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这是不是放假期间的你:
总觉得疲惫不堪,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瘫着不动;
遇到很多问题都不愿意去想,脑子像生了锈一样,转不动;
终于有时间学习了,但还是觉得很累,常常睡一觉、看会剧,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是懒吗?
其实不是。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目标和事情想做,但却因为精力不济,总是没有办法去行动。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正确休息,真正恢复精力?
01
很多人对休息,其实一直有个误区:
工作的时候要专注,能越长时间专注工作越好,等事情都做完了再去休息。
这就会导致工作的时候,集中精力在攻克手头的事情,处理完一件事情,又来一件事情,大脑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身体长期处于“精力透支”的状态里,会持续地给机体造成压力,久而久之会破坏我们的能量系统,影响整个身体的运作。
所以,一个更好的模式是什么呢?
是交替工作。
也就是工作和休息交替,而不是专注长时间地去思考和工作。
某集团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企业里工作效率最高的10%的员工,他们在工作总时长上跟其他员工并无显著差别。
差别最大的地方在于:他们平均每工作52分钟,就会休息17分钟。
组织心理学家约翰也认为:我们每小时至少要休息10-15分钟,休息的时候不要看邮件、思考工作,而是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这也就是“小步快跑,少量多次”的“冲刺”策略。集中精力工作一段时间,休息,转换思绪,恢复精力,再继续集中精力工作。
建议每工作半小时到一小时要有一个短的休息,起码15分钟,喝喝水,活动身体;每一个上午和下午要有一个长的休息(不包含午休),起码半小时。
这样可以充分恢复精力,为大脑松绑。
02
有一点可能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休息。
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
每天那么累,回到家还要学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苦差事吗?
也有很多人可能会想去休闲,比如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
但是刷剧、刷手机则是一种用外在的新鲜刺激去填充注意力的方式。这种刺激很容易提高大脑的阈值,从而令你在娱乐后反而感到更无聊、烦躁,提不起兴致。
建议你每天抽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去做一些超出生活日常模式的事情,激活大脑不同的运转模式。
比如,学习一门手艺,接触一个新领域,培养一个兴趣爱好等。
举几个例子:
如果你喜欢读小说、看故事,不妨试着学习一下文学创作,试着动手写一点故事;
如果你喜欢与人交流,不妨试着运营一个账号,分享一些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做手工,不妨学一学咖啡、烹饪、烘焙、刺绣、插画……
重点在于:每天给自己一段固定的时间,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让自己能够充分地发挥好奇心、创造力和想法,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一定门槛的、需要动脑思考或动手的事情。
你可以把它当成生活的“后花园”。
一旦你在工作上遭遇挫折,或是人际交往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又或者面临压力、焦虑,这些都可以成为你暂时忘记烦恼的地方,让你重新找回快乐和充实感。
03
最后,设定边界。
很多缺乏边界意识的人,很容易在工作生活中承担过多的外部压力,从而导致自己疲于奔命,一直在忙着解决“要我做”的事情。
比如:难以婉拒同事的请求或朋友的求助;
比起教会下属、孩子动手,总是喜欢自己包揽;
过度高估自己的效率,导致接下太多难以完成的事务……
很多时候,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之间流逝。
因此,你必须非常明确:
哪些是你应该做的,哪些是你可以选择做或不做的;哪些是非常重要、优先要做的,哪些是可以缓一缓、或可以转交给他人去做的。
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安排好每天的日程。
还要跟需要合作的人尽量沟通你的习惯、模式和工作节奏,想办法去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平衡,避免过度去迁就别人。
04
交替工作,用小步快跑的冲刺策略,给大脑留出恢复精力的时间和机会。
动脑休息,为自己留出抵抗生活的慵常、提供成就感和满足感的“生活储备”。
设定边界,明确自己的工作节奏,用自己的节奏去主导自己的行动,而非依从他人。
学会好好休息,才能拥有一个愉悦而充满活力的生活。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 | L先生说
主播 | 安思仪
录制 | 黄泽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