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由俄罗斯航天局提供的照片显示的是,“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莫斯科时间4月20日15时12分从俄西北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升空。 (新华社/美联/图)
2022年4月20日,俄罗斯试射了一枚“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普京在莫斯科通过视频实时观看。试射成功后,他发去祝贺并表示,“‘萨尔马特’导弹系统将确保俄罗斯的国土安全。”据俄新社报道,2022年3月18日,俄罗斯武装部队首次使用“匕首”(Kinzhal)高超音速导弹,摧毁了位于乌克兰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的一处地下大型导弹和航空弹药库。
尽管在俄乌战争纷繁交错的战事信息中,这条消息很容易被忽略,但其重要意义却不容忽视。对于这次军事打击,央视援引俄方专家评价称,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实战中使用高超音速武器。
基于这些巨型武器的强大作战效能,以俄罗斯火箭与炮兵科学院院士康斯坦丁·西夫科夫为代表的专家在俄乌冲突前即开始呼吁,俄罗斯须制造巨型武器以遏制西方威胁。
巨型武器的威力,可从俄乌战场一窥究竟。
“匕首”出鞘
早在2018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曾对外公布包括“匕首”在内的几款武器,宣称它们可以“改变世界战争力量格局”。在4年后的俄乌战场,“匕首”首次亮相,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
“高超音速武器”是指以高超音速飞行技术为基础、飞行速度超过6倍音速的武器。目前喷气式客机的时速,仅能达到音速的70%左右。中国航天报称,此次崭露头角的“匕首”最大飞行速度能够达到音速的10倍,超过每小时10000公里。
自2018年成功进行测试后,“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已在俄军演习中多次亮相。作为由陆基战术弹道导弹改进而来的空基弹道导弹,其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出色的突防能力。
极高的速度,再加上末端可以进行蛇形机动规避的技能,使得“匕首”弹道变化多端,很难被跟踪与防御,即使强大如“宙斯盾”防空系统,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拦截。
于是,俄空天军总司令谢尔盖·苏罗维金、俄国家技术集团首席执行官谢尔盖·切梅佐夫等人曾表示,“匕首”能够有效突破现有及正在开发的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地球上还不存在针对‘匕首’的反制手段”。
超高音速带来的还有武器动能的倍增,使其穿透力、毁伤效能指数级增加。
军事专家克里斯登森判断,“匕首”主要打击目标是指挥部、空军基地以及大型军舰等高价值目标。此次“匕首”打击的弹药库始建于苏联时期,是当时重要的核武器储存基地,以坚固著称。
据俄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称,该弹药库目前仍然存有“圆点-U”弹道导弹及航空弹药等重要武器。
当然,任何一种武器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俄国防部长绍伊古曾表示,俄罗斯高超音速武器的速度和精度都可以增加。但此次精准打击,也是对外界质疑与猜测的有力回应。
“匕首”此次投入实战,是对高超音速武器作战能力的重要证明。此前,陆基的“先锋”导弹已开始战斗值班,海基的“锆石”导弹也已成功试射,再加上空基的“匕首”导弹,俄已基本形成陆、海、空基多样化高超音速武器发射能力,大大增强了自身战略威慑力。
“非对称回击”新思路
2021年12月,普京在俄罗斯国防部年度扩大会议上表示,俄罗斯已成为全世界唯一部署高超声速武器的国家。
军事观察员邵永灵指出,目前,在空基高超音速武器的较量中,美国肯定已落在了俄罗斯的后面。对比二者进度,2017年,美国首次完成潜射型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的飞行试验。同年,一支挂载“匕首”的米格-31战斗机部队已开始在俄南部军区进行试验性战斗值班。
然而吊诡的是,世界上最早在高超音速导弹上开展研究的是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启动了“高超音速发动机计划”。如今在该领域被俄罗斯反超,与俄方积极执行的“非对称回击”战略密切相关。
由于在军费开支上与美国存在数量级差距,俄罗斯难以再现冷战时期美苏“相互确保摧毁”,无力展开全面军备竞赛。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分析认为,俄罗斯正在采用的战略可以概括为“非对称回击”,即以较小代价强化威慑能力,为大国博弈提供支撑。国防大学马建光教授表示,这种战略的要义在于,准确把握对手的痛点,采取非对称的战法化解战略压力,进而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实现这一战略的重点在于特定技术的突破,尤其是研发具有高毁伤能力的巨型武器。
那么,面对“萨德”环伺、“战斧”迎门,俄罗斯究竟能祭出哪几板斧加以应对?
据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俄罗斯手里至少有数种巨型武器“具有战略威慑与实战能力”,除“匕首”外,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件:
射程达600公里,足以击毁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一度被视为“全球最强防空系统”的S-500防空导弹系统;最高速度可以超过音速20倍,射程可远达上万公里的“先锋”导弹;速度突破当前世界各国的反潜鱼雷速度,可对航母编队造成重大威胁的“波塞冬”核鱼雷;最大射程1.8万公里,目前发射重量最大的战略导弹“萨尔马特”洲际导弹等。
俄罗斯除了上述巨型武器加持,康斯坦丁·西夫科夫等俄军事专家还提出了开发使用激光等高能量电磁波武器,部署新式侦查追踪系统和电子战系统等更具试验性、概念性的军事战略。
从俄罗斯研发、部署的巨型武器可见,在美西方所主导建立的世界体系之下,俄罗斯作为后来者、挑战者,一直在承受着战略挤压与地缘封锁,从苏联时期开始,便发展出一套应对体系。
1961年,苏联制造了代号为“伊凡”的氢弹(AN602)并进行试爆。该枚炸弹爆炸威力达到了5000万吨TNT当量,是人类所引爆过所有种类的炸弹中,体积、重量和威力均为最大的炸弹,后被称为“沙皇炸弹”。
20年后,苏联出动坦克1500辆、装甲车和步兵战车2000辆,投入12.8万人展开了一场“西方-81演习”,这又创造了世界历史上超大规模军演之最。假想敌囊括联邦德国、丹麦等国的此次军演,给西方各国心理上带来强烈震撼。
重仓巨型武器
快速发展巨型武器,已成为俄罗斯在国际秩序新格局中谋得一席之地的重要砝码。自沙俄时期始,坐拥世界最广袤领土面积的俄罗斯,一直将周边国家看做是与其他重要军事集团的“战略缓冲区”,以此保卫俄罗斯国家安全。这一战略目标难以得到美西方的认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如普京所言,就必须打破“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单极世界体系”。
绍伊古在2021年曾提到,各种高超音速系统将成为俄罗斯非核威慑力量的基础。由此可见,重仓巨型武器,已经成为俄罗斯守卫自身安全、重构世界体系的“撒手锏”。
现实中,俄罗斯军事分析师费尔根豪尔(Pavel Felgenhauer)分析认为,俄军虽然有长距离,甚至能够精确制导的武器,但是自身的侦察能力弱于进攻能力,“不总是知道目标在哪里”。
看到了短板,就有了变革决心。2021年,普京曾在年度首场国防部会议上表示,人工智能将极大推动军事领域变革,俄联邦武装力量要加快机器人、智能单兵系统和武器智能化模块等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研发工作,早日形成核心技术能力和战场竞争优势。
但俄罗斯民间信息科技产业发展动力不足。2021年7月8日,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数据评分显示,俄罗斯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世界排名第24位。另据中科院《2019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显示,全球人工智能企业Top20榜单中,俄罗斯无一间进入。
以上数据表明,在国防工业领域,俄罗斯已不可复制苏联时代的军事神话,甚至局部复制都勉为其难。
前苏联军工建设基于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工业,以及强势导入资源的制度体系。勃列日涅夫曾野心勃勃地提出:“国防经济问题在一切工作中占第一位。”
伦敦战略研究所估算,1979年苏联国防开支达到148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6%,远高于其他主要国家。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俄罗斯军费开支占GDP比重为4.2%,虽高于中国,但已回归到较为正常的区间。
而在后俄乌冲突时代,重重制裁与封锁下,打造更多巨型武器的技术可能性正在变得渺茫。
4月12日,普京在记者会上称,“(俄罗斯)经济一定会适应新形势。当无法租赁某艘船时,可以去租赁另一艘船……当在这里无法采购(商品)时,可在第四个国家采购。”这在逻辑上当然是自洽的。但若参考现实体量,美国、欧盟、日本GDP总和约45万亿美元,是俄罗斯的三十多倍,占全球GDP总量的一半。经济实力背后是科技实力的强势,选择与之决绝,就客观上构设了强大的技术壁垒。
西班牙《对外政策》发文讨论西方与俄罗斯“技术脱钩”的可能性,指出了俄罗斯高度依赖进口高科技产品,每年的相关进口金额约为190亿美元。军备研发作为具有高度敏感性、机密性的领域,依然离不开对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对外政策》文章认为,半导体芯片等关键原件的技术难以自主,“对削弱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能力至关重要”。
不过,也有观察家提出更具成长性的观点。美国国防民主基金会分析师克雷格·辛格尔顿表示,“带头指责俄罗斯的国家或许的确占全球经济的很大一部分,但俄罗斯(面对指责)只是加快了建立取代以西方为首体系的另一种架构的步伐。”
新阶段的缔造者又是莫斯科和华盛顿,尽管两极体制早已成为过去时。当真正的外交艺术必须与确保各项协议的履行相结合时,俄罗斯和美国的地位仍像原来一样无人能及。俄罗斯政治学家卢基扬诺夫曾撰文:“欧洲在遥远的外围——分崩离析且问题缠身。诸如印度或是巴西这样的新‘星’简直不知道如何下手——他们没有真正大外交的经验。”
他的观点饶富意味。必须看到的是,无论是稳态新阶段的形成,还是俄罗斯成为全球资源的整合者、国际新秩序的缔造者,无疑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