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山湖畔、百花洲旁,有一所面向未来教育的学校正蓬勃生长。
自2018年初启校门时起,松山湖第一小学(下称“松湖一小”)的校长蔡敏胜及其团队,积极响应推进品质教育建设的号召,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引领,努力推动跨学科融合的全课程落地,并践行服务型管理,让教育实现无限可能,将学校打造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追梦的沃土。目前,松湖一小已成为全市最年轻的品牌学校。
无边界·全学习的校园
仲春时节的松湖一小,空气中弥漫着柔和的气息,向上伸展的校门和红黄蓝三色校标,甚是醒目。
“红黄蓝是三原色,可以调和出多种色彩,寓意办学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创造无限的可能;三种色彩间的三条道路,代表条条道路通罗马,办学可以特色化。大门造型呈双手托举状,寓意托起明天的太阳,让儿童站在教育最中央;又像一棵生长中的树,寓意生态、自然,对生命的爱与尊重。”蔡敏胜将校标与校门的含义娓娓道来,每一个经历过学校招聘入职的教师,对其都有自己的解读和演绎,这是学校文化生根落地的基础和源泉。
据了解,蔡敏胜从教三十余载,耕耘松山湖教育十五年,曾获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十佳”科技教师等荣誉,是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再到校长,不管身份如何转变,不变的是他对教育的热忱。
开阔的蒲公英大草坪上,停放着一辆种满鲜花的马车,“爱在松湖一小”六个雪白立体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三楼的乐高墙是学生用乐高积木拼起来的,主题为“在春天里长大”,蓝天白云下,小花大树旁,狮子、长颈鹿和人们都绽放笑颜;有着天堂模样的校园图书馆藏书6万册,学生可以在小沙发、榻榻米上看书,还有独立的空间给教师读书上课;陶艺馆里,学生作品琳琅满目,虽稚嫩质朴,但童趣盈盈……
曾获“美国最佳教师”的雷夫·艾斯奎斯曾于2019年到访松湖一小,称这里简直就像城堡一样,并为这个神奇的校园鼓掌。
2018年筹建校园之时,蔡敏胜曾带着团队规划松湖一小,尽情地畅想学校的模样:每间教室明亮通透,都有独特的装修风格;把连廊空间做成小舞台,给学生提供表演、展览的便利;百果园里,预留一些种植多种果树的空间,让学生品尝四季的鲜美……
如今,这些畅想不仅成真,而且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是课程发生的场所,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效。
“通过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的整体构建,我们把每一处校园文化景观都演绎成一门课程,每个空间都可以考虑重新组合和综合利用,这让‘无边界·全学习’校园不再遥远。”松湖一小后勤管理中心主任张瑜说。
跨学科·促融合的课程
作为园区第三所公办小学,松湖一小的高起点自然需高定位,以怎样的顶层文化来引领学校发展,是蔡敏胜和团队反复思索的问题。最终,他们选择了立足区域、面向未来的“生态化教育”。
基于生态化教育的整体性、人本性、共生性、开放性,作为松山湖高新区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成员的松湖一小希望构建教育新生态,创造符合儿童需求的个性化教育,让教育实现无限可能。
那么,应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这个愿景?蔡敏胜和团队走访和考察了国内课程改革发源地后,将目光聚焦到“全课程”上。经多番研讨后,他们整合了国内外的“全课程”相关理念与资源,形成适合松湖一小的生态化教育课程体系。
其中,“春天课程”,正是学校正积极探索生态化课程体系时诞生的课程之一。
顾名思义,春天课程在春季学期开设。2022年的主题是“向着美好出发”,每个年段都有不同的开启仪式,如一、二年级结合元宵节逛灯会、猜谜语,三、四年级行走校园感知春天,五、六年级则用展示自我的形式来表达春天的生机勃勃。特别是2020年春天,几乎所有师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而无法返校,留校值班的几名教师就把从校园里采来的桑叶,连同蔡校长写的激励信,邮寄给每个学生。
“有时,同一课堂会有不同的学科教师上课,如前半节是语文教师讲春天的文本,后半节是美术或音乐教师,用艺术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春天的理解,并加强成果反馈。”松湖一小教育教学管理中心主任汤铭说,“以春天整合所有学科,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觉得学习就是体验春天、过好春天,而不会认为语文是学习一篇课文,数学是学习计算。”
为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落实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松湖一小每名教师都会精心设计每个主题的教学内容。教科研中心主任徐慧表示,在寒暑假开学前,教师将进行线上分组备课,并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学科都有一个负责人,对国家基础性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把单元、目录、课时的要求列出来,研讨如何重组授课。
据介绍,在为期大约1.5个月的春天课程后,松湖一小还将开设海洋课程,而秋季学期则会有“我爱你,中国”和“动物·朋友”等课程。
扁平化·高效能的团队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松湖一小的教师队伍壮大到170多人,平均年龄不足30岁,1/3持有研究生学历。令蔡敏胜自豪的是,在创新管理模式且没有稳定编制的情况下,2021年没有一人离职。如何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蔡敏胜认为,一大法宝是文化,另一大法宝是管理。
松湖一小大讲堂有一面文化墙,镌刻着大小不一的汉字。这源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阳海林的创意。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后,他向全体教职工征集“你印象中的松湖一小是怎样的?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关键词表示?”于是,温暖、乐观、信任、努力、灵动、未来、执着、奋斗、坚守、负责等提及频次最高的前十个词便应运而生,最终成为松湖一小精神的核心表达。
“这是自下而上生成的学校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遵守他,去践行他。”蔡敏胜说。
管理方面,松湖一小形成了“一室、四中心、六级部”的“垂直+扁平化+联动”并行的核心管理机制。学校职能部门主要是指导和服务,把权力下放到级部,以激发其创造性,增强其执行力。
同时,松湖一小实施包班制、走班制等混合式管理模式,一个级部就像一所微型学校,一个学段就像一所中型学校。组织结构网格化了,组织间建立了纵向和横向的连接,组织更趋于稳定,这种网状立体化结构也来源于“生态化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学校独特的管理文化。
“蔡校长要求行政服务中心尽可能拦截一切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松湖一小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曹静介绍,正因如此,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优化各种工作流程和制度,竭尽全力为教师提供更优地教育教学服务。当部门遇到临时性工作难以完成时,学校会主动招募志愿者协助。同时,成立项目组也能促进各项任务的高效落实。
如今,松湖一小培养了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更是惊人。蔡敏胜表示,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外,松湖一小还立足校本研修,给予每名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机会。
“爱在松湖一小”是学校的官方公众号,总用户数达2万人。在松湖一小,通过公众号进行信息传播和对外展示成为教师的一种行动自觉,并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学校的一个亮丽品牌。
回首2021年,松湖一小成绩斐然,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广东省绿色校园”“东莞市品牌学校”,有7个学科组成为东莞市“品质课堂”实验教研组。
在“与生态同行,为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正在蓬勃生长的松湖一小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圈,并将继续为师生持续成长赋予强大能量。
【撰文】刘慧茹 韦基礼
【通讯员】王丽榕 曹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