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江门发动全社会捐赠AED,“爱心之城”点亮“生命之光”

南方+ 记者

4月28日,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红十字会、市工商联共同主办的“为爱心传递•让生命续航”(江门AED)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一方面,项目倡议全市爱心企业、爱心单位、爱心人士踊跃捐赠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在率先垂范,使用市领导个人工作经费捐赠了4台AED。另一方面,项目将利用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等阵地,组织志愿者特别是专业志愿医疗救护力量,广泛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全面提升全市应急救护能力水平。

江门将组织志愿者特别是专业志愿医疗救护力量,广泛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南方+ 李霭莹 拍摄

这是“爱心之城”为生命健康发出的一次集结令。《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曾估算,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54.4万例,平均每天有1490人发生心源性猝死。AED被誉为“急救神器”,在心跳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是目前最有效的抢救方法。

因此,AED在公共场所的投放和配置数量也被视为一个国家公共卫生现代化的标志性指标。早在2019年,新华社就曾报道,美国AED配置数量为每10万人317台,日本每10万人有555台,但这个数字在中国,即便是一线城市,都还远远不足。

近年,国内多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积极推广配置AED设备。4月26日,北京地铁车站宣布实现AED设备全覆盖;深圳也提出年内将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居民住宅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铺设8000台AED一体机。江门是全省第三个红会系统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的地级市,但目前与每10万人配置100台AED的目标仍然相距甚远。

AED在关键时刻可以救人一命,为什么推广却如此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价格贵,一台AED的价格大约三万元,其内部至少每3年一换的蓄电池均价超过1000元,如果仅靠政府进行推广实现全域覆盖,将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不会用,市民主动学习急救知识的途径不多,大部分市民并不掌握AED的使用方法。在江门,通过“心肺复苏CPR+体外除颤AED”课程等专业培训获得资格证书的人不足14000人。

江门市AED公益项目,就是破解AED推广难题的一种综合方案,其关键在于凝聚起多方社会力量,瞄准投放和培训两个薄弱环节,精准出击。这一“江门方案”有着多层次的社会价值和启发意义。

第一,推广使用AED,是文明城市的题中之义。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而AED却能给生命延续多一次机会、多一分希望。江门是一座老牌文明城市,中央文明办近日公布了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江门综合测评成绩位列全省第三。此次江门推广使用AED,是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担当,体现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仅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土壤,也让生活在此的市民享受到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环境。

第二,无论是AED投放,还是救护培训,都展现了“爱心之城”的温暖接力。从2019年开始,江门实施AED项目“红十字守护计划”,至今各县(市、区)已分别在部分公共场所、交通客运站场、文化体育场馆、大型公园广场、窗口单位、学校、机关等配置了106台AED。这些AED绝大部分来自社会捐赠,凝聚了侨乡企业的无私大爱。此次公益项目倡议全市爱心企业、爱心单位、爱心人士踊跃参与捐赠,正是希望以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以一群人带动一座城,让这场为生命续航的“爱心接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让奉献社会、回馈社会的暖流在城市间流淌。

第三,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推广AED,体现了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智慧。江门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批试点城市,有着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特殊使命。此次公益项目发动全市市民参与捐赠AED,并组织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实现有效整合多元治理主体力量,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健康管理、共建健康家园的热情。当全社会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距离健康江门的目标又更近了一些。

我们相信,这座“爱心之城”的星星之火,终将点亮整座城市的“生命之光”。

江门AED公益项目启动,市民可通过三种方式参与捐赠

【文】南方日报记者 李霭莹

编辑 钟惠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