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鼎湖、高要两区交界的大山深处,群山环绕的三十亩坡地成了当地知名的“明星”园区;看似杂草丛生的菜畦里,藏着一朵朵棕红色的“小伞”,这便是项目负责人邹先生的“摇钱树”。
4月27日,乡村振兴端州区驻武垄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经过前期接洽,专程到鼎湖区凤凰镇考察这个“明星”项目。经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工作队刚刚走进这个偏僻的种植园,就看到几个市民喜滋滋地在挑选新鲜采摘的菌类。项目负责人邹先生介绍说,“我们这种产品叫中科1号红松茸,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科研成果。在网上包邮价128元两斤,田头价则是30元每斤,所以每天都有市民专门开车进山购买。”
邹先生做松茸种植项目已经好几年,先后在海南、湛江等省市尝试未果,最后在肇庆市找到这处适合的山地。“这里气候温润潮湿,山坳里的日照时间又不至于过长,十分适合松茸的生长。”邹先生在这里种下了三十亩红松茸,平常只雇了一名工人照料,他只在采摘期才回来采摘和销售,“这是今年开春后种的第二批,播种后大约50天就可以采摘了。”
据介绍,红松茸一般在冬春之际种植,恰好是每年晚造稻米收割后到次年春耕之前,比较适合在普通农田与粮食作物轮作。其采用木屑、秸秆等自然材料,经科学混配和发酵处理后作为基质,适合在冬季自然条件下规模化露天种植,并且有利于农田来年积肥耕作。其产品营养丰富、肉质细腻、口感爽脆,是餐桌上的珍品,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驻武垄镇帮扶工作队现场考察了红松茸种植、采摘、储存、销售各环节,详细了解每亩种植成本、产量、收益概算等情况。工作队认为,松茸种植项目与武垄镇资源禀赋、发展定位等契合度相对较高,接下来还要在市场销售、合作模式等方面作进一步调研,探讨在今年冬季引进推广的可行性。
今年以来,驻武垄镇帮扶工作队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要求和部署,与当地县、镇协调联动,“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路径,重在增强镇域“造血”功能,积极谋划、引进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项目,逐步提升规模效益,更好带动群众增收。
来源:乡村振兴驻武垄镇帮扶工作队
编辑:朱嘉豪
编审:徐步河 伍泳燕
端州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