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对全国的青年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山得思想风气之先,引领潮流之变,开展青年运动,培养了一大批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甘为革命奋斗终身的青年骨干,宁可把敌人牢底坐穿也不屈从于严刑拷打的黄健便是其中之一。
勇立潮头
引领青年运动
黄健(图源:网络)
黄健,又名如城,字晓生,中山县长洲村后山人。1925年,依靠亲戚的资助,黄健入读中山县立中学。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时年国内的学生运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受革命运动进步思潮的影响和启发,黄健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与同校的刘广生、高宗濂等人在县内组织发起轰轰烈烈的青年学生运动,创办新学生社中山分社,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25年成立的“新学生社中山分社”旧址,后成为中山市第一中学校址
(中山市档案馆藏)
1926年春,黄健被选送到广州参加青年训育员养成所的学习,多次到农民讲习所听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革命前辈讲课,为往后开展青年革命工作做了充足准备。从青年训育员养成所顺利结业后,黄健回到中山,与刘广生、孙康等人不断推动青年学生运动深入发展。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反对封建主义的洋奴教育,驱逐学校领导中的反动势力,他们在中山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择师运动”。
在领导核心黄健等人的坚决斗争和中山社会各界的舆论支持下,“择师运动”取得胜利,恢复了黄健、刘广生、孙康等13位被开除学生的学籍,撤换了县立中学校长林荀及开除了提倡买办洋奴教育的教师。
同年秋,黄健任共青团中山县支部书记,大力发展团组织,通过创办《学生喉舌》《中山学生》《中学生》等进步刊物,组织戏剧队、演讲队在全县各地宣传革命理论,为中山革命储备青年力量。
在中山期间,黄健不仅推动学生运动蓬勃发展,而且还积极从事农民运动。“择师运动”后,黄健与刘广生、孙康等人发动了大批进步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帮助组织农会,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为中山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了一批干部。黄健本人亦率先垂范,常回长洲、后山等地,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发展农友,建立农民自卫武装,并鼓励农民勇于与村中土豪劣绅作斗争。
参与起义
首次被捕入狱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引起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同年4月,中共中山县委执行广东区委指示,黄健、李华炤等人组织工农武装齐集县城近郊卖蔗埔一带进行起义,准备配合广州的起义行动。
然而,卖蔗埔起义谋划不足,加上情报泄露,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之下以失败告终。作为组织人之一的黄健因策反驻守中山的39团团长周景臻,遭到伏击被扣押,囚于广州监狱,这也是黄健革命生涯中第一次被捕入狱。1927年12月,广州工人起义爆发,黄健率领难友一起砸破牢门,冲出监狱,走向街头,投身到起义的队伍中。
卖蔗埔起义旧址(中山市档案馆藏)
多次入狱
初心始终如一
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健在思想上发生转变,认为唯有掌握军事技能才能打败敌人,于是在1928年春前往日本士官军校学习,并任该校中共党支部书记,组建了西北军官俱乐部。在日本,黄健积极参与中共东京特别支部的各项活动。同年8月,日本军警大肆镇压第三国际在东京组织的国际反帝示威游行,留日的部分学生遭到逮捕,黄健也被捕入狱。第二次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投毒逼供,黄健誓死不从,不吐露一言半语,后来请律师辩护才得以释放。
留日期间,黄健亲身体会到单单学习军事并不能改变国内革命的现状,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1931年,摒弃了旧思想,怀揣着新觉悟的黄健毅然从日本回国,到上海闸北开办爱群小学,并参加全国反帝大同盟的运动。当时的上海正处于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黄健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因声援十九路军抗日示威游行再一次锒铛入狱,获释不久后又因张贴抗日标语和《新群众》墙报而第四次入狱。在狱中,黄健饱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却仍然坚持宣传抗日道理,通过手抄《铁窗报》来唤醒狱中难友起来斗争,鼓励他们共同抗日救亡。后经律师史良出庭辩护才获保释出狱。1933年底,黄健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干事,编印出版《要人报》开展抗日宣传。次年初,遭第五次被捕,直至1934年年底才被保释出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黄健先后五次被囚于铁窗之中,狱中受尽酷刑逼供,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痛苦非但没有磨灭抗日初心,反而锤炼了他一身铮铮铁骨,以及对党、对革命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兴资办学
兼顾策反工作
第五次出狱后,黄健和妻子杜岚辗转来到澳门集资办学,兴办教育,并亲自编写宣传抗日的教材,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41年,黄健在澳门发动募捐,向社会募集物资、资金支援八路军和新四军,并把濠江中学改为免费中学,收留苦难同胞子女就学。
在澳门期间,黄健除了不遗余力兴资办学外,还兼顾开展统战策反工作。1947年黄健在澳门开展统战工作,组织武装,搞情报,研究策反,并协助珠江地委、中山县委设立交通联络站,做好迎接解放的工作。
黄健的策反工作成绩卓著,1949年策反黄森部队起义成功,又策动广东保安师一师、东江护路总队等武装起义,耐心说服已逃往澳门的国民党某部汽车连归降中山。这一系列的策反成果,为中山顺利解放增添了力量。
中山解放后,黄健从澳门调回中山县,先后任石岐市副市长、中共石岐市委常委、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任职期间,黄健主持兴建岐江大桥、修筑环城公路及兴办华侨纸厂,为群众办了一系列实事。
黄健故居(图源:掌上西区公众号)
只缘马列呈风骨,至死不渝化柏松。黄健的一生是革命者,亦是奋斗者。解放前,黄健英勇顽强参与对敌斗争,数次入狱矢志不渝,面对敌人的打压宁死不屈,保持了革命者的风骨气节;解放后,黄健不追求个人得失和名誉地位,一心一意投入国家的建设中,为爱国教育事业继续贡献力量,其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如既往、赤诚如初。
文丨梁晓丹
编辑:陈琳琳
复审:梁凤梅
终审:严荫庭
本文资料来源:中山党史官网、《中山市人物志》、《中国共产党中山地方史(第一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