能,小孩子甚至没有上学的机会。渔家姑娘择偶只看重男子是否捕捞能手,不在乎对方有无文化。如今,疍家人上岸定居,疍家文化受到社会认同,疍家小孩子与岸上人家的子女一样,拥有平等的入学权利,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资料整理: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